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策研究

2014-04-09胡和平李语湘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栏目学术

胡和平,李语湘

(湖南警察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8)

一、高校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

近年来,在不断加快促进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学术期刊的数量激增。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校所办期刊共有2500多种,约占全国期刊总数的1/4,其中大学学报共1700种左右,占高校期刊总数的67%,平均每所高校有1.26种[1]。高校学术期刊在学术成果创新、服务学科建设、培养科研人才和交流学术经验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伴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出版模式以及运营模式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弊端凸显。目前,高校学术期刊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主要来自于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媒体环境的冲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网络媒体逐渐兴起,纸质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随之改变。门户网站、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电子报和电子杂志等网络媒体形式先后出现,对传统的报刊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网上,有关学术的论坛、电子期刊数量众多,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系统。特别是,经由网络传播的学术信息,具有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沟通直接、检索方便等传统学术期刊所不具备的优势。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高校学术期刊的生存状态可谓堪忧。一个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发行量整体上呈现下降态势。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公开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468种,2009年该数目增加至9851种;2005年,期刊发行总册数3.23亿册,2009年则剧烈下滑到1.84亿册,仅是2005年发行量的57%。而这其中,高校学术期刊的发行量则普遍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2]。

高校学术期刊一般都秉承其固有的学术传统与风格,在创新性方面很难有所突破,缺乏更大范围的学术交流。加之由于受制于版面的限制和校对、排版、印刷等固定程序的影响,一般出版周期较长,导致其不可避免地存在失效性差、不可扩展性、携带不方便、传播力不足等弱点,一些新技术、新成果等难以及时报道并推广。特别是,高校学术期刊资源分散,出版力量单薄,发行量相对低,个人或研究部门订阅较少,多数学报亏损严重,所以在网络环境的冲击下,其受到关注的程度日益降低。

(二)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导致优秀稿源外流。

由于网络的直接和快捷,学者之间的交流与成果的更新与转换真正实现了无国界的流动与共享。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年都有一定的增长,逐步与国际接轨。“1980年前后,中国科研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中被SCI收录的大约只有500篇。30年过去,2009年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已经突飞猛进到11.2万篇,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3]。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学术期刊发展却相对滞后,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国际学术期刊存在巨大差异,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相对保守,国际化水平始终在较低层次徘徊。整体而言,在国际权威期刊中,中国的高校学术期刊所占比例很小。据不完全统计,在科学引文索引(SCI)发布的201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中,我国被收录的期刊仅有138种,仅占总数8005种的1.7%[4]。

一方面,由于国际影响力有限,无法吸引到优秀的外文稿件。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论文只有在出版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经由中国学者进行翻译后才能在高校学术期刊上予以刊发,造成学术信息的严重滞后;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又将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刊发文章作为一个科研水平、学术能力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客观上导致了国内大量的优秀稿源外流,致使高校学术期刊影响力都受到极大影响。以 2005年为例,我国共有68226篇论文被 SCI收录,其中60%-70%是出自高校,但其中通过在高校学术期刊被引用的却极少,在总数中几乎可以算做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高校学术期刊对一流学术论文和创新性研究成果缺乏吸引力,其严重后果是造成目前我国学术发展水平完全无法通过高校学术期刊这个平台得以反映[5]。

(三)期刊行业间的竞争。

我国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主要是使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学术期刊进行遴选,从影响因子、文摘率、核心期刊等方面进行的评定。国内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期刊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六种,分别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6]。普遍认为,能够进入核心期刊要目或来源期刊的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相对较高,能够获得较大程度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该学科发展的最高水平。因此,许多单位对核心期刊盲目崇拜,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申请科研项目,以及博士论文答辩等重要事项的资格条件。由此,便导致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人们对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关注,也间接导致了对期刊评价的简单化。是否能够上榜,成为评价一个学术期刊办刊水平、质量好坏的硬性标准。 不能上榜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期刊在行业内的影响有限、期刊质量不高,并将最终产生期刊不被学者认可、难以约到质量较高的稿件等严重后果,马太效应十分明显。

正是因为核心期刊在国内学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有特殊的作用,是一种稀缺资源,许多期刊不择手段使自己晋升为“核心期刊”之列。那些已经被收录在各种核心期刊目录中的期刊,以最为醒目的标记在期刊的封面上印上“核心期刊”,以此表明自己的身份;而那些还未被评为核心期刊的期刊就跃跃欲试,使尽浑身解数期望跻身核心期刊之列。为了提高自己的档次,不惜花重金邀请知名学者、教授写稿,同时大打“人情牌”,努力与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的编辑们搞好关系,提高转载率。实际上,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性质的期刊,并不存在完全一致的评定标准。按照是否是核心期刊“一刀切”的评价体系,根本不利于对期刊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特别是由于几乎所有的高校学术期刊都是综合性学术期刊,在抢占核心期刊这个稀缺资源时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在现行的这种核心期刊的体系标准之下,本应以质量为首要标准的许多高校学术期刊,却不得不人为地掺杂了许多功利性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学术评价体系的公正性,也不利于制定出适合高校学术期刊自身特色的论文评价标准。

二、高校学术期刊内部本身存在的问题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的产生于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同样的,高校学术期刊面临的问题,除了来自于上述外部环境的冲击和挑战以外,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则是造成其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细言之,高校学术期刊内部发展本身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栏目设置雷同。

同质化这个词,最初来源于经济学范畴,指的是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上相互模仿,以至于逐渐趋同,难以辨别相互之间的本质差别。在媒介领域,同质化的现象明显并且泛滥,它不仅仅是指单纯的克隆复制,更是指一种无法显现出水平的相似、甚至是模仿。从整个高校学术期刊的情况来看,同质化现象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国高校学术期刊数量虽多,但是大部分的高校学术期刊无论从期刊的选题、栏目设置以及内容方面都存在着“千刊一面”的问题。

首先,在刊物的定位问题上,多数高校为适应经济的发展,秉承“一校一刊”的办刊原则,力争将高校学术期刊办成五脏俱全的“小麻雀”,使得一刊涵盖多个学科,在内容上变成了综合的大百科全书,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总体上感觉不出相互的区别。刊物定位模糊不仅导致刊物的特点不够明晰,无法给读者以及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导致期刊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对稿源和读者的争抢将异常激烈。

其次,在栏目设置上也存在着严重的雷同。栏目设置是刊物的框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反映办刊宗旨、体现期刊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显示期刊差异性的重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期刊是依靠栏目选择读者和作者,而作者和读者也是通过栏目设置来进行有选择性阅读或有针对性的投稿。据统计,一些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高校学报通常都是来自那些专业性很强的学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教育学、心理学等优势学科为依托,形成了颇有影响的特色栏目,其2012年共被摘转文章99篇次,摘转率达到102%,位居全国高校学术期刊之首。但是,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并未立足本校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专栏设置品种重复、结构失衡,栏目名字基本相同,性质也基本相近,甚至许多栏目按照稿件内容临时设置栏目,变动性较大,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差异性特征。

(二)本位主义倾向明显,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

学术期刊的本位主义是指期刊的活动一切都是以学术期刊自我为中心,凡事都从期刊内部自身来考虑问题,忽视读者与作者的想法与要求。由于大多数的高校学术期刊都有比较充足的经费支持,无论盈利与否,对于主办者或者编审人员来说,都影响不大。因而高校学术期刊的编审人员一般都不太注重读者和作者的需求,也很少有期刊主动考虑如何加强与作者以及读者的沟通、互动。一方面,大多数期刊的投稿都需要作者主动与期刊社或编辑人员联系,才能刊发,而审稿结果也未及时通知投稿者;另一方面,轻视读者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大部分的高校学术期刊都认为其刊载的学术文章是与学界同仁进行交流,而不太考虑“受众”的问题,不关心读者对期刊中刊载的文章内容是否能够理解或接受。

因此,一般的高校学术期刊都没有设置读者来信和评论的栏目,编辑、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交流途径几乎被阻断,学术变成了单一的传播,读者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而作者也不能从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中产生新的灵感或火花。交流途径的不畅通,导致学术期刊中的编辑不知道期刊自身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也不知道读者和作者究竟有哪些需求,间接导致在栏目设计、选题策划、稿源组织等方面脱离实际,缺乏特色。

(三)论文质量不高,编校质量不理想。

目前高校教师以及科研人员职称晋级或完成科研任务都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发表要求。在这种政策之下,许多作者为了完成任务,求成心切,加之写作基本功欠缺以及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等原因,导致高校学术期刊来稿质量参差不齐。文章中信息缺失或错位、行文冗长、前后重复、论证不清晰等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由于高校学术期刊的特殊身份,稿源结构中校内稿所占比重较大,且普遍存在内稿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稿中很大一部分稿件都是那些迫于职称晋升、年终考核或学位答辩需要临时抱佛脚的“应景”之作;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校内作者往往存在“开后门”的心理,认为本校期刊对校内稿碍于人情在审稿方面尺度会适当放宽,而有意把把质量平平之作投向本校期刊。

此外,编辑人员对编校质量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期刊编校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有些期刊只注意文章的内容,要求作者有独到的见解、充分的材料和严密的论证,而对文字表达的严谨程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高校学术期刊由于没有建立严格的校对制度,实行所谓的“编校合一”,使得校对环节成了期刊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再加上,有一些编辑,特别是年轻编辑,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完善,语言文字修养不高,在审稿和校对时未能有效识别和去除其中的错误信息以及一些不规范的表达方式,使本该在文章刊发之前就应该纠正的问题遗留下来,导致论文质量乃至期刊质量的下降。

三、高校学术期刊质量保障的体系建设

期刊不仅是物质产品,同时也是精神产品,并且其精神产品属性要明显于其物质产品的属性,成为它的决定性本质。特别是,高校学术期刊担负的学术传播这一特殊的使命,决定了期刊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更加注重坚守学术品味和坚持促进学术质量的不断提升,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创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竞争氛围。

(一)创办精品学术期刊,提高学术质量。

高校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与期刊定位密切相关。尤其是在现在学术期刊种类齐全、数量繁多的情况下,高校学术期刊想要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提升影响力,关键是要创办精品、打造品牌。高校学术期刊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展示高校自身教学与科研的水平,促进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传播。因此,其更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现实出发,全面和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劣所在,找准其与其他学术期刊之间的异同,明确办刊方向和定位,寻找一条适合自身的、创造精品期刊的道路。

高校学术期刊必须认真规划,树立精品意识,精心组织、精心策划,以严谨细致的作风悉心办刊。作为学术期刊,办刊关键仍然是期刊的学术质量。而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其所刊载的文章质量来体现,包括文章选题的前沿性、理论的创新性以及论证的科学性。要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密切关注学界前沿动态,充分了解优秀学者的研究进展,紧盯优秀学术成果。即使在稿源充足的情况下,期刊也要利用多种手段主动向本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约稿,以把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新作者向其投稿。

(二)突出优势学科,发展期刊特色。

高校学术期刊的特色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封面装帧、版面设计、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等等。作为学术期刊质量构成要素之一,这些都是品牌学术期刊、精品学术期刊形成的基础。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经之路。尤其是,精心策划的优秀期刊栏目能将各类文稿有序地组合,凸显出期刊的办刊特色,不仅能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设置特色期刊栏目,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不同种类的学术期刊由于办刊宗旨、载文内容、读者群体方面的差异,栏目设置方面必然会有所区别。但是,作为一个普遍的规律,一个成功的栏目期刊,首先需要一个好的选题策划。好的选题是好的栏目的根基,在良好选题策划的基础上,进而设置具有可持续性的固定栏目,才能逐步形成并强化学术期刊应有的特色。[7]在这一点上,高校学术期刊完全可以依托高校自身所具有的特殊资源与学术背景,在准确掌握校内外各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重大现实理论问题、热点难点以及新兴学科等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科研课题的支撑作用,以重点平台、优秀团队和重点建设学科为导向设置特色栏目[8]。比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学报就根据其所拥有的强势学科地位,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专栏;而师范性大学的文科学报则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普遍开设了教育学与心理学专栏;其次,精心策划,将各类文稿有序组合,突出主题。比较而言,专栏的内容比较固定,特点也比较容易显示,好的专栏如同期刊的标签和品牌,能够起到开辟稿源、征集稿件的作用。也正因为专栏的来稿相对比较丰富,因此需要在对稿件选择及排列方式上进行有效地安排和组织。在稿件的选择上,应该尽量在一个专题中选择相近主题、相近体例和相关内容的文章,以增加同一题材或相关题材的信息和知识的密集度,有效地增强专栏文章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和融合度,以起到信息互补、全方位、多视角看待问题之功效。

(三)开发新媒体,加快期刊数字化转型。

学术文献发表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作者科研成果首发权的确立。较之传统的纸质出版方式,数字化出版具有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速度快捷化、信息反馈便捷化等突出特点。对作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的研究成果的首发权能够及时得到确认;对读者而言,意味着他们能更好地抢占科研发现制高点和主动权;对期刊而言,则能够不断地吸引优秀作者进行投稿并且拥有大规模的高质量读者群,提升期刊的覆盖面、传播力和影响力。近年来,国内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已取得较大发展,比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可以提供全文检索和在线付费下载等功能,读者不仅可以通过“知网”关联查找所有的相关文献,还能够进入数据库查阅各期刊单篇文献的全部内容。因此,在这种新媒体及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高校学术期刊想要实现刊物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和发展新媒体、适时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必然之路。

实现高校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于:第一,转变管理思路,实现编辑流程和管理的网络化。通过使用网络公司开发的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或是编辑部自主研发的编辑系统,实现投稿、查询、审稿、编辑加工等流程的部分或全部网络化操作。注重对编辑队伍数字化理念与技能的培养,加强编辑的数字出版业务、法律法规、编辑加工、市场拓展、数字版权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培训,打造一支与数字出版发展模式相适应的人才队伍。第二,转变办刊理念,用数字出版手段办刊,重视对数字出版媒体的经营。创办网络化期刊、网站、纸本期刊等全面、立体的数字化产品,对期刊信息进行分化和整合,真正实现 “一种信息、多种载体、复合出版”的期刊出版与发行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高校学术期刊内容的效用及价值的延伸。

(四)强化编辑责任,提高业务素质。

首先,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学识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报的质量和水平。编辑的阅历和学术背景、策划组稿的意向、论文的鉴赏能力都直接关系到学术刊物的办刊层次和水平。因此,强化编辑责任、提高业务素质、是不断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高校学术期刊的编辑,很大一部分又是从事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与一般的编辑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以及更加专业的学术背景,因此应该结合其自身优势,在不断加强编辑选稿、改稿、制题、组版等专业基本功的学习和实践之外,还要提高编辑本身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这样,才能抓住所负责的领域的重点问题及前沿问题,对作者和读者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并对稿件提出一些更有价值性的建议,在选择稿件、修改稿件、组配稿件、配写评论、编排版面方面更具专业性。

其次,建立和完善专家审稿制度,建立审稿专家库,保证专家审稿的客观公正。积极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本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对稿件的选题意义、创新意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等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为作者指出稿件的不足以及修改意见,这样不仅保证了作者的劳动成果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确保了稿件质量,而且还加强了与作者的联系,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并可以培养和挖掘出一批具有潜力的青年学者或供稿人。

[1]李东东.高校学术期刊要集约规模化发展[EB/OL].http://www.chinaxwcb.com/index/2009-12/22/content_186100.htm,2014-03-20.

[2]李文珍.学术期刊生存现状调查:发行量大量萎缩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3-22.

[3]黄永明.中国学术期刊的尴尬与梦想[N].南方周末,2010-9-10.

[4]张晓雪.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4).

[5]邓美艳.高校学报的生存状态与高校学报的改革[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6]国内期刊评价体系[EB/OL].http://www.zhazhi.com/lunwen/qikanzhishi/6498.html,2013-11-18.

[7]闫月勤.论理工高校文科学报的发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4-25.

[8]刘志新.文科学报来稿常见问题及采用标准[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1):106-108.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栏目学术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关于栏目的要求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