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发展

2014-04-08刘晓霞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革命科技

刘晓霞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400)

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发展

刘晓霞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400)

20世纪发生了影响世界的两大事件:新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不可逆转地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研究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明确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以更好地利用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新科技革命;机遇;社会主义;发展

新科技革命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①,其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现代通信技术、新能源材料技术为标志。同时,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作芯片的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普及奠定了基础。生产技术方式也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化。“新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这场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共有六大前沿学科,分别为信息电子学、分子生物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航空航天科学和海洋科学,人类从此由电子时代进入到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1]36

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继续与发展,新科技革命较前三次科技革命,影响更为广泛、深刻。其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领域,而且也推动着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形态的变革。它既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实践和认识的新的飞跃。

一、新科技革命的特征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化

首先,人类获得的科技成果包括科技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数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段时期,出现了所谓“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现象。“在我们的文明中,所有非科学的东西每翻一番的时候,科学就要增加8倍,如果这样看待科学的话,在我们的文化中,科学密度在每一代人期间是增长4倍。”[3]其次,科技知识的更新呈现出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的特点。有关专家的研究指出:“18世纪知识更新的周期为80-90年,19世纪至20世纪初为30年,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15年,70年代以来进一步缩短为5-10年。此外,科学技术物化为产品或商品的时间越来越短。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周期,18世纪为100年左右,19世纪缩短为50年,20世纪为20年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5年,目前只需3年左右。”②这揭示了科技与经济越来越密切的结合趋势,同时也表明国际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也愈演愈烈。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化

第一,基础性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相互融合交叉,促进了一系列具有综合性、横断性、边缘性科学类别的形成和发展。其如空间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系统论、控制论,物理化学、激光医学等。第二,科学技术的群体发展。当前,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为主体的高新科技的发展,正在形成一种强大的集群力量,各种技术之间出现了极强的群体性,并且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的。第三,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现代科学的研究需要先进技术做后盾,同样现代技术也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来支撑;而现代科学的成果已渗透到现代技术的各个领域,并继续推动着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科学——技术——科学”的发展模式。第四,现代科学革命与现代技术革命相伴而生。在科学、技术、生产紧密相关的前提之下,现代科学革命引领着现代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又反过来可以作为科学革命的坚实基础和动力,推进科学革命的发展速度和进程。

(三)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结合

首先,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发生了新的变化,如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等都呈现出高度综合的特点,这就促进了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其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呼唤着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科学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又是造成很多全球性问题的根源。因此,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才能真正为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此外,当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建设更加需要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人文社会科学推进着人类文明建设,而科学技术也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不断完善人类自身创造的现代文明,如各种人工自然、建筑和环境等经过科学技术的改造而更具科学性或者艺术性,从而使人们感受到更独特的风采和韵味。

(四)科学技术的社会化

首先,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不仅表现在科研规模的扩大、科学技术的大量投入,而且还反映在研究课题高度综合化、现代科学研究设备的复杂化等,科学研究活动也突破个体独立行动而越来越体现为一种集体活动或联合攻关。其次,科学技术的影响范围迅速扩大、影响力日益增强。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向社会生产的转化速度加快,人们的科技思想及观念大大增强。此外,科技普及的速度加快并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科技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的科技和文化素养,从而实现着“个人向完整个人的发展”,验证着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五)新科技革命是人类智能的变革

首先,新科技革命实现了人类的智力解放。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和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从事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在高新技术工业部门,脑力劳动已经取代体力占据主导地位,并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推动着生产力的加速进步并使生产呈现出非物质化的发展趋势。其次,新科技革命使社会信息化。其具体表现为生产方式的信息化、自动化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网络化。

二、新科技革命给社会主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科技革命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呈现出曲折、艰难且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在新科技革命下的社会主义历经苏东剧变、第三条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历史性变革与进步。纵观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中的发展与变革,不难发现新科技革命为社会主义发展所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科技革命给社会主义带来的发展机遇

(1)新科技革命带动社会主义国内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科技革命对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的进步、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国家都高度重视新科技的研发。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3]279

(2)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跨越式发展。新科技革命开辟了知识经济新时代,为社会主义国家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信息产业,带动传统工业,从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对于一些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更是一次经济飞跃的良机。

(3)新科技革命为社会主义国家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后发优势。新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清晰可见。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直接借鉴这些国家的发展经验,吸取教训,改革那些陈旧的机制和模式,依靠经济增长方式战略化调整和技术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实现经济科技领域的快速赶超,提升综合国力。

(4)新科技革命为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复兴提供了历史契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暴露。当前的生态危机、环境问题、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等全球问题不断加剧,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主义制度。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发生变革,从而推动人类追求更民主自由、充满活力的社会形式,而社会主义制度正是科技革命下的必然趋势。

(二)新科技革命给社会主义带来的挑战

(1)经济安全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新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掌握着核心技术,垄断着最先进、最关键的科学技术,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处于后进、从属状态。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社会主义国家加强了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但是国内经济对外贸、外资的依存度也提高,其使经济在高风险之间运行。

(2)对制度的冲击。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给社会主义国家的现行体制带来巨大的考验。新科技革命要求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而目前社会主义国家整体上在体制方面还存在滞后性。此外,西方的政治理念、价值取向、政体模式等对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等各方面的冲击也是相当明显的。

(3)对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新科技革命的领导地位,科技实力明显高于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形成了完整的科技创新的模式和经验,占据着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而社会主义国家科技创新则刚刚起步,竞争力明显不足,并且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呈现出过度依赖发达国家创新成果的现状。

(4)对科学教育基础的挑战。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科技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水平。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9%。而目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创新的需要与教育水平之间形成鲜明的矛盾。

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各种成果和优势对社会主义的国家安全、能源安全都造成威胁;其通过网络等先进传播工具进一步腐蚀社会主义国家文化,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三、新科技革命下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革命力量。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始终与科技革命、科技创新相伴而行。所以社会主义也要与新科技革命相结合,适应和驾驭新技术革命以及高新科技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兴盛的根本手段和强大武器。

(一)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创新

社会主义国家原体制弊端加上早期资本主义的残酷掠夺和制度渗透,使社会主义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问题四伏。其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改革方向、改革道路、改革目标的质疑。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应是与新科技革命相结合的包括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全面的改革。例如,在我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联组讨论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③

(二)探索科技发展新的突破口

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我们不能盲目跟从,而要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发掘科学技术的创新点和新的探索领域。通过总结与前瞻可以归纳如下领域:一是能源与资源领域,包括石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先进可再生能源开发等;二是信息网络领域,包括宽带、无线、虚拟现实、网络制造与网络增值服务等;三是先进材料和制造领域,包括先进材料和制造的全球化、绿色化、智能化,制造过程的清洁、高效、环境效益等;四是农业领域,包括生物多样性演化过程及其机理、生态农业、作物培育控制方法等;五是人口健康领域,包括疾病早期预测诊断与干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

(三)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世界新科技的突飞猛进也带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高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促进了经济飞速发展。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生存,就必须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重要领域增加研发人力物力,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稳步提升经济竞争力,在高精尖的科技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并且要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优化就业结构的关系。

(四)要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

在新科技革命的带动下,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之路的艰巨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时刻保持强烈的危机感、使命感。社会主义国家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促进科技发展和造福人民。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必须体现科技革命时代的新要求,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坚持遵循科技发展内在规律,发挥好科学技术“火车头”作用。基础研究不能松懈,必须瞄准国际最前沿的科技水平,应用研究领域要实现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并以成果的实效性为衡量标准。

(五)解放思想、挖掘潜力、激发活力

社会主义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在于科学技术实力和创造力,必须打破思维定式、现有格局和工作惯性,鼓励高水平科技创新、加强教育领域的投入、储备和引进高端人才。以实现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为目标,优化科研管理职能配置,增强专业化、减少职能交叉;注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衔接性和效用性;提高机关效能,体现科学性、协调性并力求工作的战略性和执行力,实现权责的清晰化。

(六)以重大科研成果产出为目标

科学技术能否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关键在于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应用。科研规划需要早部署、早实施,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如量子、中微子通信研究的新突破,正是体现了永不放弃、水滴石穿的可贵精神。科技的研发必须围绕国家的新需求、科技的新前沿以及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动态。另外,在数字化、新媒体和新兴产业等前沿领域,要即时调整战略重点。科研任务更要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加快科研项目的规划和人才布局。而在生物能源、LED、太阳能等国家和产业发展需求紧迫的领域方向,要加强系统筹备和优势互补,切实提高重大创新成果的应用效率。

结束语

面对机遇与挑战,如何化危为机,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社会主义面临的时代课题。科技革命的发生取决于现代化进程强大的需求拉动,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创新和突破的革命性驱动。要想取得社会主义的长足发展,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资源来源,创新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创建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需求与矛盾,强烈呼唤着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强烈呼唤着科技造福大多数人。

注释:

①采用学者如向文华、高放、殷登祥、李景治王守泉等人的观点认为新科技革命应始于20世纪70年代。

②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

③习近平,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联组讨论会,2013年3月4日。

[1] 陈能宽.理性的辉光:科学技术与世界新格局[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2] D.普赖斯.巴比伦以来的科学[M].王静,张风格,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何清江.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5] 光明日报评论员.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N].光明日报,2010-01-12.

[6] 把握新科技革命机遇助力美丽中国梦——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答记者问[N].学习时报,2013-05-27.

责任编辑:石柏胜

N39:D033.4

A

1671-8275(2014)05-0008-03

2014-10-12

刘晓霞(1987-),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革命科技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科技助我来看云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科技在线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科技在线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