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以淮北市为例
2014-04-08张敏
张 敏
(中共淮北市委党校,安徽淮北 235000)
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以淮北市为例
张 敏
(中共淮北市委党校,安徽淮北 235000)
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淮北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打造人文荟萃、特色彰显的文化精深之淮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淮北;农村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管理体制
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资源枯竭型城市,淮北市目前正处于跨越转型的新时期。在此关键阶段,深入挖掘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以文化来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对于建设“产业精良、文化精深、城市精美、作风精细”的精致淮北,打造“皖北江南、文明淮北”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淮北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打造人文荟萃、特色彰显的文化精深之淮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淮北市农村文化建设基本现状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近些年来,淮北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该市已逐步建成了涵盖博物馆、主题博物馆、市县(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各行政村农家书屋、部分基层文化活动阵地等覆盖全市各级行政区划的免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具体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该市以乡镇和村为重点,加快和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民文化乐园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电影、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难的问题。基层文化阵地的建设为电影下乡、图书下乡、科技服务下乡、文艺活动下乡等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也为农民成立文化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更大、更好的舞台。
截止2013年底,该市共建成免费开放的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已实现全市各乡镇全覆盖,其中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一级站的有4个。共建成农家书屋516个,已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并向部分社区和学校延伸。实现全市所有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并逐步实施数字化改造。在全市各乡镇和部分社区已建成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27个。按照“11 +4”体系,全市美好乡村建设第一批中心村均建成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整体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丰富发展。
2.农村文化投入有所增加
近些年来,淮北市严格落实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每年共计补助287个行政村,每村1万元,具体用于加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开展农家书屋运行维护和书报刊更新、组织农村文艺演出活动、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活动,等等。2013年,利用补助资金共计开展文艺演出327场,放映电影3981场,更新农家书屋图书33866册。
此外,该市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由各级文化部门组织,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活动,并将其纳入全市文化常态化、持续性的工作。近年来,市、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年均组织送戏下乡40余批、500余场,送电影下乡7000余场次,送图书下乡3000余册。
3.农民自办文化发展较快
农村自建公共文化阵地方兴未艾。淮北市已有部分农村因地制宜地建成一些农民文体活动广场或农村文化大院,自筹自建、自娱自乐,如烈山区洪庄村农民文化宫,不仅建设规模大,而且含中国结、剪纸、书画、绫刻、根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其中国结和剪纸精品已作为国礼走向世界;该区榴园村汇聚各种具有北方农业特色的农耕农具建成民俗文化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价值。杜集区农民艺人黄化举自建文化大院,自创指书指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等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自2013年安徽省开展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工作以来,淮北市作为皖北地区唯一试点城市,通过调研选定濉溪镇蒙村、百善镇黄新庄村、渠沟镇郭王村、杜集区南山村和任庄村、烈山区榴园村和洪庄村这7个村为农民文化乐园建设示范点。目前这些示范村农民文化乐园的场馆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功能布局和资源整合工作按照进度稳步推进。建成后的农民文化乐园设有“一场两堂三室四墙”(广场、礼堂、学堂、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以及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展览墙),集学教礼仪、文体活动、乡风展示、议事聚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大力弘扬主流价值,成为新时期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
4.文化节庆活动丰富多样
各乡镇积极依托区域内文化资源,发挥自身文化特色,组办独具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展演展示活动。如濉溪县在2011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临涣民俗文化节,临涣镇也被省文化厅命名为2011—2013年度“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杜集区村村都有腰鼓队,总规模已达1500余人,这支“千人农民腰鼓队”可统一参演大型节庆庆典;烈山区借力“石榴文化”,已成功举办了四届“石榴文化旅游节”,即将迎来第五届,届时全国首家石榴博物馆也将开馆迎客。
二、淮北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村文化空心化
农村空心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大难题。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空心村”“人走房空”现象日益凸显。青壮年农民大多涌入城市,留守农村的大多是“386199部队”。比“人去村空”的实体空壳更可怕的是农民精神文化的“空心化”以及乡村文明建设的“空心化”。在当前脑体严重倒挂、唯经济论的社会大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失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出现农村“新文盲”现象。教育的落后大大削弱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严重制约了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水平。
2.文化管理体制不顺
农村文化建设涉及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农业、城建、财政、民政、人社等多个部门,存在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缺乏统筹、协调不畅、资源浪费等现象,尚未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联席协调机制,造成了文化管理谁都能管、却谁都管不好的局面。
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一直缺乏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致使农村文化市场运转不规范,农村文化活动比较混乱。一些落后、腐朽的文化依然存在:一是封建迷信思想如算命、鬼神论等有抬头迹象,各种地下宗教、邪教力量正在快速滋生;二是受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弥漫乡村;三是“赌、黄、毒”泛滥成灾,赌博、黑网吧、暴力和黄色书籍、脱衣舞等色情演出充斥着农村文化市场,严重制约着农村文化建设。
3.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淮北市尚未形成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资金短缺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瓶颈问题。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致使农家书屋、“村村通”工程经费得不到保障。目前,全市的农家书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均无专项养护经费。因缺少经费,除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镇外,多数农家书屋书籍和报纸期刊难以正常更新,聘用的管理人员没有固定报酬相对缺少积极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机房管理、线路巡查维修、设备维护保养等工作也难以及时到位。
4.文化发展不均衡
一是自上而下组织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自下而上的活动尚需开发,部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比较单一、使用率偏低,闲置现象严重,文化活动人气不高,内容形式较为单调,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有所缺失,如何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性,使政府自上而下组织的文化活动与群众自发自主开展的自下而上的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是当前亟需破解的一个难题。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能满足多层次群体需求。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着重中老年文化建设、轻青年人文化需求的普遍现象。目前农村开展的民乐、小戏等文化活动比较符合中老年人的情趣爱好,却很难调动青年人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此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基本上处于“没文化”的荒漠境地。
5.文化专业人才匮乏
一是基层文艺创作、展演、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二是一些基层文化工作者身兼数职,人员借用现象突出,这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员中尤为突出,目前尚无独立编制;三是村(社区)爱好文化活动者多,但缺少高素质的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活动带头人、组织者,难以形成规模达到“传帮带”作用,辐射力和凝聚力不强。
三、加强淮北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升农民思想文化素质
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而教育又是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核心。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复兴乡村教育,以文滋养家园。无论是师资安排还是教学设施配备,都要优先向农村倾斜。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应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培养有文化、懂技艺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其能动性,变“输血”为“造血”,使农村文化实现“内源性”生长。
同时,应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深入推进“道德讲堂”进村镇活动,办好“道德模范暨身边好人”基层巡讲报告会,持续放大模范与好人的示范效应,打响“好人淮北”品牌。应结合实际,以美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文明创建工作,突出“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目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倡导乡村文明新风尚。
2.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涉及宣传、文化、广电、体育、农业、城建、财政、民政等多个部门,协调困难、政出多门及资源浪费的情况,建议设立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协调机构,充分整合各部门力量,构建运行有效、科学规范、系统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应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加强监管制度建设。要一手扶持农村落后地区的文化建设,一手严厉打击农村文化市场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要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方式,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有效抵制封建落后文化的渗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3.健全文化投入保障机制
淮北市应结合实际,制定适应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措施,在财税金融、土地城建、物质奖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出台切实可行的扶持保障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宽松政策环境。
该市应抢抓融入中原经济区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文化强省及振兴皖北战略的重要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文化建设资金的扶持。加大农村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比重,文化建设事业费的安排应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项目倾斜,同时建立科学的、制度化的投资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鼓励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办法,推动政府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在增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综合投入机制,鼓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方投入,扶植社会力量办文化。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类社会机构、民间机构、企业、个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
4.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品牌
淮北市农村文化建设应结合历史遗产凸现底蕴,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淮北市要通过挖掘民俗文化、积极培育古镇文化和创造性地发展农家乐文化,来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以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文化。如濉溪县蒙村应积极开发改造张氏祠堂、石像等历史文化遗产,并赋予其崭新的文化内涵,既凸现乡村的历史厚重感,又为村民搭建一个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的场所。黄新庄村应注重挖掘、整理、提炼传统“孝”文化,着力打造一个以“孝”为精神内核、以“运河故道”为品牌形象的特色文化乐园。杜集区南山村应凭借远近闻名的“长寿村”的优势,主推“长寿文化牌”。烈山区榴园村坐拥近千亩明清古石榴园,是全国有名的软籽石榴基地,应主打“石榴文化牌”。烈山区洪庄村以编织孔雀中国结和剪纸闻名,“手工文化”是其显著标签,应主打传统技艺牌,等等。
5.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有编制才能留住人,建议省编办、人社、财政、文化等部门就综合文化站编制问题予以研究,制定出相关刚性政策。按照要求,淮北市要配好配齐乡镇等基层宣传文化干事及专职人员,建立完善科学的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激励评价机制,着力培养专业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综合管理人员等多支文化队伍。切实加大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创意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认真落实人才培训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文化职业教育,鼓励并支持淮北师范大学、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相关专业。积极支持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发展,重视发现和培养贴近群众、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鼓励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
[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 陈海兰.当前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结构性缺陷及其优化研究[D].武汉: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3.
[4] 王传荣,石坚.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困局及影响[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4(1).
责任编辑:石柏胜
G123
A
1671-8275(2014)05-0005-03
2014-09-25
本文系安徽省委党校系统重点课题“农村文化建设调研——以淮北市为例”(编号:AHDXKT2014018)的结项成果。
张敏(1981-),女,安徽长丰人,中共淮北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讲师,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学、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