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
2014-04-09马定松秦竹高矗群
马定松 秦竹 高矗群
摘 要:在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备受关注。采用文献研究法在对前人的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概况、影响因素,并提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训练及培养策略。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训练;培养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14-02
儿童亲社会行为泛指儿童表现出的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1]。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亲社会行为。1972年,美国学者威斯伯在其《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此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亲社会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2]。中国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
儿童亲社会行为包括助人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和安慰行为四大类,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行为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Stabu研究发现,5~8岁儿童的助人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9~12岁儿童的助人行为呈下降趋势(李丹)。12~24个月婴儿的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4~36个月婴儿的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下降[3]。另有研究发现,学龄儿童越来越关注教师和他人的评价,因此分享行为又开始增多,7~10岁儿童中有77%愿意分享,11~16岁的儿童100%愿意分享[4]。儿童在出生后第二年,开始与同伴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角色转换,绝大多数18~24个月的儿童可进行合作游戏,同时表现出更多的与成人合作的倾向[3]。王美芳(2000)发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合作的发生频率最高(53.2%),其次是分享(19.8%)和助人(18.4%),安慰(4.6%)和公德(4.0%)行为最少[5]。也有研究者认为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年龄无必然联系,如Yarrow(1980)发现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变化方向有正有负,说明年龄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连续性[6]。
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诸多学者便开始探索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早期有研究者强调进化论思想,认为亲社会行为源于遗传基因,是个体本能选择的结果。而多数心理学家则认为儿童亲社会行为受移情、父母教养方式、榜样学习等因素的影响。
(一)移情与儿童亲社会行为
移情又称共情,是指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发,并产生与之一致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共鸣。大量研究表明,个体的移情能力越高,亲社会能力越强,即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呈正相关。Hoffman对移情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指出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7]。Eisenberg等人认为移情是产生同情他人动机的基础,通过“移情—同情—亲社会行为”这一模式,实现助人行为[8]。国内研究者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如李辽研究发现,青少年的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移情训练系列法”能明显提高他们的移情能力,增强其亲社会行为[9]。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
心理学家鲍姆林特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娇宠型和专制型三类。Kochanska 的研究发现,教养方式的不同是导致儿童产生抵制或合作行为的重要原因;专制型母亲的孩子常常表现出消极抵制的不合作态度,而权威型母亲则更倾向于积极鼓励孩子的行为,儿童也更愿意听从父母要求,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10]。
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的利他行为呈显著正相关[11]。宗爱东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维度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有不同影响,父母的惩罚和权威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拒绝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呈显著负相关[12]。黎志华等人研究表明父亲参与教养的程度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积极影响,父子依恋关系在父亲参与教养程度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13]。
(三)榜样学习与儿童亲社会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可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的行为习得新的行为。父母、老师、同伴及大众传媒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榜样。研究表明,对亲社会行为榜样的观察不仅使儿童在后来活动中的亲社会行为明显增加,也使他们在8周后的活动中比其他儿童更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14]。芦咏莉等人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与儿童的利他行为成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质量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比亲子关系的质量更为突出[12]。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介对儿童亲社会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那些反映关怀、帮助、安慰、支持等亲社会行为的影视作品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学习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榜样示范,有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培养。张幼穗认为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大众传播媒介、认知因素是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1]。
三、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训练与培养研究
(一)加强移情能力的训练
通过移情训练提高儿童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共情能力,使之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有效途径。儿童的可塑性较强且善于模仿,因此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如可通过讲一些同情、友爱的故事或做一些分享、帮助、合作的角色扮演游戏或模拟游戏训练儿童的移情能力。研究表明通过角色扮演使儿童的移情能力得到提高,使其亲社会行为得以增强,侵犯和反社会行为有所抑制。李辽(1990)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移情能力,使其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9]。Staub通过对幼儿实施情境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取得明显效果;霍夫曼通过致力于儿童移情及其与行为的关系实验研究发现,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
(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长期以来,亲子关系被看作是影响和塑造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儿童提供了有利的成长环境,使儿童获得亲密感和安全感,容易信任他人,更倾向于发展亲社会行为。而家庭的冲突和争斗是儿童攻击行为滋生的温床。父母的训斥让儿童变得焦虑和痛苦,儿童会进行模仿并抑制其亲社会行为。研究表明,亲子之间的不安全依恋与儿童攻击性相关,父母的婚姻冲突、争斗及离婚等与儿童攻击性高度相关[15]。因此,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前提。首先要建立轻松愉快、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对孩子应多鼓励和赞美,少批评和指责。在这种氛围中分享、帮助、友爱、合作等亲社会行为会得以发展。其次,亲子之间要经常进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父母的尊重、信任、接纳和支持是情感沟通的基础,为儿童营造了良好沟通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三)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可通观察和模仿榜样的行为进行学习。模仿是儿童亲社会行为获得的重要途径。斯陶布的研究表明,同成人良好的情感联系以及成人的榜样行为会增加儿童的助人行为[14]。拉什顿等人研究发现,儿童多次看利他行为的榜样有助于培养利他行为[1]。因此,为儿童提供良好的亲社会行为的榜样是培养其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方法。首先家长和教师亲社会行为的示范作用应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修养,表现出亲社会性,同时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其次家长和教师要有意识创设情境培养儿童的团结、合作、分享、助人等品质。如可通过多讲故事、学儿歌、看电视、做游戏等活动形式为儿童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李幼穗.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J].心理学,1999,(6):72-77.
[2] 金雪莲,张丽红.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学术交流,2010,(11):57.
[3] 赵章留.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117-121.
[4] Bradmetz,et al.The development of interindividual sharing of knowledge and beliefs in 5-to 9-year-old children[J].European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5,166(1):317-332.
[5] 王美芳.6~17岁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研究[J].心理学通讯,1996,(8):69-73.
[6] 周宗奎.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J].心理学,1998,(6):38-41.
[7] HoffmanM L.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M].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20.
[8] EisenbergN.Consistency and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dispositions:A longitudinal study[J].Child Development,1999(70):1360-1372.
[9] 李遼.青少年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1990,(1):72-79.
[10] 李灵子.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1,(2):8-10
[11] 芦咏莉,董奇,邹泓.社会榜样、社会关系质量与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1-6.
[12] 朱止丰,白丽华.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7.
[13] 黎志华,等.父亲参与教养程度、父子依恋关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20):705.
[14] 李琳.浅谈儿童亲社社行为的培养以及影响因素[J].科技信息,2013,(1):141.
[15] 石伟,张进辅.国外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对行为倾向影响的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9,(1):65-69.
[责任编辑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