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下“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2014-04-08韩宸辰张伟伟
韩宸辰,张伟伟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亳州 236000)
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下“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韩宸辰,张伟伟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亳州 236000)
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以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分析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必然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2+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应用型
一直以来,人才培养模式都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之下,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也都进行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通过课程体系的整合、创新等,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职业性。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1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大众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越来越多,人民的需求层次也不断提升,精神的需求进一步刺激和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加大了对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基于就业率的提升,各大高职院校纷纷推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以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1.1 突显服务性
旅游业的主要产品是服务而非实物。[2]旅游产品普遍具有不可储存、不可转移、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等特点,因此,在购买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消费者所购买的多为旅游产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基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与消费者紧密相连的旅游行业服务人员服务质量和服务技能的高低对旅游产品质量的好坏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1.2 强调应变性
旅游行业的服务对象是人,由于服务对象的性别、年龄、性格、国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从事行业及收入高低等因素的不同,促使其需求层次差别较大,对于旅游过程中呈现的服务种类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通常表现为兴趣爱好的广泛性和需求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在高职教育中应加大从业人员应变性的培养,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1.3 注重综合性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涉及行业多,合作企业广。旅游活动是集交通、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行社、购物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融合度高,服务种类齐全。这就要求在各个企业合作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正确维持好各个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旅游团队的正确运转。
1.4 彰显技能性
(以旅游管理中导游方向为例)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团队的实际运转中,必须协调好服务团队中各个利益体如全陪(地陪)、领队、司机的关系,保证服务团队内部融洽,以其高超的技能促进各方“共赢”,避免出现“零和博弈”。因此,对于从业人员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突发状况应对能力等综合技能训练必不可少。
2 工学结合下“2+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将学校教育与旅游企业人才的需求有机结合,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有机结合,[3]不仅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也实现了从学校到社会的跨越,从学习到就业的飞跃。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双赢”。
2.1 从微观层面看,工学结合下“2+1”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学生、企业、学校的“三赢”
首先,从学生角度出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提供实践检验的平台。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发现问题,深入推敲,深化技能。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夯实基础。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具体到旅游管理这个专业的校企合作,我们还应看到学生“带薪实习”的优势,运用企业给予的报酬支付学费或生活费,减少家庭负担。
其次,对于旅游企业而言,由于其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国内从业人员缺口较大,学校对于专业人员的供应量较小,校企合作,既弥补了旅游企业的人员缺口,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为自己的企业量身打造出素质优良的技能型人才。
最后,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有利于学校今后的生存和发展。
2.2 从宏观层面看,满足了社会需求,促进了社会进步
就社会而言,通过工学结合下“2+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毕业之前即为社会储备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了大学生毕业即就业的良好对接,有效地解决了现在大学生毕业失业率高的问题。同时,也对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庞大的人才缺口进行了填补,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3 “2+1”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发展应用型教育,推进教学改革,践行“2+1”人才培养模式已有一段时间,对于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技能而言,改革的成就是显著的,但是在工学结合下的“2+1”人才培养模式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3.1 对“2+1”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上存在偏差
“2+1”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与企业通力合作来实施共同教育,而很多学校将“2+1”模式简单地割裂为在学校进行2年理论教育,在社会上进行1年实践训练,完全将理论和实践分割开来,造成校园教育与企业教育严重脱节。实际上,“2+1”中的“2”是要求在校期间既用理论知识武装大脑,又用实践技能提升能力,在校园教育中学会并掌握全部知识。“2+1”中的“1”是指学生将所学技能带入到企业中进行。
3.2 校企双方教师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着重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新模式下的教学目标追求知识与技能的融合,要求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技能,在技能训练时巩固知识,创新知识,实现学以致用。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专业教师很少具有从业经验,并不能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技能,造成教学过程以理论为主,而企业中的指导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简单操作的练习,并不能达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3.3 人才定位不明确
与传统的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相比,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服务的观念,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理论,明确实践教学的战略地位。高职院校应大大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将技能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体现学生职业性的培养。理论知识是技能训练的前提,在注重理论的同时,也应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两手一起抓,两手并重。同时,要帮助学生取得过硬的资格证书,例如国家导游证、职业经理人证等,凸显出高职学生的职业性,为其以后进入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3.4 校企双方出发点存在分歧
“2+1”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上是通过整合校园资源和企业文化去扩宽学生技能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学生技能培养,以期打造出文化底蕴强、职业技能高的市场型人才。但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旅游企业特别是饭店型旅游企业往往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用以节省占企业全部成本30%~40%的人力资源成本。[5]大多让学生顶岗实习,填补空缺,进行技术含量低的重复性劳动,而未有轮岗实习的技能性培训,使得“2+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大打折扣。
4 “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和对策
4.1 确立与企业的“双赢”理念,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实现校企合作
校企双方以平等合作、互惠互利作为校企合作切入点。学校可积极参与企业课题的研究,利用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企业引进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术,帮助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多轮岗学习的机会,帮助学校培养出高技能、高质量的优秀毕业生,增强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4.2 与各种规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大规模企业经营较稳定,管理比较完善,可接纳学生数较多,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标准化管理、流水式作业的学习机会,可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其思维方式。小规模企业虽接纳实习生的数量较少,但企业数量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更强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并且涉猎面广,有机会接触企业核心工作。与各种规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4.3 积极推进“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
学校应多鼓励在校教师前往企业挂职锻炼,利用节假日深入企业一线,丰富教师实践经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快速实现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以便在理论教学中更多地渗透实践技能;积极引进企业高层管理者定期不定期来校讲学、授课,将企业的文化、经营理念、操作技能带入教室,传递给学生,为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提供平台。同时可以请企业外聘教师和学校教师探讨协商,共同设置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体系,加大校企融合,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4.4 加速推进“订单式”培养
学校可依据企业需求,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践和就业基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在校期间,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将在校完成2年理论知识学习的学生送入对接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实习。通过企业的再教育,塑造出适合对接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保证了学校就业率;同时也为技术性人才匮乏的企业注入了新的动力,免去了新员工培训,使学生毕业即可上岗,满足了企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
结语
高职院校的特征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模式应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导。应积极探究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技能性,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学校现有的“2+1”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工学结合的终点,而是起点,仍需要我们不断探究、改进,不断发现问题,修复漏洞,使其日趋完善。
[1] 吕伟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高教论坛,2009(11):109-111.
[2] 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79-181.
[3] 奚敏.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56-58.
[4] 屈学书,张志刚,黄解宇.旅游管理专业“5+1+2”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运城学院学报,2010(4):43-45.
[5] 严伟,冯年华,顾婷婷.基于产学合作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76-80.
责任编辑:何玉付
G712.4
A
1671-8275(2014)05-0033-02
2014-07-05
韩宸辰(1988-),女,安徽淮南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张伟伟(1972-),男,安徽亳州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