APP下载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2014-04-09乌卫星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高职院校措施

乌卫星

摘 要: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很多发达国家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极为正确,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健体技能、健体技术、健体知识,教育学生学会健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定位,其次,阐述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区别,同时,就加强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俱乐部 教学模式 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本着“够用、必需”的原则开展实际训练和教学工作,培养出能够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学校体育的目标和功能不仅是发展学生个性情感和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应该培养广大学生的自主健身能力,自觉地养成体育健身和体育学习的良好习惯。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目标的不断更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很多发达国家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极为正确,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健体技能、健体技术、健体知识,教育学生学会健体,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定位

1.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涵义

体育俱乐部是围绕某一运动项目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其依托的硬件条件是高职院校的运动场馆,将学生的自觉意识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使体育教学、课外体育、群体竞赛、运动训练等融为一体,其目的在于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运动的思想和一种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2.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类型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可以分为课内外结合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外体育俱乐部3种类型。课内体育俱乐部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依托,其目标在于构建新型体育学习方式,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出来;而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将学校体育功能进一步拓展,可以作为学校体育课的补充和延伸;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是基于整体人才教育观,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开展的课内课外一体化体育管理模式。

3.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特征

(1)目的的多样性

学生可以在体育俱乐部中选择某一运动项目为常练项目,每日锻炼一小时,不断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得到自我满足或者别人肯定之后,他们又有更高的热情去坚持锻炼来达到新的专业水平,以此博得别人更多的关注,逐步形成良性运动循环。

(2)内容的丰富性

体育俱乐部项目不仅包括传统体育课程,还包括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兴体育项目,如大型游乐项目、拓展训练、射击、游泳、登山、轮滑、攀岩、野外生存、定向越野等。体育俱乐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将学生的运动兴趣更好地激发出来,这样一来,就能够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

(3)过程的主动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体育俱乐部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运动项目,从而获得巨大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而很多高校由于体育场地器材缺乏、体育教师配备不足、学生人数众多无法做到按兴趣分组练习或者分班练习,而体育俱乐部恰恰可以弥补学校体育课教学的不足。

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区别

1.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强调,颠倒了教学主体关系,体育教学呈现出呆板化、强制化、格式化的特点,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也不利于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更谈不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仍处于封闭、呆板状态,以规范动作练习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忽略了不同身体条件、不同爱好、不同个性的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

2.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化为“学习指导”,不再是过去的“教授”,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定,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指导教师和体育项目,能够处于一个有巨大发展潜能、有个性、有尊严的生命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在顺序排列和内容构造等方面对于学生的运动求知欲给予充分的尊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增强体质、终身体育意识为核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3.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模式类型对比

上表表明,随着社会的变革,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逐步发展为多样性和开放性,而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性和封闭。上述五种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模式类型并非孤立存在,都是互补融合的。随着高职院校对于体育课程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体育教学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选择性和自主性,以此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正在向一体化、综合性的体育俱乐部方向发展,高职院校选择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式是可行的。

三、加强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措施

1.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三级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及时调整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人员结构,明确责任与义务。分设第一教研室(大球)、第二教研室(小球)、第三教研室(综合)和体质测试与健康咨询中心等教学组织。按项目分类教研室开设体育教学俱乐部,如芭蕾形体俱乐部、体育舞蹈俱乐部、太极拳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田径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轮滑俱乐部、排球俱乐部、健美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等。同时,开展多样性教学实践。例如体育教师对足球俱乐部的学生,可以结合他们实际的足球技术水平,将其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和阶段开展分层次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样一来,能够将过去传统教学中的“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有效解决。而健美俱乐部、轮滑俱乐部等可以开设课外辅导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专项技能提高,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2.打造“三型”特色师资队伍

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对于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专业技能、充实的体育实践经历,精教学、能指导、懂训练的“三型”特色教师。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了解教育改革动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3.建立俱乐部课程选课机制

体育课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基本前提是有计划地安排体育项目选课。可以从三点做起,第一,编制《体育俱乐部课程选课指南》,让每个学生对即将开展的体育课程的任课教师、考核办法、授课时间、教学内容、上课地点、课程设置深入了解,以便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课程。第二,选课时采用计算机选课的方式,淡化原有的行政班级制度,打破原有的班级、专业、院系的界限,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校园网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第三,体育部应该做好选课摸底工作,结合学生的志愿,统筹规划,计划出每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安排教师。

参考文献:

[1]谭宪望.普通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45(2):115~118

[2]席莉,杨志民.普通高职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思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45(6):105~109

[3]陈晓星.重庆三峡学院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制的可行性研究.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9(10):133~139

[4]刘正国,王晓伟.国内外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历史探源与展望.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28(5):145~148

[5]刘志勇.论体育课程采用俱乐部式教学的构建模式.文学教育(中),2010,30(8):163~169

[6]董晓青.河南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3(3):174~176

[7]方桂芳.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探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34(3):115~119

[8]唐月琴,金永.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搏击(体育论坛),2009,29(5):120~123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育俱乐部高职院校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研究——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探析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