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菏泽籍诗人四题*
2014-04-09王勇
王 勇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全宋诗》共录44 位菏泽①籍诗人的3362 篇作品,分别占全部诗人、作品的约0.5%、1.3%,两项指标均居山东省各市首位②。其中,除著名诗人王禹偁、晁补之以及晁说之、晁公遡外,尚有优秀诗人张詠、李师中、晁冲之、李昭玘。这4 位诗人共存诗450 余首,内容涉及其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形式包括古体、近体的主要种类,风格亦自呈新貌,为牡丹之乡赢得了美誉,也为山东乃至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留下了一笔别具魅力的宝贵遗产。以下分别略作论述。
一、张詠
张詠(946—1015),字复之,号乖崖子,又号九河生,濮州鄄城(今属山东菏泽)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官工部尚书,后加礼部尚书。卒赠左仆射,谥忠定。有《张乖崖集》。《宋史》卷二九三有传。《全宋诗》录诗154 首(其中5 首或为他人之作)。
张詠是杨亿所编《西昆酬唱集》中的17 位作者之一,自然常被视为西昆体诗人。由于“西昆诗人只是一味模拟,缺乏真情实感”[1](P1004)、“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2](P25)等权威观点的影响,使得人们往往把西昆体诗人同一化,把《西昆酬唱集》中的作品与西昆体诗人的作品同一化,这当然是不合实际的。
首先,张詠诗的思想内容并不贫乏。我们从“寄语巢由莫相笑,此身不是爱轻肥”(《寄傅逸人》③[3](P532))、“方今圣明代,不敢话辞荣”(《县斋秋夕》)、“堪愧崇阳九河客,明时不敢自归山”(《县斋感怀二首》之一)等诗句中,不难看出他求仕的动机。他有很多抒发忧国爱民情怀的作品,如《送韩使君赴任越州十一韵》称颂韩氏“未得灭匈奴,虽荣亦为辱”,《至道乙未蜀中送人东归》嘱咐友人“好竭忠诚佐真主,莫教奸佞苦妨贤”,《东门行》嗟伤自己“伊余志尚未著调,秋风拔剑东门行”,《悼蜀四十韵》揭露西蜀“当时布政者,罔思救民瘼”,《萧兰》追忆史上“自古贤者心,所忧在民泰”,《愍农》慨叹当世“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贫”,《赠刘吉》则赞美刘吉“居危不苟全,凭艰立忠义”、“劳劳忧众民,咄咄骂贪吏”的高风亮节。又如:
世情多与道相违,偶忽公闲便息机。贪竞已从心下绝,爱惜还觉眼中稀。时文炼漉教归正,圣易参研尽入微。本要资身兼报国,安知四十九年非。
(《公暇偶作》)
团团休复颂齐纨,蕉叶精新举世传。更爱四明来处异,可量三伏用时便。已无酷暑侵肌骨,肯放青蝇触几筵。因藉仁风慰黎庶,宁知不及古人贤。
(《答人惠四明山蕉叶扇》)
前者写四十九年报国无成的苦闷,后者由蕉叶扇想到慰藉黎庶心愿,忧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溢于笔端,感人至深。
表达守正不阿的志向,也是张詠诗歌的重要内容。他告戒自己:“宁作鸾凤饥,不为鸡犬肥”(《解嘲》);明确表示:“我身岂比浮游辈,蜀地重来治凋瘵”(《二月二日游宝历寺马上作》)。尽管仕途蹭蹬,使他唱出了“人生功名难与期,听之永夜生忧思”(《惊栖曲》)、“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淮西有答》)、“阙下过从礼数频,到官忧事更劳神”(《赴职荆湖途中作》)、“不免旧溪高士笑,天真丧尽得浮名”(《途中》)之类的悲歌,但他退亦独善其身的气节,是不曾改变的。
张詠还有一些描写友情与乡情的诗歌。其友情诗或记日常交往,如《谢云居山人草鞋》、《请人画嵩山图》;或写依依惜别,如《劝酒惜别》、《留别博州推官杨丹》;或状两地相思,如《寄晁同年》、《郡斋书情寄仙游张及》。代表作是《与进士宋严话别》:“人之相知须知心,心通道气情转深。凌山跨陆不道远,蹑屩佩剑来相寻。感君见我开口笑,把臂要我谈王道。几度微言似惬心,投杯着地推案叫。此事置之无复言,且须举乐催金船。人生通塞未可保,莫将闲事萦心田。兴尽忽告去,挑灯夜如何。弹琴起双舞,拍手聊长歌。我辈本无流俗态,不教离恨上眉多。”作品由“相寻”写到“告去”,顺序展开,层次清晰;首尾议论而插以描写,过渡自然,有机结合。通篇情调高昂,参差错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与宋严的深厚友情。张詠的乡情诗或叙平居里巷的生活,如《缉书斋》、《退居近墅》;或忆故乡的风土人情,如《县斋感怀二首》之二、《阙下寄傅逸人》。《旅中感怀》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诗以羁旅之愁起,以写诗销忧结,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中间两联触景生情,意境凄冷,尤为传神。
写景、咏物、怀古在张詠的诗歌中也占有一定比重,而且不乏佳作。写景诗如《登崇阳县美美亭》,诗人充分发挥五言排律的体制优势,多侧面、多角度地描绘了登临美美亭的所见所闻,令人目不暇接;又借以抒发他的羁旅之思,身世之痛。《登黄鹤楼》、《和人登朗州江亭》、《舟中晚望桃源山》等,也是较为优秀的写景诗。张詠的咏物诗也自具风貌,如收入《西昆酬唱集》中的《鹤》:
共怜洁白本天姿,纵在泥尘性不卑。况是稻粱厌足日,好寻烟月却归时。迹参诗雅何年尽,名系仙经四海知。应到昆丘指来历,曾陪鸳鹭浴华池。
作品刻画了鹤“洁白”的“天姿”,赞美了它委于“泥尘”也“不卑”的品性,寄托了自己特立独行的高洁志向。此类作品还有《朝日莲》、《弱柳》、《方竹》、《和人牡丹》、《鹭鸶》、《馆中新蝉》等。张詠怀古诗的代表作是《夫差庙》,短小精悍,议论透辟,至今仍有警示意义。《骊山感事》、《吊屈原》、《谕意》等怀古诗,也较出色。
其次,张詠也不只是一味模拟。他的诗作内容丰富,已如上述。即在艺术上,也有不少新贡献。大略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诗体多样。在其现存的154 首作品中,有七绝(55 首)、七律(36 首)、五律(25 首)、七古(23 首)、五古(7 首)、五排(6 首)、杂言(2 首)七种之多,充分体现了驾驭各体的艺术功力。二是手法圆熟。张詠一方面继承了《诗经》以来的创作传统,注重现实,长于比兴;一方面又发展了中唐韩愈以来的创作传统,不避散化,喜欢议论,尤爱用典,作品已体现出宋诗的基本特点。如《晚泊长台驿》: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劝谏慵。自怜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
这是诗人漂泊途中的述怀之作,写他忠而见贬的牢骚与始隐终仕的矛盾。《南史·谢弘微传》载谢瀹每以心直口快得罪权贵,兄朏送别之际指其口曰:“此中唯宜饮酒!”[4](P562)本诗次句暗用此典。南朝周颙始借隐居以延誉,终羡富贵而出仕,于是名士孔稚珪作《北山移文》假山灵之口讥其违背初衷。本诗结句翻用此典。通篇叙议结合,起伏跌宕,用典精审,文从字顺。三是风格鲜明。《宋史·张詠传》称张詠“少学击剑,慷慨好大言,乐为奇节”[5](P9803)。诗如其人,所以《宋诗钞》评张詠“诗雄健古淡,有气骨,称其为人”[6](P173)。
实际上,张詠自己说得就很明白:“已得风雅正,任从时士轻。”(《酬宗人殿院见示诗集》)他是追步“风雅”而鄙弃“时士”的。他的作品也正如此。所以,我们对张詠还要认真考察,不然就会人云亦云;对西昆体诗人更要全面研究,否则难免以偏概全。
二、李师中
李师中(1013—1078),字诚之,本为楚丘(今山东菏泽曹县)人,后徙居郓(今山东菏泽郓城)。十五岁即上封事议论时政,为人所知。后进士及第。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提点广西刑狱,权经略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上书主张重用司马光、苏轼、苏辙等。杜衍、范仲淹、富弼等,皆荐其具王佐之才。有《珠溪集》。《宋史》卷三三二有传。《全宋诗》录诗37 首。
李师中也是一位爱国爱民的进步文人,他在《唐州太守》诗中评价友人“大都狂贼终须灭,未杀忠臣祸不深”④[7](P4870);在《嘉祐三年九月受命来岭外,七年十一月得请知济州。感恩顾己,喜不自胜,留诗四章,以志岁月》之一中记录自己“四年尽瘁今归去,不负斯民只负身”。尤其可贵的是,他既能捍卫主权,又不滥杀俘虏:“侵地颇收复,又来入贡,但未能斩馘以献,岂非留贼遗君父矣。”(《嘉祐三年九月受命来岭外……》之二自注)他志在报国安民,但又屡遭磨难,因而抒发事业无成的苦闷就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如《送唐介》: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竹庄诗话》引宋吕颐浩《燕魏录》载:“嘉祐间,唐介子方以言切直,忤仁庙被责,诚之以诗送行,士大夫莫不传诵。”[8](P320)作品不仅赞美了唐介“孤忠自许”、“独立敢言”的崇高节操,而且揭露了“并游英俊”厚颜无耻的卑劣行径,还表达了自己忠于“吾君”、热爱“社稷”、关心“夫子”的一片丹心,内容相当丰富。这首诗之所以广为传诵,还在于它鲜明的艺术个性。作者自注云:“进退韵。”进退韵是律诗用韵的一种方法,即二、六句用甲韵,四、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它们交错押韵。以此诗为例,二、六句的韵脚“难”、“寒”在《韵略》中列入第二十五,四、八句的韵脚“山”、“还”在《韵略》中列入第二十七。唐代已有进退韵,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宋黄朝英《缃素杂记》曰:“[唐]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9](P215)但并不普遍。而在宋代,此诗应是最早的进退韵诗之一。这类抒发事业无成苦闷的诗歌还有不少,如“大抵孤忠报国难,古今共是一长叹”(《过严关有感》之一)、“四年岭外得生还,自顾无功但愧颜”(同上之二)、“难逢古鉴明忠腹,长似骚人带病容”(《客有写真者见予,因以三诗赠之》之三)等。
同大多数封建文人一样,李师中在仕途淹蹇之际也悲观失望,思亲怀乡。他因出仕而后悔:“嗟余出处不自重,过事轻发难为神”(《留题龙隐岩》),因困顿而自怜:“应怜孤宦潮阳守,憔悴无人与上闻”(《送桂州安抚余靖侍郎还京》之二),因漂泊而伤感:“远宦良多感,新来更可悲”(《递中得先之兄书,取邕钦宜柳归,约十二月到此。年节已近,未闻来朝,奉寄》之二),因年高而焦虑:“方寸浮名外,流年两鬓中”(《客有写真者见予,因以三诗赠之》之一)。《和李明叔理定道中》诗云:“幽居日日数归程,已写华严两帙经。门外初寒江气白,岭头多雨晓痕清。曾逢饭颗嘲山笠,应载鸱夷笑井瓶。客土相思空引望,天涯风景似新亭。”它写作者百无聊赖的幽居生活与归思似箭的焦灼心情,准确细腻,动人心魄。这类作品多呈沉郁风貌。
李师中还有一些描绘景物、抒发友情的诗歌,则以生动活泼、率真朴素取胜,如《天目山》:
坏壁摩娑少旧题,高情应怪赏音稀。烟霞正自无今古,云水从教远是非。丹井金龙藏洞府,杞丛花犬荡霞霏。登临未学神仙事,老树闲看独鸟归。
元人陈世隆注曰:“海陵东南姜堰北有天目山,古地钵福地,陶隐居云‘地钵临江东’是也。东晋道士王冶隐居于此,后白日飞升。非吾杭之天目也。”[8](P4869)该诗写天目山景色,萧散自然。《递中得先之兄书……》之一与此相似,抒发思念友人的挚情,但人、物相兼,叙、议结合。景物诗《龙隐岩》(五古)、《麦积山》、《中隐岩》之一,友情诗《送桂州安抚余靖侍郎还京》之一、《赠韩迥》、《颖国庞公挽词》以及咏物诗《咏松》、怀古诗《子陵二首》、哲理诗《中隐岩》之二等,也都值得一读。
三、晁冲之
晁冲之(生卒年不详),字叔用,初字用道,济州巨野(今属山东菏泽)人,晁补之从弟。宋哲宗绍圣(1094—1098)初年,由于党争剧烈,兄弟多人遭到贬谪,他便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下,并自号具茨,人称具茨先生。徽宗朝(1100—1125)流寓汴京,与陈师道、吕本中等交游。官终承务郎。约卒于宋南渡时。有《晁具茨先生诗集》。《全宋诗》录诗170 首(其中3 首或为他人之作)。
晁冲之早年遨游京都,有过一段肥马轻裘、酣酒挟妓的经历,这在他的诗中时有反映。如《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之一:“少年使酒走京华,纵步曾游小小家。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门侵杨柳垂珠箔,窗对樱桃卷碧纱。坐客半惊随逝水,主人星散落天涯。”⑤[10](P13895)据《墨庄漫录》记载:“政和间,汴都平康之盛,而李师师、崔念月二妓,名著一时。晁冲之叔用每会饮,多召侑席。其后十许年再来京师,二人尚在,而声名溢于中国。李生者门第尤峻。叔用追往昔,成二诗以示江子之。”[11](P132)本篇追忆了京城狎妓的往事,抒发了友朋离散的伤感。同题之二所写的“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墙花”、《次二十一兄季此韵》所写的“猎会汉苑秋高夜,饮罢秦台雪作天”,也都与此同调。
当然,晁冲之并不只是一个花花公子。我们从他在《送王敦素朴》中称赞妹夫“磊落忠义人,爱国忧黎元”,在《问讯次九日韵》中嗟叹自己“拟上平戎策,惭无属国才”,不难看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但是,晁冲之在政治上是失败的,在生活上也是拮据的,他有大量诗作抒发了自己的苦闷与绝望。如“沙路朱轓想驭轩,伤心岁月似星奔”(《伤心》),“风霜游子鬓,节序异乡心”(《至日》),“自惭白发嘲吾老,不上谯门看打春”(《立春》),“儒冠吾已误,何责五男儿”(《秋雨感事》),“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夜行》),“吾生与物态,天意岂蹉跎”(《重过鸿仪寺》),“问米米已无,问酒酒已竭”(《次四兄雪夜韵》)。又如《纪愁》:
北风吹我裳,夏潦漂我屋。牛羊践我稼,雀鼠耗我谷。雪寒堕我指,雨淫疾我腹。朝行桑榆间,秋序伤远目。莫涉水之涯,含沙中两足。揽辔马病黄,伏轼舆脱辐。陟山既见虎,还舍乃对鵩。一沐三握发,十饭九不肉。先生昔离垢,居士今耐辱。饱闻戒畏途,那知有沉陆。
这种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折磨所导致的愁绪,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与此相反,他在寺庙、乡间却找到了慰藉,萌生了皈依佛门、退隐田园的念头。《僧舍小山三首》之三、《田中行》、《次韵集津兄怀嵩少示王立之》都是明证,《行武陟田中》更是此类作品的代表篇什:“惯习儿童喜,从容父老欢。桔槔看俯仰,稼穑愧艰难。荷叶生池岸,蒲萄落井干。求田如得此,当为驻征鞍。”乡间老少的欢喜、景色的秀丽呼之欲出,而诗人悯农的心态、退隐的念头亦跃然纸上。
晁冲之有不少纪游写景的诗篇。有的即地绘景,清新明丽;有的触景生情,苍凉沉郁。
前者如《道中》,随行转换,一句一景,充满生机与活力;后者如《行泌水上》,由景入情,以乐衬哀,寄托乡思与羁愁:而都生动感人,富有意境。此外,《香山示孔处厚》、《同鲁山韩丞观女灵庙前险石》、《和人游李文和园》、《龙兴道中》、《暮春》、《过鸿仪寺》、《和新乡二十一兄华严水亭五首》等,也都较为出色。
济州巨野的晁氏家族,是宋代的文学望族。晁冲之与其家族的联系相当密切,并且留下了介绍家世的《积善堂诗》以及悼念十六叔父与写给四兄晁以道、十一兄晁之道、十二兄、二十一兄晁季此、二十弟晁饰道、二十二弟晁息道、二十三弟晁虞道、三十三弟晁颂之的诗篇。它们不仅是研究晁冲之的宝贵资料,而且是研究晁氏家族的重要资料。此外,晁冲之还有悼念业师陈师道与写给外甥叶梦得、友人王立之的诗篇,它们又是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资料。无论抒发亲情还是友情,都发自肺腑,富有深情。
晁冲之还有一些咏物诗,代表作是《梅》,以及《次韵江子我蜡梅二首》、《和王立之蜡梅二首》、《和江子我竹夫人》。咏史诗《读〈陈平传〉》、《谩兴》,也都较具个性。另有一首《送一上人还滁州琅琊山》,诗云:
上人法一朝过我,问我作诗三昧门。我闻大士入词海,不起宴坐澄心源。禅波洞彻百渊底,法水荡涤诸尘根。迅流速度超鬼国,到岸舍筏登昆仑。无边草木悉妙药,一切禽鸟皆能言。化身八万四千臂,神通转物如乾坤。山河大地悉自说,是身口意初不喧。世间何事无妙理,悟处不独非风幡。群鹅转颈感王子,佳人舞剑惊公孙。风飘素练有飞势,雨注破屋空留痕。惜哉数子枉玄解,但令笔画空腾骞。君看琅琊酿泉上,醉翁妙语今犹存。向来溪壑不改色,青嶂尚属僧家园。君行到此知此意,辨才第二文中尊。西江一口尽可吸,云梦八九何劳吞。他年一瓣炉中香,此老与有法乳恩。
本篇较为系统而形象地阐述了作者对“作诗三昧”的理解:诗人首先应“澄心源”,“荡涤诸尘根”;然后从“无边草木”、“一切禽鸟”中取材;又要从世间万事中体悟“妙理”。作者还对人们的曲解表示遗憾,对友人的发展寄予厚望。晁冲之的诗作,多是其诗论的实践。它们本于真实的情感,取自丰富的生活,体现独特的思考,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从体裁看,晁冲之兼善各体,而以近体为主。他的诗今存170 首,包括七言绝句45 首,五言律诗42首,七言律诗32 首,五言古诗28 首,七言古诗16首,五言绝句7 首。律诗、绝句共126 首,约占现存诗歌的74%。
从手法看,晁冲之博学多能,善于以文字与议论为诗。像《次君表韵答叶少蕴生》中“老去幽栖谁比数,传君诗一邑人惊”的散化诗句不在少数;而《效古别昭德群从》中“人生一月间,得笑无六七”的以论为诗亦复不少。
晁冲之早年曾向陈师道学诗,与吕本中交游颇厚。所以尽管他的诗取径甚广,有学古乐府的,如《古乐府》,有学柳宗元的,如《雪效柳子厚》,有学李商隐的,如《次四兄以道韵效李义山雪》,但更多的,还是取法杜甫。所以从风格看,他与江西诗派是一致的,吕本中也将他列入《江西诗社宗派图》。试看他的《僧舍小山三首》之一:
此老绝萧洒,久参曹洞禅。胸中有丘壑,左手取山川。树小风声细,岩深日影圆。江湖不归客,相对一茫然。
诗的前四句刻画佛像形态:这是一尊具有深厚曹洞禅学(禅宗五家之一,以其第一祖为洞山良价、第二祖为曹山本寂得名)修养的佛祖,气度潇洒,手眼甚高。“左手取山川”出自《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著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12](P289-290)五、六句描写山洞景色:山风吹树,声音细小;日影入洞,光柱圆圆。末二句抒发人生感慨:仕途不济,流落江湖;何去何从,茫然难测。通篇摹写传神,用典圆熟,语句生新,气韵冷僻,与一般江西风调并无二致。但是,晁冲之的诗歌还有慷慨俊迈、倜傥风流的一面,这与江西诗派的一般特色又是不同的。如《夷门行赠秦夷仲》:
君不见夷门客有侯嬴风,杀人白昼红尘中。京兆知名不敢捕,倚天长剑著崆峒。同时结交三数公,联翩走马几马骢。仰天一笑万事空,入门宾客不复通,起家簪笏明光宫。呜呼,男儿名重泰山身如叶,手犯龙鳞心莫慑。一生好色马相如,慷慨直辞犹谏猎。
作品前四句称赞夷门监侯嬴舍身报答信陵君的英雄业绩,中间五句讥刺“三数公”一旦得意便不念旧情的丑恶行径,后五句慨叹当世文人不像侯嬴那样敢于舍生取义、不像司马相如那样敢于直言谏诤。全篇感情饱满,褒贬分明,笔势凌厉,慷慨豪纵。所以宋人刘克庄说:“余读叔用诗,见其意度沉阔,气力宽余,一洗诗人穷饿酸辛之态。”[13](P112-113)又称其部分诗歌“激烈慷慨,南渡后惟放翁可以继之”[13](P113)。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晁冲之》也称晁冲之的部分诗歌“俊气可掬”[14](P436)。
晁冲之对后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春日二首》之二:“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诗写春日的景色,生动逼真,清新隽永,上承孟浩然、王维遗风,下开范成大、杨万里先河,即在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史上也是值得注意的。他的不少诗句,还为后人点化运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即与晁冲之《览古》诗中的“遥岑不娱人,苍莽颇愁绝”一脉相承。
四、李昭玘
李昭玘(?—1126),字成季,济州巨野(今属山东菏泽)人。早年与晁补之齐名,为苏轼所知。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哲宗朝曾提点永兴、京西、京东路刑狱。徽宗即位后,召为右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等。崇宁(1102—1106)初年,入党籍,居闲十五年,自号乐静先生。钦宗靖康元年(1126),以起居舍人召,未赴而卒。有《乐静集》。《宋史》卷三四七有传。《全宋诗》录诗98 首。
李昭玘关怀国计民生,也有一些伤时悯农的诗歌,代表作是《驱雀行》:
田间小儿杖驱雀,雀飞上枝不敢落,绕树咒骂语声恶。三时耕锄一时获,老牛力尽石田薄。五龙作嗔风吐雹,赤乌烧云龙见逐。南村卖桑北村熟,狐尾毿毿穗齐屋。县门大书催赋粟,南关飞挽夜摩谷。扫舂缚箕十指秃。一米未炊汝先啄,直须杀汝偿我腹。田父坐语儿,雀不暴人人亦饥。但令家雀千群饱,莫使征西战马肥。⑥[15](P14630)
诗篇由小儿驱雀开端,反映了一个农家辛勤劳作却又难以糊口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广大农民不堪忍受苛捐杂税折磨的社会时弊,结尾则借“田父”之口说明了战争危害甚于家雀啄粮的道理。《久雨》写作者“此行吾自喜,所念老农忧”的心情,《喜晴寄张使君》赞友人“使君仁术物同情,日望田畴祝颂成”的政绩,也都体现了诗人爱国敬民的情操。
感遇述怀是李昭玘诗歌的重要内容。如《暮冬书怀赠次膺四首》之四写“惭愧儒冠误此身,途穷何暇问通津”的懊悔,《和程适正见赠二首》之一写“壮岁干名幸起家,十年蹭蹬一偿嗟”的无奈,《早秋》写“逐客长夜感,美人团扇悲”的伤感。又如《舟行阻雨》:“暮雨来何急,乘时助发生。水边千树暗,篷底一灯明。半夜起乡思,空陂闻雁声。春风故留客,不为阻归程。”诗的前一部分描写暮雨骤降的景色,后一部分抒发思念故乡的感情。而《暮冬书怀赠次膺四首》之二、《次韵庭玉弟暮春作》、《北园书事三首》之一等,则在闲适生活乐趣的描写中反衬出仕途的凶险,表达了自己的价值取向。
李昭玘的景物诗刻画精工,平淡自然。《道中书怀三首》之一、《过虹县有作》描写水行途中之景,《登龙游寺》、《登平山堂》描写登览俯瞰之景,都引人入胜。《出郭闲步》描绘出郭所见的田园景色,也是一篇佳作:“城市不在眼,始知天宇宽。田园休岁事,风物似江干。茅屋上斜照,水烟生晚寒。径须追野老,笑语暂盘桓。”通篇不事雕琢,信笔而写,颇得孟浩然、王维田园诗的真传。
李昭玘的友情诗也较出色。记录日常交往的《从张圣涂乞石》、《赠汉老侄琴》,送别朋友出行的《送王子中南归筠州》、《送次膺赴诏二首》,悼念朋友谢世的《无咎哀辞二首》、《次膺哀辞三首》,都较出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昭玘与大诗人苏轼还有交往:
愁云蔽日昏风发,鹅毛大片舞空阔。阴崖冰压木枝折,一鸟不飞人足绝。山翁口掉肩拥褐,斫竹撑茅劳架结。堂成不用巧丹涅,却画东坡四山雪。群石崭崭争皎洁,门外堂间两清洌。万境一心同莹彻,石床云生湿肌发。布被飕飕冷于铁,半夜哀猿叫山月。山翁高哦响修月,不道妻啼忧米竭。世事薰膏付灰灭,长安高门奔请谒。赤日炙背沙埋辙,仆夫汗流马吐舌。三谒不逢腹欲爇,怒气恐成疽毒裂。狂走不须求扇暍,此堂一登能濯热。
(《雪堂诗寄子瞻》)
作品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景色,刻画了奇寒刺骨的感受,并对热中干谒的势力之徒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李昭玘的咏物诗《古铁刀》、题画诗《观江都王画马》、哲理诗《北园书事三首》之二、游仙诗《和鲍辇七夕四绝》,也都值得品味。
李昭玘诗今存98 首,其中七律36 首,五律29首,七绝11 首,五古10 首,七古6 首,五绝4 首,不详2 首(诗句有残脱)。可见,他也是一位兼长各种诗体而以近体为主的诗人。作品风格以平实、朴素取胜,试看《还家有作》:
还家春已晚,风雨误归期。饮啖嬉儿笑,形容吠犬疑。江山犹似梦,巾箧谩多诗。未负东园醉,桃花正此时。
诗写暮春还家的情形,独特的景观扑面而来,欢乐的感情沁人心脾。语言通俗晓畅,笔调轻松活泼。
除上述4 位诗人之外,宋代菏泽籍优秀诗人还有李质、张表臣、晁公武等。李质(生卒年不详),字文伯,楚丘(今山东菏泽曹县)人。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曾任睿思殿应制。其诗今存《艮岳百咏》组诗⑦[16](P17026-17038),全是七言绝句。艮岳乃汴京东北隅的土山,建于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它们有的即地写景,以工笔状景取胜,如《跨云亭》;有的即景生情,以联想自然见长,如《虚妙斋》。张表臣(生卒年不详),字正民,单父(今山东菏泽单县)人。官至司农丞。有《珊瑚钩诗话》。其诗今存12 首[17](P18603-18606),以抒发景仰民族英雄之情的《题睢阳双庙二首》与描绘观览曹氏壁画之景的《观高邮寺壁曹仁熙画水》为代表。晁公武(生卒年不详),字子止,号昭德先生,晁冲之子。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避难入蜀。高宗绍兴(1131—1162)初年进士。累官吏部侍郎。晚年卜居嘉州。他是宋代著名的藏书家,著有《郡斋读书志》。其诗今存13 首[18](P21568-21570),多纪行写景之作,以《南定楼》为代表。其他宋代菏泽籍诗人的传世作品均不超过10 首,却也不乏佳构,如诗作被苏轼赞为“清厚静深,如其为人,而每篇辄出新意奇语”[19](P185)的晁端友的《宿济州西门外旅馆》等,就被时人广泛传诵。
《全宋诗》是研究宋诗的文献宝库,但它还不“全”,作品归属、作者占籍等尚待继续探讨。随着相关问题的逐步解决,菏泽籍诗人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并为中国特别是山东区域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奠定更为科学而雄厚的基础。
注释:
①“菏泽”本为古代泽名,清代设县,1960年设县级市,2000年设地级市。本文“菏泽籍”,指籍贯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境内者,所属区县及其他地域同此。
②诗人数量排列其后者依次为:潍坊,25 人(133 首诗);济南,15 人(316 首诗);泰安,14 人(239 首诗);聊城,13 人(32 首诗);烟台,9 人(14 首诗);淄博,7 人(27 首诗);济宁,6 人(26 首诗);滨州,5 人(762 首诗);临沂,5 人(14首诗);德州,3 人(10 首诗);枣庄,2 人(4 首诗);青岛,1 人(1 首诗)。另有2 位“齐地”(今山东境内)诗人(共存107首诗),具体籍贯不详。参见李伯齐主编、笔者副主编《山东分体文学史》(诗歌卷)中笔者所撰《第八章 宋金元时期的山东诗歌(上)》,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58 ~250 页。
③下文所引张詠诗,俱见《全宋诗》第1 册,第520 ~552页。
④下文所引李师中诗,俱见《全宋诗》第7 册,第4866 ~4873 页。
⑤下文所引晁冲之诗,俱见《全宋诗》第21 册,第13866~13904 页。
⑥下文所引李昭玘诗,俱见《全宋诗》第22 册,第14627~14646 页。
⑦《全宋诗》收99 首,见第26 册。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2 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 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傅璇琮,等.全宋诗:第1 册[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唐)李延寿.南史:第2 册:卷二〇:谢弘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元)脱脱,等.宋史:第28 册:卷二九三:张詠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清)吴之振,等.宋诗钞:第1 册[G].(清)管庭芬,等,补.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傅璇琮,等.全宋诗:第7 册[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宋)何汶.竹庄诗话:卷一六[M].常振国,绛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9](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一[M].廖德明,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0]傅璇琮,等.全宋诗:第21 册[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宋)王栐/(宋)张邦基.燕翼诒谋录/墨庄漫录[M].孔一/丁如明,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2]杨文园.维摩诘所说经译释:卷六[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13]江西诗派序[G]//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329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4]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册[M].富寿荪,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5]傅璇琮,等.全宋诗:第22 册[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傅璇琮,等.全宋诗:第26 册[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7]傅璇琮,等.全宋诗:第29 册[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8]傅璇琮,等.全宋诗:第34 册[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9]晁君成诗集引[G]//傅璇琮,等.全宋诗:第89 册[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