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林)意象
2014-04-08刘保安
刘保安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07)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林)意象
刘保安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07)
弗罗斯特的诗歌中反复地再现树林意象,他诗歌中的树(林)主要有郁郁葱葱的树木、高大挺拔的树、光秃秃的树(林)、黑色的树(林、整齐匀称的树(林)。这些树(林)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弗罗斯特通过描写树(林)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树(林)展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借描写树(林)展现诗人的诗思。
弗罗斯特;诗歌;树林;意象;象征
一
弗罗斯特长期生活在农村,经营过农场。他后来卖掉农场后,还买地种植苹果树、松树林、橘树林。因此,弗罗斯特被誉为“农场诗人”。弗罗斯特在农场扮演的角色是树林的主人,树林的保护神。他对树木果林有着深厚的感情。树木果林是弗罗斯特改变自己经济状况的依托,树林和他的诗歌创作一样构成他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弗罗斯特就像中国古代的农民一样,把土地视为命根子,把农场视为生命,因此当他的儿子卡罗尔要结婚时,弗罗斯特将南夏福茨伯里农场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了他。弗罗斯特将自己在树林中的劳动、闲暇的漫步、静坐的沉思都以诗的形式原原本本地传达给了读者。弗罗斯特对树木果林的情感可从其诗《再见并注意保冷》中窥见一斑:“在天就要黑尽时这么说一声再见、/朝一片如此幼小的果林袭来的严寒/都使我想到这远在农场尽头的果林,/这片被一座小山与农舍隔开的果林/在整整一个冬季里可能受到的伤害。/我不希望野兔和老鼠来剥它的树皮,/我不希望鹿群把它当青饲料啃食,/我不希望有松鸡来啄食它的嫩芽。/(若非我知道这肯定是徒劳的话,/我会把松鸡、野兔和鹿招到石墙边,/用木棍当枪警告它们都滚远点。)/我不希望阳光的热度惊扰它的冬眠。”[1](P295-296)弗罗斯特对树林情有独钟,在《雪夜在林边停留》中,他直接表达了对树林的热爱之情:“这树林真美,迷蒙而幽深”。长期的农场生活使弗罗斯特难以与树林割舍开来。同时,树林是弗罗斯特寻找自我价值和艺术真谛的有效途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在弗罗斯特50多年的诗歌创作中,他一直都与黑暗的树林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从第一部诗集中的《进入自我》(Into My Own)里的那个投身黑树林寻找自我的年轻人,到最后一部诗集中《冬天的树林里》(In Winter in the Woods)中那个携带夕照霞光的老人,弗罗斯特终生都在寻找着自身的价值,寻找着艺术真谛。”[2](P154-155)
弗罗斯特以树林或者树为题目的诗集名有《见证树》、《绒毛绣线菊》、《在林间空地》等,以树林为题目的诗有《雪夜在林边停留》、《在阔叶林中》、《冬日只身在树林》、《“我置身于树林中时”》、《林间小屋》、《林中野花》;《白桦树》、《树声》、《圣诞树——一封寄给亲友的圣诞贺函》、《枫树》、《关于一颗横在路上的树》、《我窗前的树》、《山毛榉》、《桑树》、《一束幼小的白桦树》等。副标题为树林的诗如《我们的营地——在秋日的森林中》。
弗罗斯特除了写有许多以树木为题目的诗外,还创作了一些以树林为背景或者主要描写树林的诗如《进入自我》、《梦中的痛苦》、《地利》、《割草》、《取水》、《花丛》、《春日祈祷》、《未走之路》、《我的蝴蝶》、《春潭》、《一堆木柴》、《造物主的笑声》、《风暴之歌》、《不情愿》、《黄昏漫步》、《山》、《蓝浆果》、《架线工》、《我们歌唱的力量》、《月亮的自由》、《悄然而去》、《接受》、《荒野》、《请进》、《晴日在灌木林边小坐》、《风和雨》、《大概有些地方》、《灶头鸟》、《致冬日遇到的一只飞蛾》、《采树脂的人》、《致一个小坏蛋》、《朝向地面》、《中途》、《消夏》、《冬夜》、《毕业赞歌》、《金苹果》等。
二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林)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郁郁葱葱的树木、高大挺拔的树象征自然的神秘、威严和雄伟。《春潭》中浓密的树林得到林中潭水的滋润后变得郁郁葱葱:“把潭水汲入其新蕾的树木/夏日将郁郁葱葱莽莽芊芊”。《枫树》中一片林间空地里那颗25年前还是“一株只有两片树叶、/不够旁边牧场上的牛塞牙缝的幼苗”的枫树现在已经是“傲然独立,枝干挺拔”的一颗大枫树。《故乡》中的山的怀抱中“树木葱茏枝叶繁茂。”
(二)光秃秃的树林象征诗中人的孤独和西方世界的荒凉景象。弗罗斯特诗《不情愿》中这样描写凋零的树叶:“大地上的树叶都已凋零,/只有一些橡叶还残留树枝,/等着被一片一片地吹落,/窸窸窣窣飘坠落地,/慢慢擦过冻硬的积雪,/当其他枯叶正在安息。”《取水》中的“枯枝上没有一片树叶”的树象征萧瑟。《十一月》一诗中,“纷纷飘落”的树叶、《深秋来客》中的“掉光叶片的枯枝”和“树之孤单,林之荒废”等都真实地再现了萧瑟的自然,同时这些意象象征诗中人的孤寂心境。《清朗而且更冷》中,仅剩一片树叶的树象征诗中孤独的漫步者。《觅鸟,在冬日黄昏》 中的“树上没有鸟儿鸣啭,/惟有一片枯叶残留树端 ”不仅展现了冬日的萧瑟景象,也有力地衬托出诗中人的孤独。《人口调查员》中的“低矮树桩”、“树干腐烂的树”等象征西方世界的荒凉:“那是一个秋天,但有谁能辨出/当时的秋季呢,因为每一颗/本来可以落叶知秋的树,现在/都只剩下根深蒂固的低矮树桩,/在凝固的树脂中显示着其年轮;/只有树干腐烂的树还立在那里,/但都没有一片可献给秋天的树叶,/也没有落叶之后迎风呼啸的树叶。”
(三)黑色的树象征死亡和恐惧等。《进入自我》中,诗中人说“我的心愿之一是那黑沉沉的树林,/那古朴苍劲、柔风难吹进的树林”。诗中人认为,树林是他的归宿:“我不该被抑制了,而在某一天/我该悄悄溜走,溜进那茫茫林间”。弗罗斯特在此展现的是现代人无法承受重压,试图逃离人世,奔向死亡。《白桦树》中,“我喜欢凭着爬一颗白桦树离去,/攀着黑色树枝沿雪白的树干上天”描写的诗中人奔向死亡的念想。其中的“黑色树枝”和“雪白树干”都是与死亡有关的意象。《雪夜在林边停留》中黑暗的树林也象征死亡,“这树林真美,迷蒙而幽深”。《请进》中的漆黑的树林象征死亡。诗中的意象“黄昏”、“幽幽冥冥”、“漆黑一团”、“西天消散的晚霞”、“西天隐去的余晖”、“黑咕隆咚的密林深处”、“哀吟”、“悲伤” 等都象征死亡。树林中画眉鸟悠扬的歌声实际上是一种诱惑或邀请,邀请诗中人走进树林与之共吟。但是诗中人最后从幻想回到了现实中来,他抵挡住了诱惑,没有走进漆黑的树林。《役马》中“黑暗无边的树林”象征死亡。《接受》中黑暗的树林象征恐惧。
(四)整齐匀称的树林象征秩序。《我家乡邮信箱里一封没贴邮票的信》中整齐匀称的幼杉象征秩序:“一株株形同黑桃牌点的幼杉/围成了一片片林间空地,/在黑暗中显得那么整齐均匀,/简直就像城里的一个公园。”《一堆木柴》中“一排排整齐的又细又高的树”象征秩序。弗罗斯特以有序对抗西方世界的无序和混乱。在弗罗斯特看来,现代西方社会充满了无序和混乱,而躲避混乱的有效方式是诗人的创作,正如弗罗斯特所说的,一首诗是 “暂时地躲避混沌”。[3](P1116)
三
弗罗斯特为何反复再现树林这一意象?首先,弗罗斯特通过描写树林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山妻》之四《一再重复的梦》中,黑松象征自然,诗中表达的是诗中人对自然之物(黑松)的恐惧。诗中这样写道,诗中的女主人十分惧怕自己窗外的那颗黑松树,因为那棵树一直在试图拨开窗闩,进入自己的房间,尽管黑松从没有进入自己的房间:“黑松从来没进过那个房间,/而这两人中只有一人/在一个一再重复的恶梦中/害怕黑松会做的事情。”“《踏叶人》中的树林对人类也是满怀恶意。它不仅在夏天‘恫吓’诗中人,而且在秋天落叶时企图使他与它‘同归于尽’。诗中人努力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鼓起生活的勇气。但他的努力能否成功很令人怀疑;他已‘厌倦秋天’、憎恨树林。”[4](P526)《我窗前的树》展现的是人与自然(树象征自然)无法割舍的关系。当夜幕降临时,诗中人关上窗子,但没有拉下窗帘,这样诗中人在室内仍然可以看见窗前的树。诗中人认为,窗帘会把自己和树阻隔开来。诗的最后一节展现了诗中人和树之间亲密的关系,“那天命运之神融合了我俩的思想,/命运女神也有她自己的想像,/原来你挂念着外面的气候冷暖,/我忧虑着内心的风云变幻。”在《“我置身于树林中时”》中,树林是人类避开人世间的烦恼、痛苦、忧伤的避风港,是人类彻底放松的理想之地。诗人这样写道:“我置身于树林中时/能完全放松的原因/是因为树木残酷的竞争/远远低于我的社会地位,/我无须介入它们的争斗/或被迫适应自己并害怕去爱。”
其次,以树(林)寄寓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一株幼小的白桦》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素白”和“树皮白皙如雪”象征高洁纯净,“高大巍然”象征自然的雄伟,“使白日成双,把黑夜劈成两半”象征自然的威力,“这周围的树就数它最勇敢无畏;/凭着天生丽质它不怕依偎蓝天”写的是白桦树的内涵,而“高大巍然”则是外在的。诗人将白桦树外在的高大与内在的气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从整体上赞美了白桦树。然而,诗人的笔触并没有停滞不前,换句话说,诗人借写白桦树抒发自己志存高远的理想。青翠的树冠象征青春、活力和生命力。这些意象集中讴歌了这颗幼小的白桦树,诗人以白桦树象征高洁的心灵、崇高的思想和远大的志向以及人生追求。诗人还对这颗白桦树的成长历程进行了追溯,现在这颗高大挺拔的白桦树的树干原来“细如一根蔓藤,/后来慢慢长得像钓鱼竿那么粗,/但最后终于长成那么一颗大树”。白桦树由一株幼苗长成一颗参天大树象征一切生物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也象征诗人的诗歌创作之路。白桦树是“美的化身,是上天的赐予”。 白桦树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在《白桦树》中,“诗人不是在赞美白桦树,而是在吐露一种精神上的饥渴。”[5](P223)《白桦树》中的白桦树象征诗中人童年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白桦树的树干经过长压,虽然“再也不会长直”,但也不会折断。诗人以此赞美白桦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精神。这不正是弗罗斯特的人生追求吗?他对诗歌创作的不懈追求就是如此。而乡下孩子对白桦树的征服“他把他父亲的白桦树当做马骑,/一遍又一遍地挨个儿制服它们,/直到他除掉了那些白桦树的硬性,/没剩下一颗不能弯曲,没留下一颗/不能征服。”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类征服自然。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诗中的乡下孩子“能够制伏桦树,也能够征服自然。”[5](P223)《采树脂的人》中的树林象征诗人的人生追求和向往。
最后,弗罗斯特借描写树林展现诗人的诗思。《悄然而去》中的树林象征大自然,诗中旨在说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自然的生命是无限的。弗罗斯特在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这样写道:“你在世间逗留片刻就悄然而去,/可郁郁苍苍的森林仍然将持续,/它甚至不惦记那株珊瑚根茎兰,/而你曾经把它当作现时的纪念。”弗罗斯特通过展现树木旺盛的生命力,思索的是人类个体短暂的生命,以此隐含地告诫读者要抓住有限的光阴有所为。其他描写树木的诗如《春潭》、《邪恶倾向之消除》等展现的也是诗人的诗思。
[1]弗罗斯特.弗罗斯特集(上)[M].曹明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以下所引诗歌的译文均出自此,不再一一注出。)
[2]杨金才.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Nina Baym.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Volume2)[M]. New York &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1998.
[4]李公昭、朱荣杰.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5]黄宗英.弗罗斯特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张吉兵
H319
A
1003-8078(2014)04-0079-03
2014-02-20
10.3969/j.issn.1003-8078.2014.04.23
刘保安(1962-),男,河南西平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