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效教学的标准及实现路径
2014-04-08姜新生
姜新生, 叶 倩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论有效教学的标准及实现路径
姜新生, 叶 倩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或高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是围绕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是关注学生知识获得过程的教学,是注重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是为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精心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合理的教学设计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依据,科学地进行课堂组织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保障,即时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有效教学;特征;实施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验开展以来,“有效教学”这个话题就引起了广大教师及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什么是“有效教学”?判断有效教学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或高效,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
(一)有效教学的意义指向:师生共同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有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指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1]“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2]单纯从教或学的角度来谈论教学,进而讨论有效教学的话题,都是有失偏颇的。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3](P272)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师生在教学中是否获得了成功,是否感受到了教学的生机与活力,无疑是判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4]因此,有效教学绝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师生主体间双向的信息交流、相互沟通、启发与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对文本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有效教学的旨归:达成预期目标 “有效教学就是为达成‘好教学’的目标而自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并通过综合利用一切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这种教学理想转化为能使师生协调发展、不断超越的教学形态的过程。”[5]通过课堂教学,如果在学生身上发生了积极的作用,如习得了相应的新知识,获得了基本的技能和技巧,形成了乐于学习的态度和积极向上、勇于探究的良好品质就可以断定课堂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不移地围绕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来展开和进行。当然,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领域,也要注重学生完整的人格塑造。通过课堂教学,学生不仅要习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发展智能,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是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三)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注重课堂效益 有效教学是工业社会追求效率、效果和效益的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在整个工业化时期,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以促进教学效率为目的的,其目标是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6]“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7]“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得到提高,认知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它是以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因素为标准的。“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8]“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提升了能力。
(四)有效教学的终极目标: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归根结底离不开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9]班级授课制跟以前的个别教学相比,其最大优势就在于能提高教学效率,由于它强调统一,强调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课堂,由于老师片面追求教学进度,只关注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大多数跟不上的学生只能靠课后辅导和家教补课赶进度,特别是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下,老师往往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这种教学方式虽然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但获益者甚少,只能说是低效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老师的教学要 “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学习的需求”,“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将这些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在对智力水平、知识能力、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平等考虑的前提下,以多数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照顾差异,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教育,促进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方略
“教学的过程即是通过一定的教学背景,投入一定的教学资源,经过一定的教学阶段得到相应的教学产出的流程。”[6]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一堂课到底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有效,是多种因素立体联动的结果。
(一)悉心准备学案:有效教学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亦然,课前准备充分,功夫下得足,谋划周密,课堂上才能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怎样备课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老师的有效备课必须做到“三吃透”,即“吃透课标”、“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课。对教学内容的驾驭,对学生的把握以及对自己教学风格的明了,都是备课的内容和范围。哪些内容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引导和详细讲解;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教学的兴奋点。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怎样设置层次不同的目标和练习题,以满足不同智力水平学生的需求。教师只有完成了上述问题的调研,才可能更好的调整和优化教学目标,保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从课堂上受益,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可以说,预设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没有预设,教学就会失去目标,就会事倍功半,完不成教学任务,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钟启泉教授曾用一个比喻精辟论述了预设和生成的辨证关系。他说:“教材和教案只是个剧本,教学如同实际的演出,若要把戏演得精彩,则需要导演对剧本独具匠心的诠释和演员对所演角色的创造。所以,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根据具体情境做必要的调整、修正,甚至大胆的创造。”[10](P146)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课堂就会容易陷入呆板、缺乏生气。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老师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使预设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
(二)科学地组织课堂:有效教学的保障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的执行者,合理、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就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说:一是老师要通过恰当的导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只有学生认为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事情时,才会乐于学习、才会配合教师的教学,才会产生有效地学习行为。二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学生只有具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后,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自觉地以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地逼近目标;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如钱梦龙老师教《词义》一课时,通过给学生讲述“阿凡提给大阿訇理发的故事”将抽象的“词义”讲解得生动而有趣,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被唤起,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极大的提高。四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民主、平等的原则。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输出与输入过程,更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越来越多的老师深深体会到,只有在亲密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谐民主氛围下,老师真正关心自己的学生,学生也就会爱上自己的老师,进而爱屋及乌,喜欢上老师所教科目,达到意想不到的优良教学效果。五是老师要以激情、真情进行教学。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的课堂,学生必然会虚假以对。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品德教育、性情陶冶等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使从教师发出的一切信息都畅通无阻地流向学生的心田。
(三)即时教学反思:有效教学的不懈动力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叶澜教授也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教学也一样,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追求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课堂教学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每一个教师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及时记录下课堂教学的得失,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写出“二度设计”,这样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可以说,教学反思是修正、完善教学的前提,是提高后续教学有效性的必要环节,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镜像式地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地丰富自我素养,提高教学能力,使课堂高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1]王传金,谢利民.论有效教学的教师基础[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1).
[2]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6).
[3]钟启泉,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2001.8.
[4]孙曙 影响课堂教学功能定位的因素及课堂教学有效性判断[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6]刘立明.再论国外有效教学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5).
[7]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J].江西教育,2007,(Z1).
[8]阳焱,吴萍,黎加厚.有效教学的信息化环境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2).
[9]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
[10]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付友华
G521
A
1003-8078(2014)04-0157-03
2014-03-26
10.3969/j.issn.1003-8078.2014.04.48
姜新生(1970-),男,湖南澧县人,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叶倩,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批准号为:11J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