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中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
2014-04-08赵淑云
赵淑云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安徽淮北 235000)
·教育研究·
淮北市中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
赵淑云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安徽淮北 235000)
职业教育应为地方经济服务。淮北市作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在进行转型发展,建设精致淮北。从其中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中高职教育要发挥为淮北经济服务的功能,要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学校层面要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专业建设要与当地行业发展适应性;注意错位发展和适度竞争。政府层面要加大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出台政策,促使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加快职教园建设;积极改善我市各大经济开发区的就业环境。
淮北市;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在一定水平的教育基础上所进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包括中高职教育和再就业教育(培训)。其中中高职教育办学宗旨就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本文从淮北市中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试图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更好地服务淮北城市转型和精致淮北建设。
一、淮北市中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淮北市共有2所高职院校,18所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高职在校生近14000多人,中职在校生36634人。近年来,淮北市委、市政府围绕煤电、煤化工、食品加工、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和新型材料六大支导产业,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了职教体制机制。淮北市结合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制定了“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不断强化市级统筹,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成立了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规划和指导全市职业教育。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淮北市职业教育局,打破部门、行业、学校之间的类型界限,对全市中、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统筹管理。二是推进职教资源整合,高标准规划职教园区建设。淮北市把建设职教园区作为拉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引擎,作为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高标准规划建设职教园区。职教园区总体规划2297亩,由中职教育园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等组成,功能定位是建设成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特色和影响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实习实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孵化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合并淮北工业学校、淮北师范学校、淮北二职高和淮北艺校,成立淮北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将淮北卫生学校并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整合两校专业资源。三是深化办学模式改革,积极组建职教集团。2008年以来,淮北市先后组建了机电职教集团、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和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三大职教集团的成立,拓宽和创新了办学思路,充分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功能,顺应了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
二、淮北市中高职教育发展问题分析
(一)招生困难
生源下降,招生困难是淮北市中高职教育面临的共同的问题。2012年全市2所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均未完成;中职学校招生更为困难,生源更为不足。即使招了一些学生,其生源的素质也是相对较差的,这直接影响到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
(二)毕业生当地就业率低
据统计,淮北市中高职毕业生在当地就业的率比较低,绝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就业,直接为本地经济服务的比率较低。一方面政府投资培养的技能人才走出去就业,投资得不到很好的回报;另一方面本市的一些企业却因招不到技术工人,出现“技工荒”,不得不从外地引进技能人才。
(三)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
校企合作是实施中高职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各中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合作不深,大多仅限于学生实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合作较少,合作的深度和效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再者合作的企业主要是外地企业,当地企业参与较少,校企合作表现为学校单方面热情、努力,而企业关注度不高,缺乏积极性。主要原因一是职业教育对行业、企业没有足够的利益吸引和政策激励、支持。所以兴趣不高,缺乏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以及教学改革与当地产业发展结合度不高,没能有效地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各项需求转化为职业院校的办学行为。
(四)劳动准入和职业资格制度不健全
人才就业市场不规范,不健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尚不能成为促进和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导致大家对接受职业教育无所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高职招生和技能培训的全面推广。
(五)教师实践锻炼机会少,实践教学能力较弱
该建筑主要融入了节能的理念,对高层建筑的屋顶进行绿化设计,并且安装了节能玻璃,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在外墙设计方面,建筑师主要使用了聚氨酯泡沫喷涂材料作为保温材料,并结合水泥板对外墙进行铺设[3]。建筑墙面采用了LBG金属饰面,起到隔热的功效,也增强了保温系统的坚固性。屋顶方面,设计师采用了XPS倒置式屋面,将保温层XPS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设置在防水层的上面,巩固了防水层的结构稳定性。
中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当今行业需要的一技之能,除了加大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外,学校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培养更为重要。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开展各种培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但这种培训由于短期性和形式化,效果比较差。既增加了院校的负担,又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学校层面
1.制定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的制度,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中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当今行业需要的一技之能,除了加大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外,学校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培养更为重要。根据国外职业院校教师学习锻炼的经验,并结合我市中高职院校情况,建议各学校要制定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的制度:每年教师要保证10~15天在企业学习的时间;学习单位可采取学校安排和个人自主联系的办法;制定教师赴企业学习锻炼协议书,内容如下:教师个人信息、学习锻炼单位的基本信息及是否同意教师到该单位学习锻炼的意见、教师所在学校(系部)的意见、学习具体安排、学习结束企业的鉴定意见;在教师学习期间,所在单位领导要不定期到学习单位走访,了解教师学习情况;教师学习锻炼期间,学校要给一定的交通等方面的补助,调动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教师学习锻炼的鉴定结果存入其档案,并作为学校推荐教师参加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
2.专业建设要与当地行业发展相适应,注意错位发展、适度竞争
首先,专业设置要与当前淮北市六大支柱产业相适应,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要认真调研,与行业的需求相一致。着力打造适应淮北城市转型六大支柱行业要求的机械制造业、物流服务业、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等精品专业。
再者,各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有重点、有特色。从大局出发,适度竞争,形成专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
(二)政府层面
1.加大政府主导,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我市产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发展、就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宣传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典型事例,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在认识上偏差,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择业观,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良好社会氛围,使人们热爱职业教育,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愿意接受职业教育。
2.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加快职教园建设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和我市职业教育现状,走职业教育集团化道路是必然趋势。集团化办学可以有效地实现中高职对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行合作,能够凸显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增强社会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市中高职招生困难的压力;通过集团内部的联合与合作,逐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质量标准、招生就业、实验实习、师资培训、校园文化、管理手段的一体化;逐步实现校企之间人才培养与使用、岗前教育与职工再培训、教师队伍培养与企业创新的一体化。目前,淮北市正在紧锣密鼓加快职教园建设,确保今年9月各职业院校进驻办学。为实现职教园建设目的,更快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发挥职业教育整体优势,必须走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道路,实施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政府主导,主管部门统筹,全面开展工作。
3.政府出台政策,促使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提高学生当地就业率
(1)政府主导,六大支柱行业协会牵头,把规模企业组织起来,校企合作,针对行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培养。(2)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实施人才订单培养,安排一定数量中高职学生就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税收减免和奖励、补贴政策;另外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留住人才政策,如对于留在当地工作一定时间的学生在购房、买车等方面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或补贴。(3)政府在评选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时,把支持我市职业教育,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安排学生就业工作做得比较好作为评选条件之一。
4.积极改善我市各大经济开发区的就业环境
我市各大经济开发区在建设上,政府不仅要致力于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的改善,而且要加大投资或鼓励企业加大员工生活、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员工福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中高职学生就业。
(注:文中数据来源于2012年淮北市职教局调研数据。)
责任编辑:何玉付
G71
A
1671-8275(2014)05-0024-02
2014-06-06
赵淑云(1965-),女,安徽淮北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教授,财经系主任,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