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涉相古地名“袲”考辨

2014-04-08姬兴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影印注疏宿州

姬兴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春秋涉相古地名“袲”考辨

姬兴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36“相”特指安徽省淮北市相山之阳的相城,即清代的“相乡”或“相城乡”。春秋涉相古地名有两处,比较明确的即“袲”,亦即今相山区渠沟镇渠沟村。《春秋》、“三传”及其“正义”“注疏”均有其记载和注解,先贤之争议,“史志”之陈述,“古图”之标注,亦使我们眼界大开。现综述而辨之,以求教于大家同仁。

春秋;相;袲;荦;考辨

“百度百科”——“渠沟镇”之“人文历史”栏:“渠沟镇(亦作曲沟、瞿沟),又名曲阳镇,是淮北市历史最为悠久的小城镇。春秋鲁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鲁、宋、卫、陈四国会盟于渠,协商讨伐郑国。这次会盟之地就是该镇渠沟村。《后汉书·郡国志·沛国》注云‘杜预曰:在相西南,一名荦。’清《宿州志》记载:‘会盟之地或谓渠沟未详。’”淮北师范大学傅瑛教授的《阅读淮北》中云:“没多久,我就在《春秋左传注疏》里找到如下记载:鲁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冬十一月,鲁公与宋公、卫侯、陈侯会盟于袲,共商攻打郑国,未克而返。当年的‘袲’,就是与今天的相山近在咫尺的渠沟镇,《春秋释例》明明白白注出:‘袲,沛国相县西南,有侈亭庄。’不知道这是不是淮北历史有明确纪年的开始,但从此而后,只要从渠沟走过,我就忍不住会放慢脚步,将这个镇子多打量几眼:想一想,2700年前的某一天,这里已经聚集四国诸侯,旌旗翻动,鼓乐齐鸣,该是何等壮观的景象!据说一直到明清时期,渠沟还有土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城门上有谯楼,城内有十字大街,城外四周有护城壕,城内外有七十二座庙、七十二座井,人烟之繁盛足可想见。”

上述引言两段,感触至少有二:一是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人文底蕴之深厚;二是对这片故土的爱和情。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来不得半点虚假,剥去与抽干各种装饰及水分,始可见其真面目。

一、《春秋》“三传”及“正义”“注疏”中关于“袲”与“荦”的记载和注解

《春秋》及其“三传”关于“袲”的记载如下:《春秋·桓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于袲,伐郑。”[2]《左传·桓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于袲,伐郑。”“冬,会于袲,谋伐郑,将纳厉公也,弗克而还。”[2]《谷梁传·桓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于袲,伐郑,地而后伐,疑辞也。非其疑也。”[2]《公羊传·桓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公会齐侯、宋公、卫侯、陈侯于侈,伐郑。”[2]记载之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公羊”多了个“齐侯”、将“袲”换成了“侈”。

“三传”之“正义”及“注疏”中关于“袲”的记载和注解如下:《春秋左传正义·桓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于袲,伐郑。袲,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先行会礼而后伐也。○袲,昌氏反。相,息亮反。”“冬,会于袲,谋伐郑,将纳厉公也。弗克而还。”[2]《春秋谷梁传注疏·桓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于袲,伐郑。袲,宋地。○袲,昌氏反。地而后伐,疑辞也,非其疑也。郑突欲篡国,伐而正之,义也。不应疑,故责之。”[3]《春秋公羊传注疏·桓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公会齐侯、宋公、卫侯、陈侯于侈,伐郑。月者,善诸侯征突,善录义兵也。不举伐为重,用兵重于会,嫌月为桓伐有危举,不为义兵录,故复录会。○侈,昌氏反,二传作‘袲’。”[4]记载同上,注解十分明确。“袲”“侈”,音同;“袲”,隶属周春秋时期的宋国,这是《春秋左传正义》和《春秋谷梁传注疏》共同的注解;沛国相县西南,是“袲”的具体地理坐标,这是《春秋左传正义》关于“袲”地方位的具体注解。

2.关于“荦”的记载和注解

《春秋》及“三传”关于“荦”的记载如下:《春秋·僖公元年》:“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左传·僖公元年》:“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谷梁传·僖公元年》:“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公羊传·僖公元年》:“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娄人于朾。”[5]关于鲁僖公元年(公元前599年)八月会盟之事,《春秋》及其“三传”的记载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公羊”将“柽”字换成了“朾”,“邾人”二字中间加了个“娄”字,至于“柽”或“朾”与“荦”是什么关系,下文将述及。

“三传”之“正义”“注疏”中关于“荦”的记载和注解如下:《春秋左传正义·僖公元年》:“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柽,宋地。陈国陈县西北有柽城。公及其会而不书盟,还不以盟告。○柽,敕呈反。”“秋。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盟于荦,谋救郑也。荦即柽,地有二名。○荦音洛,又力角反。”[6]《春秋谷梁传注疏·僖公元年》:“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柽,宋地。○柽,敕贞反,一本作朾,音同。”[7]《春秋公羊传注疏·僖公元年》:“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娄人于朾。月者,危公会霸者而与邾娄人有辨也。不从有夫人丧出会恶之者,不如危重也。○朾,敕贞反,又他丁反,《左氏》作‘柽’。恶之,乌路反,下同。”[8]“解云:朾字,《左氏》作‘柽’字,亦有作‘朾’。”“柽”或“朾”,音同字通;地有二名,柽即荦,荦即柽(或朾);柽,宋地,是《春秋左传正义》和《春秋谷梁传注疏》一致的注解;陈国陈县西北有柽城,是《春秋左传正义》关于“柽”或“朾”或“荦”地方位的注解。(陈,是西周分封的小国,小国依附大国在春秋时期是常有的事,后人将小国之地注解为大国之地,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先贤关于“袲”与“荦”的争议

“先贤”特指秦汉至明清之际《春秋》及其“三传”的研究者,在涉及“袲”与“荦”的隶属、方位等,有异议、有争议,现列举综述如下:

1.关于“袲”地隶属之争议

解析:将合金加入足量NaOH溶液中,只有Al参与反应,加入足量稀盐酸中,两种金属均反应,由得失电子守恒可知,Al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和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得到的气体的量相同,均为6.72L,故Mg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为11.2L-6.72L=4.48L,结合关系式Mg~H2↑或得失电子守恒知,,m(Mg)=n(Mg)×24g·mol-1=4.8g,此处计算的质量为原来的一半,故原有质量为9.6g。本题答案应为D。

“袲”地隶属关系之争议,意见有四:①宋地;②郑地;③宋郑间地;④亳州之地。

①宋地:“注:袲,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音义:袲,昌氏反;相,息亮反。”(影印资料:(晋)杜预《春秋左氏传注疏》卷六)“注:袲,宋地;音义:袲,昌氏反。”(影印资料:(晋)范宁《春秋谷梁传注疏》卷四)“袲,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影印资料:(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七)“杜注:袲,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影印资料:(宋)张洽《春秋集传》卷四)“杜氏注:袲,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影印资料:(宋)陈深《读春秋编》卷二)“杜氏注:袲,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影印资料:(宋)吕本中《春秋集解》卷四)“袲,宋地。”(影印资料:(元)李廉《春秋诸传会通》卷四)“杜氏曰:袲,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影印资料:(元)程端学《春秋本义》卷五)“杜氏曰:袲,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影印资料:(明)王樵《春秋辑传》卷二)“袲,宋地名。”(影印资料:(明)湛若水《春秋正传》卷六)“杜注:袲,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释例:沛国相县西南有侈亭,袲、侈形近(说文作袳)音同。”(影印资料:(清)李富孙《春秋三传异文释》卷一)“袲,宋地,江南宿州。”(影印资料:(清)范士龄《左传释地》卷一)“袲,杜注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有袲亭,今在江南凤阳府宿州。”(影印资料:(清)罗典《读春秋管见》卷二)

晋之杜预、范宁分别在《春秋左氏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将“袲”一致注解为“宋地”,此后之先贤多从杜、范。尤其是杜预不仅将“袲”注解为宋地,而且注出了具体地理方位,即“沛国相县西南”,此后先贤更多从杜,在涉及这个问题时,言必称“杜注”或“杜氏曰”。鄙人初学,亦从杜。

②郑地:“音注:袲,郑地。袲,昌氏反。”(影印资料:(宋)胡安国《春秋传》卷六)“袲,郑地。”(影印资料:(明)姜宝《春秋事义全考》卷二)

③宋郑间地:“袲,宋郑间地。”(影印资料:(清)汪绂《春秋集传》卷二)

④亳地:“袲,杜氏曰宋地。郑氏曰亳州,在今河南府路亳州。”(影印资料:(元)俞皋《春秋集传释义大成》卷二)“杜氏曰:袲,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郑氏曰:亳州。愚按今属河南府路。”(影印资料:(元)汪克宽《春秋胡传附录篡疏》卷六)

“郑地之说”,明人卓尔康在《春秋辩义》中就明确予以否认,即“非郑也”;“宋郑间地”,仅此一说而已;“亳地之说”,仅列出却没有评判,查阅《亳州志》无相关记载,不可凭。其实,事实十分明了,宋国为主的会盟伐郑,怎么可能跑到郑国的地盘上会盟呢?

2.关于“荦”地的争议

①隶属:“注:柽,宋地,陈国陈县西北有柽城。音义:柽,敕呈反。疏注:正义曰经书会于柽,传言盟于荦。荦,即柽也。”“盟于荦,谋救郑也。注:荦,即柽也,地有二名。音义:荦,音洛,又力角反。”(影印资料:(晋)杜预《春秋左氏传注疏》卷十一)“注:柽,宋地。音义:柽,敕贞反。一本作朾,音同。”(影印资料:(晋)范宁《春秋谷梁传注疏》卷七)“左氏释文:柽,敕呈反。公羊释文:朾,敕贞反。疏朾,左氏作柽,亦作朾。谷梁释文:柽,敕贞反,一本作朾,音同。案左氏正义云,经书会于柽,传言盟于荦,荦即柽也。释例:宋地,柽、荦二名,陈国陈县柽城。柽、朾同音通字。”(影印资料:(清)李富孙《春秋三传异文释》卷三)“柽,宋地,河南陈州境。荦,即柽,一地二名。”(影印资料:(清)范士龄《左传释地》卷一)荦,即柽或朾,一地二名,周之春秋时期隶属宋国,也可说属陈亦属宋,上文已述及因缘。

②方位:西北,亦西南,盖是陈国柽邑的两个不同地理区域或地名而已。具体因缘,下文有陈述。

三、“史志”的陈述

“史志”,特指“通志”或“统志”以及“地方志”。先秦以后,历代“史志”涉及到“相”或“相城”皆有陈述,现就比较典型的举证综述如下:

唐代《括地志》涉相记载至少有一处,即“故相城,在徐州符离县西北九十里。”[9]128唐代《元和郡县志》涉相记载至少有两处:一是沛县“本秦旧县,泗水郡理于此,盖取沛泽为县名,汉兴四年改名沛郡,领三十七县,理相城,以此为小沛……”;二是“故相城在县西北九十里,盖相土旧都也”。[10](影印资料:(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制》卷十)泗水郡理于沛县,改名沛郡后移治理于相城,相城在宿州符离县西北九十里。此外,同是唐代“通志”或“统志”,何以出现“宿州”或“徐州”,盖符离县先属徐州后割隶宿州。

《钦定大清一统志》多处涉相:其一,相山“在宿州西北九十里”;其二,相县故城“在宿州西北”;其三,古袲亭“在宿州西”“相县西南有古袲亭”;其四,宋伯姬墓“在宿州相城之西山”;其五,相山庙“在宿州西北九十里相山上”(影印资料:(清)和珅《钦定大清一统志》)相山在宿州西北、相山庙在宿州西北、相山故城在宿州西北、宋伯姬墓在宿州相城之西,相县西南有古袲亭,袲亭与上述四处近在咫尺,又怎能将其定位在宿州之西呢?显然有误,或“西”字后脱漏“北”字。

《光绪重修安徽通志》亦多处涉相:其一,汉“沛郡相县(今州西北,……)”;其二,后汉“沛国相县、……”;其三,“相乡故城,在宿州西北”……“今为相城乡”;其四,“袲亭,在宿州西”“沛国相县西南有古袲亭”。(影印资料:(清)吴坤修等《光绪重修安徽通志》)清代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对“沛国”具体管辖范围的具体陈述是“沛国,汉置,统县九,……相、沛(汉高祖所起处)、丰、竺邑、符离、杼秋、洨、虹、萧”。(影印资料:(清)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相县在宿州西北、相乡故城在宿州西北、相城乡管辖的具体范围亦在宿州西北,隶属相县、相城乡的袲亭怎么又跑到宿州西了呢?原因除上述之外,与相互因袭有极大的关系。此外,清代相城乡管辖的具体范围在下文中还将述及。

《嘉靖宿州志》亦多处涉相:其一,相山“州北九十里相城乡,山顶有显济王庙”;其二,“(西北)瞿沟”,“在相城乡”;其三,相城乡“在州治西北,管图十二”,“集八”,“……渠沟集……”;其四,相城“在州西北九十里,相山之下”,“宋共公尝徙都于此”,“汉沛郡治相”,“今为相城乡”,“相故城在符离县西北”。[11](《嘉靖宿州志》卷一、卷七)沛郡之相县或沛国之相县,在宿州北或西北,在相山之下,去城九十里;瞿沟作为沟,在相乡或相城乡,作为集镇亦在相乡或相城乡。

《光绪宿州志》亦多处涉相:其一,凤阳府宿州“旧志乡七,系相城、闵孝、蕲县、孝义、闵子、涣阳、仁义也。今孝子合为一乡,凡六乡。”其二,“相乡在州西北,管图十二”,“渠沟集,至城八十五里”。其三,古地“查宿地最著者,曰相山、曰苻離、曰蕲、曰铚,而近于相者为袲、为厥城、为灵璧,……”其四,“相城于宿最古,城在州西北,相山下,即商之相土也。”其五,“今为相城乡,在州西北八十五里。”其六,“袲,古地。……袲,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二里,有古袲亭,一名荦,或谓即今瞿沟,未详。”[12](《光绪宿州志》)袲,作为古地名属相、属相县、属相城乡,即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渠沟村。此外,《光绪宿州志》未再提及“袲,在宿州西”,编者亦已意识到前“史志”之缺陷,不再因袭。

四、中国历史地图关于“袲”与“荦”的标注

1.关于“袲”的标注

作为地名的“袲”,其具体地理方位是“沛国相县西南”。就《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2)—“春秋、战国组图”之“诸侯称雄形势图”(公元前350年)(www.guoxue123.com∕other∕map∕pic∕02∕08.jpg)而言,“袲”或“袲亭”应在“睢水”北岸“相”之西南(或“相”之西稍偏南)。可是,其“郑、宋、卫(图)”(www.guoxue123.com∕other∕map∕ pic∕02∕3.jpg),将“袲”(“侈”)明确地标注在“浍河”之支流“包河”或“涣水”[13]9,36之南,即“铚”之西北。此处不属相县,属铚县或临涣县。之所以出现这种标注,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忽视了“袲”或“袲亭”在沛国相县西南,二是着重考虑了“袲”或“袲亭”在“江南凤阳府宿州西”。但是,从清代宿州志前前后后的表述,可以断定将“袲”或“袲亭”其地理方位确定在“江南凤阳府宿州西”是不确切的,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怀疑“西”之后是不是脱落了“北”字。相山之地理方位在宿州之“西北”,相城乡之地理方位也在宿州之西北,到“袲”或“袲亭”偏偏在宿州之“西”?脱落“北”字,是极有可能的,不然则无法解释“在沛国相县西南”这种一致认可的历史地理定位。(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2)—“春秋、战国组图”。资料来源:国学导航—“中国历史地图集”www.guoxue123.com∕other∕map∕zgmap∕)

另外,属铚县或临涣县的标注,今属涡阳县石弓镇或丹城镇,查阅《涡阳县志》,没有关于“袲”这方面及其相关的记载,因此也就排除了其它隶属关系。

2.关于“荦”的标注

作为地名的“荦”,其具体地理方位是“陈国陈县西南”。《中国历史地图集》(2)—“春秋、战国组图”之“郑、宋、卫(图)”(www.guoxue123.com∕other∕map∕pic∕02∕3.jpg),标注十分明确,即“陈”(“陈县”或“淮阳”)“西南”之“柽”(“荦”“朾”)。可见,“荦”作为地名有自己明确的地理方位和坐标,不能作为“袲”或“侈”或“袳”的“别名”或“一名”,更何况杜预在《春秋左传正义》注解“袲”也没有说“一名荦”,不能不说“后汉”有点牵强。

《淮阳县志》之“周陈国略图”也明确地标出“柽”这一地名,且地理方位在陈国西偏南。“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武王克殷纣,求舜后,得妫满封于陈。辖壶丘、焦、夷、株林、株野、相、鸣鹿、晨陵、防、柽、留、项、沈、顿等14邑。”[14]79可见,“柽”作为邑名,属陈国,与“袲”不相及。

五、结语

①“袲”或“侈”或“袳”,在先秦,音同字通。“左”“谷”用“袲”字,“公羊”用“侈”字,“说文”用“袳”字,怪也不怪。

②“荦”,音洛;“柽”或“朾”,音同字通;地有二名,将二者连在一起。

③“袲”与“荦”不相及,与“柽”或“朾”亦不相及,“后汉”之牵强,考辨必得详。

④作为地名的“袲”,即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渠沟村,亦即《光绪宿州志》所陈述的“袲,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二里,有古袲亭,……或谓今瞿沟,……”。

⑤作为地名的“荦”,即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境。

⑥安徽省淮北市渠沟镇在宣传、推介时,可以使用“袲”,但最好不要使用“荦”。

[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左丘明.春秋左传[EB/OL].国学网:桓公.http:// www.guoxue.com/book/cqzz/0002.htm.

[3] 春秋谷梁传[EB/OL].国学网.http://www.guoxue. com/book/cqglz/0002.htm.

[4] 春秋公羊传[EB/OL].国学网.http://www.guoxue. com/book/cqgyz/0002.htm.

[5] 春秋公羊传[EB/OL].(2012-07-19)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book/cqgyz/0005.htm.

[6] 春秋左传正义[EB/OL].www.xiexingcun.com/shisanjing/index.htm.

[7] 春秋谷梁传注疏[EB/OL].www.xiexingcun.com/ shisanjing/index.htm.

[8] 春秋公羊传注疏[EB/OL].www.xiexingcun.com/ shisanjing/index.htm.

[9] 李泰.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G]//贺次君,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

[10]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G]//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 嘉靖宿州志[G]//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

[12] 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8)[G]//光绪宿州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3] 安徽省地图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

[14] 邵士杰,王守德.淮阳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15] 中国方志丛书[G]//黄佩兰,修.王佩箴,等,篡.(安徽省)涡阳县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影印(全二册).

[16] 谭其骥.中国历史地图集[EB/OL].www.guoxue123. com∕other∕map∕zgmap∕.

[17] 春秋左传集解[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8] 刘彬.中国古典文化精华(左传)[G].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彩云

G256

A

1671-8275(2014)05-0104-04

2014-08-20

姬兴华(1963-),男,安徽濉溪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

猜你喜欢

影印注疏宿州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宿州学院
宿州绿地城基坑防洪安全设计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清代浦镗《周易注疏正字》“卢本”发覆
红批影印
红批影印
“钻”研40年 宿州地下终于挖出钻石
《论语》注疏之西方传承:从理雅各到森舸斓
朱鼎煦与顾校《仪礼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