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认知情况调查

2014-04-09宏桥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校

宏桥

摘 要:本文调查了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对待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态度。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待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普遍持理解支持的态度,而相关政策的具体制定和实施过程才是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引起诸多争议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少数民族 高考加分 高校

一、研究背景

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满足少数民族考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中国政府特别制定了专门针对少数民族考生的一系列高考优惠政策。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文化和教育上有了更深入的互动,不同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得以不断改善,而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也能享受到越来越优质的、甚至与汉族考生相同的丰富的教育资源。针对民族考生的优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身份造假”、“搭便车”、“高考移民”现象,造成了新的不公平,这使得近些年来整个社会对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进行补充、修正和不断完善的需求越来越旺,呼声越来越高。

论文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高考考籍在内蒙古自治区(即拥有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资格)的大学生对待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态度。选择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因为这些被调查者作为考生参加过高考,并曾经作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有所接触和了解。根据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规定,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考生可在高校投档分数线下降低10分投档,并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用。而在实际执行中,“降低10分投档”与“加分录取”基本具有相同的效果,也即我们所说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根据实际情况也为了方便调查,问卷分析中将被调查者分为两类:以汉族为代表的不享受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民族,和以蒙古族为代表的享受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民族。

二、研究设计

此次调查的时间为2013年10月15日~11月15日,调查对象为高考考籍在内蒙古的150名在校大学生,而选择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刚刚参加过高考,对于少数民族高考加分这一与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深有体会。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校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态度。问卷采取随机的方式进行发放,并由网络渠道回收。问卷发放150份,回收144份,回收率为96%。本次研究采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19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笔者的假设,不同民族对于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态度会有不同,作为非少数民族的汉族由于无法享受加分政策,可能倾向于认为高考加分不公平;而享受了高考加分政策的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俄罗斯族可能更倾向于认为该政策很公平。为了对不同民族学生对待高考加分的态度进行比较,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1.你是否同意:高考给少数民族加分很公平。

A.很不同意(15 10.42%)

B.不同意(22 15.28%)

C.一般(62 43.06%)

D.同意(35 24.31%)

E.很同意(8 5.56%)

调查结果表明,在涉及公平问题时,最多的大学生选择了“一般”,这个比例占到43.06%(62人)。选择“同意”和“很同意”的共43人(29.87%)。有15人(10.42%)选择了“很不同意”,22人(15.28%)选择了“不同意”。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态度呈现正态分布,多数大学生持相对中立的态度,而选择D、E项即认为高考加分公平的大学生多于选择A、B项即认为该政策不公平的大学生。

通过以民族为自变量、以对待公平性的态度为因变量的交叉分析,我们可以发现:100%的蒙古族在校大学生的答案集中在C、D、E,其中选择同意和很同意的共17人,占62.96%。而汉族在校大学生共有36人选择AB,共占33.14%。相比之下,汉族在校大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不公平,而蒙古族在校大学生认为公平,但在两个民族中持中立态度的大学生仍占多数。

由此,我们可以假设认为学生在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上的总体态度还是持比较积极的肯定态度,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对立现象并不太明显。但正如人们已经注意到的,在接受有关态度调查之时,被调查者往往会顺应当前主流的社会价值或舆论,抑或是为表现自己心胸的豁达而夸大自己的肯定态度。为此,本项研究尝试提出多个问题,以探明其对高考加分政策的真实态度。

2.你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理解(多选)

A.体现了民族地区之间的平等,加强了民族团结 (66 45.83%)

B.偏远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不能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加分以示高考公平(95 65.97% )

C.政策本意是好的,但执行过程中发生偏离,与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制定之初的目的背离(95 65.97% )

D.这一政策对非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不公平,应及时调整 (33 22.92%)

E.这一政策已经无法适用于社会现状,应该立即取缔 (17 11.81%)

F. 其他(1 0.69%)

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选择B“偏远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不能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加分以示高考公平”的人数共95人,占65.97%,选择C“政策本意是好的,但执行过程中发生偏离,与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制定之初的目的背离”的人数共95人,占65.97%,二者并列为选择人数最多的选项。此外有66(45.83%)人选择A“体现了民族地区之间的平等,加强了民族团结”,共有50人(34.73%)选择了D项和E项。

与第一题的正态分布结果相对照,这道题中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肯定与高考加分的执行过程的否定达到相同的比例。这说明内蒙古地区的在校大学生对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初衷和目标表示理解,但其具体的实施方案仍有待补充,具体的实施过程仍有待完善。endprint

仍以民族为自变量、对待高考加分政策的态度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汉族学生选择最多的选项为C(70.54%),其次为B(64.29%)和A(44.64%)而蒙古族学生选择最多的选项为B(77.878%),其次为A(55.56%)和C(48.15%)。虽然顺序不同,但排名前三的ABC体现了不同民族在校大学生对高考加分政策的冲突不大。有趣的是,在D选项上,汉族在校大学生的比例为22.32% ,而蒙古族在校大学生的比例为25.93%,高于汉族在校大学生,这甚至有悖于我们的预测,也更进一步证明了不同民族在校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态度冲突不大。

在基本的态度调查之后,笔者引入两个具体“情景”做进一步的探究。

3.以下四项你更同意哪一个

A.优先录取裸分高的在校大学生(94 65.28%)

B.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7 4.86%)

C.以上两项都同意(21 14.58%)

D.以上两项都不同意(19 13.19%)

分析数据可知,将学生引入一个更加可感的具体情境时,表现出的个人态度更加清晰: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认为:裸分高的才是“真英雄”。94人(65.28%)支持“优先录取裸分高的在校大学生”,仅有7人支持“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这样看来,即使是在校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态度普遍中立,甚至是倾向于理解和支持,但在涉及具体情境时,表现出的态度则有所变化。

通过以民族为自变量、以态度为因变量的交叉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族在校大学生一边倒地选择了A“优先录取裸分更高的在校大学生”,这一比例为73.21%,而蒙古族在校大学生选择这一项的比例仅为37.04%。汉族在校大学生仅有2.68%选择“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而蒙古族在校大学生的这一选项比例为14.81%。有趣的是,有33.33%的蒙古族在校大学生选择了C“以上两项都同意”。

与以上两题中在校大学生不分民族的中立和倾向支持的态度不同,在这道题中不同民族的在校大学生态度差异较大。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设想,笔者在此处引入了对比比较。

4. 通过参加竞赛获得高考加分和少数民族加分相比,您认为

A.二者都很公平(46 31.94% )

B.参加竞赛获得加分比起少数民族加分更让人信服(61 42.36%)

C. 少数民族加分比参加竞赛加分更加让人信服(7 4.86%)

D. 二者都不公平 (28 19.44%)

通过以民族为自变量、以态度为因变量的交叉分析我们发现,49.11%的汉族在校大学生认为B“参加竞赛获得加分比起少数民族加分更让人信服”,28.57%的汉族在校大学生认为A“二者都很公平”。而与此相反的是有14.81%的蒙古族在校大学生认为B“参加竞赛获得加分比起少数民族加分更让人信服”,而有51.85%的蒙古族在校大学生认为A“二者都很公平”。而对于C“少数民族加分比参加竞赛加分更加让人信服”仅有4.46%的汉族在校大学生和7.41%的蒙古族在校大学生表示认同。

由以上的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态度。但是在实际情境中又有不同。接下来着重研究造成不公平感的因素。

5.如果你认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对汉族在校大学生不公平,以下哪项更能表达你的看法?

A.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享有相同的教育资源,与照顾落后地区的初衷相违背 (13 35.14% )

B.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导致民族身份造假问题,引起更大的社会不公平 (23 62.16%)

C.其他 (0 0%)

D.说不清 (1 2.7%)

认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不公平的在校大学生中,62.16%认为这会导致民族身份造假,这与上题中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相互印证。政策的执行中存在问题和偏差。

6.如果你认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对汉族在校大学生不公平,你认为以下哪种政策更公平?

A.取消对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的高考加分政策(3 8.11%)

B.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但给予少数民族其他形式的照顾 (15 40.54%)

C.仅对内蒙古偏远和教育落后地区,不分民族的高考加分 (13 35.14%)

D.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给任何人和任何地区特别的照顾(6 16.22%)

这道题可以看出,尽管答题者都认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不公平,但要求彻底取消这项政策并不予少数民族任何照顾的比例并不大。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选择对少数民族采取其他形式的照顾。这说明,大学生们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是表示理解和认同的,但对其具体的操作过程仍有不满,其中的具体以何种形式给予照顾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伪造民族身份问题才是大学生认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不公平的最重要因素。

三、小结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公平公正,是高考的立身之本。当然,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是促进少数民族考生享受公平资源的唯一出路,但从短期来看,不断完善少数民族的高考优惠政策仍是政策有关部门的必然选择。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国与国、省与省、甚至地方与地方之间,总会有生活条件方面的某种不平等的存在,这种不平等可以减小到最低的程度,但是永远不可能消除。”我国政府只有通过采取更灵活的照顾优惠政策,才能既帮扶和照顾少数民族考生,又不损害汉族考生的利益,才能使少数民族高考优惠的各项政策得到全社会更广泛的接受和认可,才能使高考加分政策尽可能多地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

参考文献:

[1]崔华华,方美.对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理性分析及思考.高教探索,2010(3)

[2]高志.高考加分政策调整背后的隐忧.教育与职业,2011(4)

[3]甲任,黄辛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制度的历史合理性——以少数民族科举照顾政策为视角.前沿,2011(23)

[4]李艳华.高考加分政策的问题与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0)

[5]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高校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