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图形—背景理论看新闻语篇分析
——以棱镜门事件报道为例

2014-04-08郭志敏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卫报斯诺语言学

郭志敏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

从图形—背景理论看新闻语篇分析
——以棱镜门事件报道为例

郭志敏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

新闻语篇的写作尽管遵循客观公正的宗旨,但其中仍不免潜藏着作者的意识形态。通常的批评话语分析虽然能够有效地揭示语篇、权利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但对于其深层次的解读还有所欠缺,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则可以为之服务。文章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报道棱镜门事件揭露者的两篇新闻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的微妙不同,以及它们是如何对读者产生影响的。

新闻语篇;图形—背景理论;意识形态

引言

随着大众传媒迅猛发展,传媒话语日益频繁地介入到社会生活中,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其中新闻传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新闻一方面通过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加强社会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另一方面,新闻媒体服务于特定的阶级,虽然其宗旨是客观真实,但字里行间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或组织的倾向性,于是新闻报道便以一种不为人察觉的方式影响了读者。

对新闻语篇的研究通常采用批评语篇分析的方法,通过展示语篇如何在权利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作用于社会关系和知识结构,揭示语言使用目的、意识形态和权势之间的关系,但其却对人类思维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批评语篇分析无法揭示语篇信息突出内在的认知组织机制。而认知语言学便可为之服务。

本文从图形—背景理论入手,选取报道棱镜门事件揭露者的两篇新闻为语料,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语篇中体现的图形—背景关系。两篇报道都是在事发后第一时间独家发布的,分别出自英国《卫报》和美国的《华盛顿邮报》。通过语篇构建的分析,进一步探讨针对同一事件不同语篇的语言特点及其鲜明用意,以揭示语篇字里行间所隐含的作者态度倾向,说明新闻报道如何在暗中影响读者的思想,同时也证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可以进一步推动批评语篇分析的研究。

一、图形—背景理论与语义突显

语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解读”的问题,也是一个突显的问题,对于语义学和语法学都至关重要,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语篇分析[1]5。“突显”即涉及到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和背景理论,其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在认知词汇语义学中,它可以用来解释词义范畴与认知背景的关系。图形指被一个词所指派的实体或关系,是以背景为衬托而被突显的部分。针对同一实体或关系,选用不同的词或表达,即凸显了不同的部分。同时,突显的过程也是一个背景被选择的过程。一个词语的背景是该词语固有的概念内容,背景与图形结合才能得到一个语义结构[2]28。

新闻标题是对整篇报道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它在吸引读者兴趣、发挥舆论导向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新闻标题的生成也是认知活动的产物,选择不同的新闻标题也反映了作者不同的观察视角和意识形态,例如:

①Edward Snowden:The whistleblower behind the NSA surveillance revelations(《卫报》)

②Edward Snowden comes forward as source of NSA leaks(《华盛顿邮报》)

通过语境可知,标题的所指同为棱镜事件的发起人斯诺登,此为背景,而将之文字化的具体表达却不同。《卫报》的标题中明确出现whistleblower(检举揭发舞弊内情的人)一词,而《华盛顿邮报》却只用了source一词。究其原因,《卫报》标题突出了斯诺登检举有损公众利益的国家高级机密的这一行为是正义之举,甚至暗含了作者对他的勇气的肯定和褒奖。而《华盛顿邮报》的标题则并未涉及文件内容违法且有损大众利益这一信息点,只是指出了他泄密的事实,给公众呈现的仅是一个告密者的形象,其中也暗含一丝指责的情绪在内。这便是由于文章作者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其所代表的利益方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语义。

其次,对于棱镜监控这一共同的事件背景,双方也采用了不同的表述。《卫报》称其为NSA Surveillance Revelations,其是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暗示斯诺登揭露美高级机密这一行为是以世界人民的利益为准则的,捍卫了民众的知情权。而《华盛顿邮报》称其为NSA Leaks,这显然是从美国国家安全局或美国政府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次信息外泄事件,暗示斯诺登将重要情报主动提供给了媒体是背诺毁约并且违背公私道德的行为,也暗含了对斯诺登的不满和谴责。

二、图形—背景理论与句法结构

认知语言学中句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讲话者对周围环境进行概念化过程的反映,受注意力原则制约。突显的参与者特别是施事者很可能成为分句的主语,不很突显的参与者则可能会成为宾语或其他成分,若要表达地点、时间、方式等相关因素则可用状语。尽管语言可提供不同的语言技巧来表达潜在的注意点,但认知结构和原则的基础是共通的[3]58。选择不同的句子结构实际上反映了人们观察视角的不同。在以上标题中可以看到,斯诺登都被放在了主语的显著位置上,是注意力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卫报》的标题是一个名词词组,将整个事件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而《华盛顿邮报》则使用一个具有主谓宾的完整句子,其中的谓语动词词组comes forward相比于前者,动作感明显增强,是以行为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此便突出了一种目的性,作者意欲暗示斯诺登的行为是有意为之,是为了提升公众的好奇心以进一步引起公众关注,进而实现自己的个人欲望。

三、图形—背景理论与转喻识解

Croft[4]58曾区分了四种一般性的认知识解过程,分别为注意、比较、视角和组合。与注意观相联系的认知识解策略为侧重和背景。而从注意观的角度看,转喻这种概念关系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侧重或背景,可被看成是一种指称上的概念转移,其中原域和目标域的映射是基于邻近性的原则。从深层来看,转喻反映了人类认知能力中的认知参照现象。认知参照点在人的认知域中属于凸显部分,所有凸显和不凸显的成分构成了参照点的范围,对这些成分的识解取决于其与参照点的联系。通常转喻词语指定的成分充当参照点,为想要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性[5]18。由此可以得出,转喻作为认知参照,即是把转喻中的源域看作语篇中凸显的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语境。在这一语境中,转喻所凸显的成分与语境中其他不那么凸显的成分建立了联系。例如:

⑤The White House said that it would not have any comment on the matter.(《华盛顿邮报》)

⑥The Justice Department said it is in the“initial stages of an investigation”into the unauthorized disclosure of classified information but declined to comment further. (《华盛顿邮报》)

其中,“the White House”是“PLACE FOR INSTITUTION”的转喻,指代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他的幕僚,在此作者避开提及奥巴马的名字而以转喻的方式提出,表明作者对美国政府所持的是积极和支持的态度,因此对美国开启并大力推行监控项目的决策者的名字只字未提,以免为决策层带来负面影响。同样,下文中出现的公正部“Justice Department”是“INSTITUTION FOR PEOPLE”的转喻。此处没有提出部门决策者名字而简单以部门名称代之,也是为了避免负面影响的产生。

四、图形—背景理论与被动化

相对于主动语态来说,被动结构通过隐藏动作的发出者,可以达到对施事的“去焦点化”。这种“去焦点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成为句子主语的受事上,从而被动化便可以削弱和隐藏施动者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刻意掩饰施动者在整个行为进行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例如:

⑦More broadly,the CIA and the NSA may be forced to reexamine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ontractors.

在⑦中,为了避免意识形态上的争议给当局造成可能的不良影响,作者故意避免强调推行监控计划的执政当局下达命令大力整顿健全监控系统而采用被动语态,虽然根据背景的语境读者也可以推断出动作的施事为美国政府,但比较而言,采用被动语态,施事相对于受事已被“去焦点化”。

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事件,记者的报道也不尽相同。这便是由于作者不同的意识形态所导致的。《卫报》作为英国的日报,总体上对斯诺登采取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褒扬他为揭开政府非法黑幕的英雄。而《华盛顿邮报》身为美国一份较古老的报纸,则以批评谴责为基调,称斯诺登的行为为擅自泄露雇主机密,为公私道德所不容。

语言在人类经验的积累以及人类意识形态的构建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语言、认知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三位一体的关系,而我们的认知能力就是联系语言和社会的纽带,也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中介。话语既表征我们的心智又通过我们的心智表征社会,因此话语分析不仅需要社会视角也需要认知视角,这是批评话语分析进一步发展的方向[6]26。本文证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可以有效地对语篇的深层意识形态作出更为深入的分析,可以为语篇分析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途径。

[1] 王寅.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Langacker的语篇分析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

[2] 张辉,张天伟.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转喻视角研究[J].外国语文,2012(3).

[3] 温格瑞尔.认知语言学入门[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4] Croft,W.&D.A.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5] 张辉,卢卫中.认知转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6] 辛斌.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认知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4).

责任编辑:九 林

H0-05

A

1671-8275(2014)05-0098-02

2014-07-10

郭志敏(1989-),女,内蒙古包头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卫报斯诺语言学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可视化特色分析——以《卫报》和《财新网》为例
“自拍杆”
推倒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墙——前《卫报》网站视频节目主管三问融合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