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4-04-09毛琳吴江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工业发展产业布局产业结构

毛琳 吴江

摘 要: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以2012年《重庆市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对重庆市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23-03

直辖以来,重庆市工业得到飞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5%以上,其中制造业的产出贡献率在全市工业中的份额为80%以上,是全市工业的主体。基本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为主体的机械工业、天然气化工和医药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优质铝材和优质钢材为代表的冶金工业三大产业为支柱的,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工业体系。产业布局日趋合理,重工业和污染较大的产业逐渐向主城区外转移,工业发展集聚效应显著。

一、重庆市工业发展现状

(一)工业总量增长迅速

由表1和下页图1可以看出,重庆市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10 011.13亿元,年增长16.4%。工业增加值4 690.46亿元,年增长22.2%。工业在产业构成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8%。

从区域来看,一小时经济圈工业增加值达到3 769.53亿元,渝东北翼712.66亿元,渝东南翼208.27亿元。当年区县工业增加值最高的区县前三名是渝北区392.88亿元,涪陵区310.72亿元,九龙坡区300.46亿元;当年最低的区县后三名是巫溪县8.66亿元,巫山县14.04亿元,武隆县16.59亿元。2011年全市工业投资达到2 531.21亿元,年增长33.4%,工业发展后劲较强。从全国格局看,2011年重庆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 542.8亿元,居全国第二十二位,年增长速度达到21.8%,居全国第一位。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发展良好

近年来,重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上页表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稳中有升,第三产业稳步上升。2011年重庆第一产业增加值844.52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 542.8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3 623.81亿元,增长10.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4%,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目前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呈现如下特征:三次产业按占GDP比重和对GDP增长贡献大小依次排列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即目前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为“二三一”;重庆市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且依赖性呈增强趋势;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快,对重庆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总之,从经济发展阶段上看,目前重庆市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仍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与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50%~60%比重相比还太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实现三次产业结构向更合理的比例转移。

重庆市提出“6+1”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即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材料工业、能源工业、消费品工业成为门类较齐全、产品种类较多、技术水平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同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工业协调发展。

(三)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重庆直辖市由原重庆市和四川省辖的万县、涪陵、黔江三个地级区市构成。因受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丘陵、山地长江、嘉陵江、乌江的分割地貌影响,其工业企业的空间布局仍具有直辖市成立前留下的按行政区划和地形地貌分治布局的特征,即除以涪陵、万州、黔江三个次级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心分别布局了一部分工业企业外,多数工业企业特别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在特大中心城市的主城区、郊区和沿成渝、川黔、襄渝铁路及长江、嘉陵江、乌江流域而分布,使重庆工业企业形成了分片布点、有机展开、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体系。

重庆工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基础更加壮大,产业聚集与扩散效应更为显著。一方面对原主城区传统的机械加工、军工、冶金、电力等重工业进行调整,有序地向主城区郊区转移和扩散。另一方面,在主城工业企业向近郊区扩散的同时,近郊的工业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集聚了市区外的许多新建企业和部分“三线建设”调整企业。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二郎工业园区、南岸的茶园工业园区和北部新区,从而形成在主城核心区内以都市型工业为主,主城都市圈内外两侧以汽车、摩托车、医药、电力、仪器、仪表出口加工为主,高新技术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两翼地区以资源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工业布局。

二、重庆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短,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重庆虽然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大,具有调整产业结构的先天优势。但是产业链条是因计划经济时期嵌入式发展而形成的,研发与生产相分离,导致企业创新能力较弱。近年(2009年以来)发展起来的产业大多为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引入的新兴产业。比如,IT产业中的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目前是代工组装,很难实现“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并面临物流、关键零部件和人力资源等问题。

(二)工业发展集群效应不明显

重庆工业企业虽然相对集中,但产业集群不明显,资源要素未得到有效配置。近年来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如微电子企业向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集中,化工企业向长寿化工园区集中等,但纵向集中度不高,产业集群规模不大。区县层面的产业雷同现象严重,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不明确,导致资源难以有效组合,劳动力和资本向优势产业布局的区县集聚力弱。产业利润率和R&D 研发投入强度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此外,重庆产业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合作有待加强。直辖以来,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与渝东南、渝东北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两翼地区的发展,增强了内部区域合作,但合作的层次较浅,深层次合作比较艰难并有减缓趋势,地区各自为政的经济发展现象较为严重。

三、重庆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重庆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有一定的工业发展基础和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重庆工业发展急需顺应时代潮流,走科技化、集约化道路。

(一)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国各地区的工业发展,只有不断追求产品创新、企业进步和产业升级,才能在世界竞争中免遭淘汰。重庆应在其老工业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工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低层次,要推进深加工、科技研发,走出重庆自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注重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完善

产业集聚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的龙头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区域内扎堆发展的现象。产业链则是指一个复杂产品从基本资源材料采集,到各种零、部、配件加工,一直到最终产品组装进入市场的全部生产企业和中间环节。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和产业链的延长和完善的需求都与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需要集聚发展以加强系统创新和降低产业的配套成本有关。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善也有利于在某个区域内与该特定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此外,产业集聚和不断追求产业链完善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东部地区加快推进新兴工业化进程的成功经验。重庆应将产业集聚和不断延长和完善主导产业的产业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

(三)协调区域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重庆应利用各区县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提出适应当地发展的产业和模式,同时把这一模式纳入重庆市整体产业规划,在大力发展中心区域的同时,一方面带动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同时又反过来又可以为中心区域的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利用其独有的政策和资源条件优势,既要协调好直辖市内各区县的工业发展和市场衔接,更要加强与西部其他省市的合作,形成西部经济发展增长极。

参考文献:

[1] 范德成,王晓辉.基于多元回归与灰色关联分析的中国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J].现代管理科版,2008,(3):7-8.

[2]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9-190.

[3] 赵晓瑛.区域投资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 陈培文,曹恒轩.三次产业划分理论评析[J].山西统计,2000,(1):20-22.

[5] 蒲艳萍,李杨.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产业投资分析——以重庆产业优化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18.

[6] 丁忠明.安徽省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6)[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7] 周萍.重庆工业发展状况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3,(3).

[8] 魏后凯.21世纪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9] 罗文.湖南工业结构及及其工业化水平研究[J].经济地理,2001,(3).

[10] 肖丽,陈浩.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重庆市宏观投资效率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5-46.

[11] 张鹏,陈杰.重庆市产业投资结构灰色关联分析与优化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147-150.

[责任编辑 王玉妹]

猜你喜欢

工业发展产业布局产业结构
我国天然花岗石临矿产业布局初见端倪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布局特征研究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多产业布局就业扶贫车间
隆力奇 加速“一带一路”产业布局
FDI与工业发展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