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因素分析

2014-04-08张国茹卜忠政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教育者实效性政治

张国茹,卜忠政

(1.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党校,北京 101601;2.华北科技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北京 10160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虽然总体上令人满意,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挥的因素多种多样,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环境、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整体上全面分析把握,才能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有益帮助。

一、教育环境因素

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是人对外部客观环境客观的能动反映,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现实基础,而消极的外部环境则正好相反,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这里的教育环境包括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和学校环境。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据有关部门定量分析,当今影响人们行为趋向的思想信息,95%来自社会”[1],说明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这使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趋势。在国内,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处在转型时期,经济成分、社会结构、分配利益等多样化也直接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应该看到,这种思想观念的多样化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使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善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勇于创新,不因循守旧。但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趁机传播他们的政治、文化价值观,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思想。国内封建残余思想沉渣泛起,在价值取向上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道德思想比较普遍,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这些消极思想的广为传播,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使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也是他们一生的课堂,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长久且深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有效开展的基础条件。一般情况下,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素质,乐观向上,心理健康,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相反,缺少家庭关爱、没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大学生容易思想偏激、性格偏执、心理问题严重。现在的大学生都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时期出生并成长,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一方面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现在的家庭对孩子普遍存在溺爱的倾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致使孩子自理和自立能力较差,自我为中心严重,缺乏责任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过于重视孩子的智育成绩,而忽略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或者将其退至第二的位置,无形之中也使孩子觉得思想道德的培养可有可无。随着社会竞争加剧,还有部分家庭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如贫困、单亲、不和谐、父母素质低下、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留守等,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时间较长的场所,学校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相反,则会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基础教育虽然强调素质教育多年,但在高考指挥棒下依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轨道,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状况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这种状况伴随学生一路成长到了高校。在高校,总体而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没有形成相应的氛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总感觉自身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处于高校“二等公民”的状态,缺乏足够的积极性,致使教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机构设置总体上比较薄弱。

二、教育者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主导者。教育者自身的素质、能力、道德修养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者自身如果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很高,有足够的热情和责任感,能够有效优化教育过程,创新教育方法,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很好;如果教育者自身缺乏上述素质能力,教育就很难达到预定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参差不齐

思想政治教育这支队伍中大多数人思想政治素质、理论学识水平和人格道德修养相对较高,能够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取得较好效果,学生也比较认可。但同时,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学识水平不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欠缺,不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讲课或做思想工作只是空洞说教,做不到有理有据。当前的大学生视野比较开阔,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多,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对外界已经开始进行理性思考,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这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学识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兴趣不高。另外,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欠缺,缺乏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光教书不育人,光言传不身教,给学生直接做了反面教材。

(二)没有形成合力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由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政工干部等组成,他们从不同方面担任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任务。从目前的情况看,不同岗位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完成自己主要工作的同时,往往忽视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横向沟通与协调,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有时他们之间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上甚至有冲突和矛盾的地方,在有些工作上相互抵消,自然使教育效果打了折扣。另外,就高校而言,还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各支队伍的协调机制和合作平台,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反馈不及时,没有形成统一步调,影响了教育实效。

三、受教育者因素

大学生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主体,但他们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意志并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受教育者,是作为能动主体在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因此,大学生本身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大学生需求多样化

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有着群体相应的共性特征,但这个群体是由个体构成。每一个个体的需求和价值取向都不尽相同,呈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着鲜明的个体特征。人的个体特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侧重指人的心理发展,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气质、能力等。每一个大学生的个体特征都不相同,再加上当前社会的多样化发展,致使大学生自主意识、独立个性和自主选择性增强,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大学生个性化和需求多样化的发展倾向,不能把大学生这样的教育对象作为纯粹的被动接受者来加以认识和改造,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使受教育者自觉达到教育者的期望和目标。

(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年龄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但其心理尚未成熟,正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点。[2]大学生能够以独立的个体看待世界、了解世界,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大事,热衷于社会实践,但同时他们在校学习时间长,与社会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对真正的社会生活并没有直接的、深刻的了解,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较表面和肤浅,社会化程度还不高。他们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对现实有着自己的判断,但他们在谈论、评价、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带有不切实际的色彩,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还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2]他们还没有形成科学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情绪变化起伏大,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容易偏激冲动,固执己见,不愿接受别人的观点,逆反心理强。大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容易持怀疑态度,甚至存在逆反心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四、教育内容方法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媒介和连接体,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体因素和物质基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存在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一)教育内容因素

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现实需要的多样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和深刻思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有了很大改进,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效果。

首先,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存在差距。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更多地注重理论逻辑的严密性和体系的完整性,对社会难点和热点问题着墨不多。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灌输的也多是正面的东西,对一些社会敏感问题和难点问题大多回避,即使涉及也缺乏理性透彻的分析。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负面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贪污腐败、道德滑坡等,更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去甚远。如果不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感。

其次,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实际存在差距。当前,大学生思想非常活跃,接受能力强的并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在思想上更需要具有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更多关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就业、人际关系、经济、情感、学业等问题,希望在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助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如果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与自己的知识学习和现实问题的解决没有多大关系,自然就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教育方法因素

相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不少教育者付出很多努力,而教育效果却不尽相同,有的效果良好,有的没有收获,甚至效果与目标相反。显然,这些与方法、手段的利用分不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多样,不过在这些方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育效果。

首先,单向灌输有余,双向交流不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灌输和注入的方式依然是主要方式。一些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授课或者单向注入的方式要求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概念知识理论道理讲的多,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参与度较低,双向交流不足,难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出现“言者淳淳,听者藐藐”的现象。

其次,宏观教育有余,微观教育不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宏观的整体教育,关注的是大学生群体需要。学校为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往往忽略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的多样化,对大学生个体潜能关注不够,对大学生个体难题解决的努力不够,对大学生个体经验和愿望的照顾不够。人的共性总是有限的,而人的个性却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一个人的意识、情感、意志、观念的形成更有赖于人的个性基础,忽略这些个性色彩,必然影响教育效果。

再次,显性教育有余,隐性教育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些属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校园文化的熏陶、环境的影响、社团活动的启迪、人格魅力的感召等属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普遍重视,但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进一步发挥。

[1]黄海波.关注负态效应: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新视角[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5).

[2]檀志军.大学生旅游行为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教育者实效性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