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公信力与价值追求研究
2014-04-08孙丽娜王晓洁
孙丽娜,冯 宇,王晓洁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经济继续飞速发展,受众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强烈起来。引导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大众传媒担当了历史重任,其公信力成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标准。大众传媒价值追求的多样化成就了内容纷繁的传播市场,这其中一些正确的价值取向对社会主义进程起到了推进作用,而一些错误的价值取向则造成了反效果。
一、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1999年,黄晓芳在《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中将“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这是新闻传播学界较早地提出公信力概念的文章。在我国,新闻媒体作为连接党和人民的耳目口舌,只有能切实加强自我监督,传达客观真实的信息,维护自身公信力,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起到国家对民众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提高民众对国家的舆论监督质量。
(一)大众传媒报道的真实性对公信力的影响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求新闻传播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尊重事实,一切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真实。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或发生过的。其不仅要准确无误地反映这一事实的本来面目,而且也要反映此事物总体上的因果联系。真实性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传播者的必修课。没有真实的保证就无从谈及传播信息的好坏,真实性也是传播过程中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环。所以大众传媒报道的真实性理应成为树立公信力的基石,而虚假新闻的直接后果是对媒体公信力的损害,如“长春老人菜市场晕倒”假新闻事件。2013年4月5日,据《新文化报》报道,一位老人突发脑梗摔倒,期间共有178人陆续从老人身边走过,但俱都漠不关心。只有一位“白衣女子”路过看到,停留下来并守在老人身边陪伴安慰。178:1的巨大反差,引起了网民的大量议论。然而这一事件的真相又是如何呢?据调查,《新文化报》所发布的视频并非是原始视频,而是经过加工、剪切处理后的非真实情况的反映,类似老人刚刚跌倒后有商户马上拨打了120、一些过路者自发维持现场秩序等事实并没有予以展现,而大家的“漠不关心、不予触碰”也是源于怕对老人造成不好的二次伤害。“长春老人菜市场晕倒”这一事件是“众人相帮”还是“178:1”,所引起的新闻轰动远不可比。记者为了获得高收视率,博得受众关注,歪曲了事实进行报道,在一场轩然大波后,传媒必然要付出公信力损失的沉重代价。
公众传媒既然享用着公共传播资源,就应该将公共性和公益性摆在首位,切实担负起对大众进行人文教化的责任。但是,在一系列功利思想的侵害下,在疯狂炒作、置新闻真实性和媒体社会责任于不顾的情况下,大众传媒的形象将变得破败不堪,公信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二)大众传媒低俗化对公信力的影响
近几年,国内综艺娱乐节目越办越热,竞争也越来越大。各家电视台从最初的良性竞争逐渐演变得没有章法,为了赢得收视率,不断推新,争先恐后的制作抓人眼球的节目、爆娱乐圈艺人的独家内幕。由于受众对新、怪、奇的要求,一些电视制作组大大缩短了必要的制作时间,对节目的内容不经过审核就匆匆推出,一系列没有养分、粗制滥造的节目就这样被炮制出来。这些节目低俗、滑稽,赢得了收视率后却失去了其本身的品牌形象,公信力严重受创。
大众传媒一旦被戴上低俗的帽子,自身形象也就付之一炬了,其公信力就更是所剩无几。以《康熙来了》和《艺术人生》为例:《康熙来了》和《艺术人生》都是邀请演艺界名人作客的访谈节目,前者大谈隐私、粗陋的话题,以花边绯闻为卖点赢得了不少受众的关注;后者则着眼于艺人们本身的成长历程和生活中的辛酸苦辣。受众分别从两档相同的节目中汲取信息,其对《康熙来了》大多一笑而过,提及的话题也是半信半疑,不做深思;而对《艺术人生》,许多受众流下了真挚的眼泪,甚至将一些艺人经历过的事件当作是人生借鉴。两档节目,两家电视台的公信力可见一斑。
跳梁小丑和舞台上的演员二者相较,无疑是小丑更引人注目,但是多数的人们还是更愿意花钱走进剧场去欣赏真正的艺术。这正如中央电视台的公信力永远凌驾于那些靠低俗文化生存的电视台之上。
(三)大众传媒处理危机事件的方式对公信力的影响
面对危机事件,媒介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该怎样报道、传播信息,总是按照第一反应去做,方法难免不周全、欠考虑。可是,一旦处理不当造成不良影响却会减低媒介的公信力,甚至会对国家社会的安全稳定造成影响。
2008年先后发生两起重大事件:“3.14”打砸抢烧事件和“5.12”四川地震灾害事件。两起事件前后发生时间间隔很近,但是大众传媒不同的处理方式也起到了不同的效果。
首先,“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由于国内一些媒体处理方式不当,中国大众传媒的公信力遭到严重的质疑,西方主流媒体不相信中国媒体报道的新闻,对真正的事实进行歪曲甚至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事件不仅冲击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影响了中国社会气氛的安定团结。
时隔2个月,5月12日四川发生地震灾害。这一次,在中国政府带领下,中国媒体采取了全透明的报道方式,对于救援工作和死伤人数不加隐瞒,全部对外公布。外国媒体对于中国政府和媒体的处理手段一致称好,并向灾区人民提供了不少帮助。在此次事件中,中国媒体的公信力大大提升。
由此可见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稍不留神,公信力就会受创。反之,如果正确把握,就会获得良好的公信力服务。
二、大众传媒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带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也促进了大众传媒更新与完善,让我们看到了更加多元化的大众传媒,而市场经济的压力使得传媒机构在新闻理想面前往往不能找到好的平衡点。
大众传媒的力量是影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大众传媒的价值取向,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我国的大众传媒只有通过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使自身公信力不断提高,才能发挥好自身功能,实现自身和社会价值,才能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应该追逐利润,讲求经济效益,因为这是传媒的生存手段,大众传媒讲求经济效益是没有错的。报纸或电视台都是靠广告商来支撑日常开销。
但是大众传媒在追求物质价值时不要忘记追求精神价值,忽视培养年轻一代的正确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理念与信念。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与制度强调社会公众的利益包含但又高于个人和企业的利益。新闻产品始终属于特殊产品,必须追求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居于经济效益之上。《南方都市报》作为中国品牌500强,它的成功就在于拥有一支满怀新闻理想、锐意改革创新的新闻团队,也在于它始终坚持最初的新闻理想,从未将精神文明与物质追求分开过。从长远发展来看,崇高的新闻理想与成功的市场运作都是媒体最宝贵的资产,是主流媒体保持持久竞争活力的不竭源泉。二者相得益彰,不仅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良性互动,而且可以使媒体价值实现最大化,让理想推动现实。
因此,大众传媒传播的各种文化作品,必须彻底摒弃单一的“经济利益至上”的错误价值取向,注意发挥文化、艺术作品认识、教育、审美的功能,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承担起孕育、传播先进文化,主动培育国民现代公民人格的社会责任,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的公信力与价值追求取向对于打造大众传媒品牌形象至关重要,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深远。大众传媒要向社会负责,向受众负责,将新闻职业道德铭记于心,树立坚强有力的公信力,做出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价值观,在构建和谐社会工作中充分发挥功能。
[1]黄晓芳.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J].电视研究,1999(11).
[2]刘卫东.新闻传播学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3]李伦,孙保国.从构建和谐社会浅析大众传媒的价值取向[J].北方传媒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