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NS网络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

2014-04-08王万川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好友社交思政

王万川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应用在不断更新和进步,从早期的E-mail、BBS论坛到后来的IM(MSN、QQ等即时通讯)和Blog(博客)等。近年来,社交网(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1]作为一种新的网络通讯工具异军突起并一跃成为最热门的应用网络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1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为2.44亿。对于整个社交网的用户群,艾瑞咨询网民网络行为连续性研究系统iUserTracker数据显示:从职业构成来看,文职/办事人员、技术人员、专业人士、销售人员、教师等企事业单位中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群体”是社交网络最主要的用户群,共占67.2%,其中在校学生占21.2%。可见社交网络已经风靡于各大校园,并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影响和挑战。

一、SNS的概念及特征

(一)SNS基本概念

SNS全称是社交网络服务。艾瑞咨询有限公司的《2010-2011年中国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报告》中对“SNS”的定义为:社交网络是以实名交友为基础,基于用户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活动等,在网络平台上构建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服务,属于目前社会化媒体中较为主流的一种形式[2]。从功能上,SNS包含休闲娱乐类、商务交友类、婚恋交友类,本文所研究的是休闲娱乐类社交网络。国内主流的SNS网站有人人网(原校内网)、腾讯朋友和开心网等,其中学生用户最多的是人人网,拥有超过1亿的注册用户(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校学生)。

(二)SNS的特征

尽管SNS来源于传统网络文化,但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创新,SNS有着自身的新特征。

(1)实名制认证,引领网络真实化潮流。SNS网站从一开始的用户注册就是实名制,尤其是人人网还需要用户填写学校和城市等信息,并且会基于用户注册时的网络IP地址等信息对用户注册信息的正确性予以审核。此外,个人发布的图片、文字和定位信息,只有该用户的好友才可以查看,一般陌生人无权查看。因此,SNS网络突破了传统网络文化虚拟性,大大增加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带动了网络真实文化潮流。

(2)基于现实的朋友圈,构建开放式互动社交网络社交圈。SNS注册完成后,用户可以基于现实朋友圈的姓名等信息搜索SNS网中朋友或熟人,并且可以申请成为好友。例如,好多用户通过人人网找到了多年未联系的同学和好友。另外,SNS也是开放式的,通过圈内搜索、朋友推荐或者加入群组的方式,实现与“朋友的朋友”或者共同学校和兴趣爱好的陌生人成为SNS好友,扩大了现实的交际范围和互动。

(3)传播信息的形式呈多元化,传播方式呈广播式。SNS既具备传统的BBS、Email等聊天功能,又融入了多媒体信息发布、分享、接收和转发等功能。这种新特征吸引了许多大学生用户,通过SNS网络,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照、叙述文字和行踪定位一起发布到SNS网络并且被自己的好友以新鲜事的形式接收到,这种以个体为中心的交际方式契合大学生的社交心理[3]。“一对多”信息传播方式,使得SNS网络信息具备广播式传播效应。

(4)支持移动客户端应用,信息发布和接收实时化、实地化。随着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及,许多学生用户可以很方便、快捷地将图文信息实时、实地通过手机上传和发布到SNS网络并分享给好友。

二、SNS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利弊

SNS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和影响。

(一)SNS网络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

(1)SNS网络可以推动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传统的课堂思政教育和书本灌输不符合大学生的学习个性,学生都有抵触心理。借助于SNS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作为学生的好友,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思政教育素材作为新鲜事发送给学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而不是填鸭式灌输。

(2)SNS网络可以使得思政教育突破课堂和教师的时空限制。传统的教育方式需要在课堂上和教室中完成,利用SNS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发送相关的思政教育信息,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灵活性。

(3)SNS网络可以实现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课堂和校园在学生毕业后无法延续其教育功能,但是SNS用户不会因为学生的毕业而消失。因此和在校生一样,毕业生仍然可以接收到母校发布的教育信息,可以和母校教师保持联系,因而实现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SNS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

(1)沉溺于虚拟的真实,妨碍现实生活的交际能力。SNS实质也是虚拟网络,大学生如果过分沉溺于SNS网络和过去认识的好友群体,会把自己限制在狭窄的网络社区,降低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妨碍与新同学的结交和亲密关系,使得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疏远。

(2)开放的社交网中充斥了大量不良的信息、观点和情绪,容易造成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偏差。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价值观迅速建立和稳固的时期,大学生还不完全具备价值判断的能力,而SNS中充斥了许多不良的信息和负面观点,并且极易迅速大范围传播开来,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发展受负面影响,引发不良后果。

(3)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和传播的扩散性,容易引发舆情危机。由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一些虚假信息和别有用心之人散布的谣言很容易在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用户群体中散布开来,以讹传讹,加上广播式的传播效应,极易造成网络舆情,影响校园的和谐稳定。

三、高校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高校应当辩证地对待SNS这一新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SNS的正能量。

(1)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安全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网络时代已经到来,这是趋势,学校应该组织专业人员加强学生在网络安全和文明上网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宣传,让学生正确认识SNS网络,培养文明的上网习惯,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升大学生在社交网中的媒介素养。

(2)积极参与SNS网络,开辟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新阵地。舆论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4]。SNS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舆论阵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参与进来,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主动把握和分析舆论的真实信息和主流,做好SNS中的舆论引导工作。要采取民主性的引导方法和人性化的引导内容,对舆论中的各种情绪化、负面和偏颇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工作。

(3)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实践,以提升社交网络教育引导能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想充当好社交网中的舆论引导者的角色,其自生媒介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至关重要。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事物,教育工者自身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

四、结束语

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及时研究和运用好SNS等网络技术和工具,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形式、解决新问题的必经之路。面对SNS网络对当前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去适应和掌握这项技术并且利用好SNS网络去打造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阵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迈上更高台阶。

[1]王经勇.基子SNS的当代大学生恩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2).

[2]刘静姿.SNS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3]纪振强.社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4).

[4]张丽璇,王同奇.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科学引导研究[J].北京教育,2011(7).

猜你喜欢

好友社交思政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社交距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属羊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删除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