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因作用下的语码混用现象
——以现代汉语中的汉英混用为例
2014-04-08周美玲任少泽
周美玲,任少泽
(嘉应学院文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语言模因作用下的语码混用现象
——以现代汉语中的汉英混用为例
周美玲,任少泽
(嘉应学院文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模因,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汉语在演进中出现了形式多样汉英语码混用现象。通过对汉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及其对现代汉语最直接的影响来分析,提出语码混用的规范化建议,即应严格遵循现代汉语的组合和聚合原则,采取“求同存异”的处理原则。在具体的实践中要规范汉英语言文字教学,严肃对待新闻及网络媒体对语码的混用,端正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心态等。
模因;现代汉语;文化传播;语码混用
模因(Meme)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从事物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传承性规律的特点出发进行诠释。[1]“模因”是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的。模因是由“基因”(gene)一词仿造而来。语言,作为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因,其长寿、多产、结构稳定的特点同时使其成为文化中最为活跃的模因。由于不同语言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差异,不同的语言模因在文化市场,特别是跨文化范畴内产生不同程度交互式的影响,中式英语、汉语中英语语素的杂糅等等都不失为这种影响的产物。模因如同文化的基因,其内核信息必然存在着有益和有害的两方面。何自然《新编语用学概论》[2]150和马萧《从模因到规范——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述评》[3]中都可以看出模因作用下汉英双语交错共生的新格局,以及在这种格局之下产生的现象和应对的措施。面对日益增长的不同语言模因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现代汉语里逐渐频繁出现的语码混用现象,我们显然需要从文化语言传播的关键信息出发,利用模因理论透视这种语码混用的现象,并立足于发现,将处于灰色地带的语码混用现象划入到现代汉语的语法体系之中,同时规范这种语码混用现象,合理有效地控制语码混用模因,使其朝着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生长。
一、模因的传播与复制及模因效应
语言和文字既是模因的传播媒介,同时它们本身也可能成为模因,因此在模因传播的过程中,模因驱动着语言文字的发展。而无论是在哪种模式的传播中,复制和类推都是模因有效传播的关键。复制和类推都存在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两者相较而言,间接的复制和类推更有利于模因的传播。最常见的像同构类推,如“富二代、官二代、80后、90后”等。又如现在很流行的广告宣传利用同音进行类推,“骑(其)乐无穷”(摩托车广告)、“咳(刻)不容缓”(止咳药广告)、“千里江铃(陵)一日还”(江铃汽车销售广告)等。
语言和文字是最活跃的模因,最为显著的模因效应也发生在语言和文字的修辞上面。我们常说的网络流行语、本文讨论的语码混用以及不同源语内容的套用等都是语言模因的修辞效应。正如模因驱动语言文字的发展,模因也是驱动修辞的原动力。在语言文字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修辞是保证其鲜活生动的重要元素。如“甄嬛体、红楼体、凡客体”等构成了当今流行的语体。
模因效应的产生归功于当今愈发便捷的社交网络和各类媒体,读者观众前所未有达到了彼此间零距离的直接沟通,而各类模因也有了更为高效的传播途径。正是这种鲜明的特征,使曾经受客观条件限制的词语移用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修辞学中的词语移用指因表达需要打破时代、地域限制而出现的巧移词语。[2]328在模因效应的作用下,词语移用的概念范畴进一步扩大,往往表现为打破语境,把原本适用于甲语境的言语结构挪到乙语境,产生社会语用中“赶时髦”的修辞效应。[2]330
二、现代汉语中语码混用现象
语码混用曾专指在特定地区或特定人群的交际(如在中国的双语、双方言区,香港或海外华人聚居地的人群交际)中,常存在的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现象。[4]如今,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语言模因的这类修辞效应还表现为汉语与他国语言(主要是英、日语语词)的混用,这种语码混用现象不但在各种各样的人群中流行,而且在国内特别是沿海各省市,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在大众传播工具中都有所表现。
(一)现代汉语中语码混用的分类
1.英语词根词缀混用于现代汉语构词
这类混用主要表现为汉语语素添加英语词缀或英语语素作为语素构词两种。第一种仿照英语中进行时态的词形变化,表达正在进行的概念,如“郁闷ing”、“纠结ing”、“学习ing”,这种用法最早见于学生的网络聊天中。在长期的英语学习中,多变的词形变化以及时态变化是英语与现代汉语截然不同的语法规则。汉语中,我们习惯用“正”、“着”、“了”、“过”、“将”来表示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意义。如:
(1)“李主任沉默着,却是比王琦瑶还懂得她这辛酸是从哪里来。”(王安忆《长恨歌》)
(2)“他手里的马勺犹豫了半天,终于还是没有舀水。”(路遥《人生》)
(3)“什么也没说,他心中平静了下去。”(老舍《骆驼祥子》)
在这些例子中“沉默”、“犹豫”、“平静”表达的都是一种动态的心理,分别通过“着”“了”等助词表达这一意义。而在平常的表达中,通过“~+ing”的结构可以简明地表达这一内涵,任何有英语基础的人都能理解这个结构所蕴含的语法意义。如:
(1)“我叹气ing。”(《中国青年报》2004年2月10日)
(2)“父母怕她惹事,苦闷ing。”(《花季·雨季》2004年第11期)
(3)“中考也快近啦,还有一周就结课了,无奈彷徨ing。”(新浪网)
于是,一个能够迅捷表达,又具有高产性的语言模因便形成了,通过在学生人群中广泛应用,借以即时通讯社交平台逐渐复制传播,成为逐渐固定下来的语言混用模因。
另一种常见的就是使用英语语素直接构词。通过台湾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而一炮走红的“Hold住姐”,将“hold住”一词创造出来,并瞬间得到广大观众的热捧,一时红极街头巷尾,成为2012年的年度口头用语之一。《咬文嚼字》评选出的2011年十大流行语中,“hold住”也被收录其中。“hold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控制住场面的意思,在这个模因产生之前,我们习惯用掌握住、控制住、稳住等词来表达同样的意思。但随着“hold住”一词产生,人们便转而使用这种修辞来表达对场面和情绪的控制。从语音角度来分析,这个模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hold住”语音更加流畅,音节少了很多,而且所表达的范畴更为广泛。所以,“hold住”一词便更容易被同化和传播。
2.英语单词混用作现代汉语的谓词
新闻报道中常看到记者们喜欢用英语中“甲versus乙”或“甲VS乙”来表示“甲对战乙”或“甲对乙”的概念。PK是网络游戏中使用的一个术语,起源于第一代网络游戏,全称“Player killing”,意味着“以游戏中一方生命的终结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对抗”。2005年,“超级女声”策划者的一个创造性引用,让原本活跃于网络游戏的PK进入到日常生活中,如:
(1)“同门PK只为一个位置”(《足球世界》2005年第18期)
(2)“巴西球迷PK出人命”(《成都商报》2005年12月7日)
这种模因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受到新闻工作者其工作性质的影响。在现代汉语中我们有类似的简写规则,但更多集中在专名词的简写上,这种生动活泼的简写形式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有着不可抗力。因此,这种表达结构才得以出现在新闻报道中,随之传播到各媒体当中,如竞赛类节目普遍运用“PK”一词取代“比赛”、“对决”、“竞赛”之类的词语。
另一种典型就是在汉语表达中,利用常用的英语单词替换相对应的汉语词,例如:
(1)“男女相处最大的秘诀就是女人要让男人觉得他们被崇拜,like,love都不够劲,appre⁃ciate,甚至adore都不行,一定要worship。”(张楠《好玩阅读》)
这类模因基本是在中外文化并存的企业或群体中,由于需要沟通的人们介于两种语言之间,特别是英语也作为官方语言之一,人们更倾向于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创造一种中介语,利用汉语精练的语序结构和英语丰富的词汇内涵来进行言语表达。
3.英语词组等与汉语词组、短语、句式混用
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最主要动因之一就是交际,面对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在日常的口语中,处在跨文化交流影响范围之内的人在实际交流当中很难单一地使用汉语或者英语来应对各种交际活动。如:“I mean…”、“You Know…”等用作句首发语词,“Right?”、“Clear?”等用作句末语气词。如:
(1)“……但你要记住,世事往往takes two to Tango,事情能否照你的原意去发展就真的要看你们的缘份。”(《香港经济日报》1993年8月27日)
(2)“人是creatures of habit,一旦习惯了做某事,就很自然做了,戒也戒不掉。”(《明报》1993年5月1日)
另一方面,在华语影视、音乐作品之中,台词、歌词等从表达和商业价值的角度考虑,不断地引用常见的英语短语和词汇,如:
(3)“switch it up不用问 你得同意 做英雄是不容易,just listen close to李老师,霸气傲中原 王者扬烽烟 力拔山河天 宏威征凯旋”(王力宏《盖世英雄》)
这是王力宏《盖世英雄》里的几句歌词,集合了英语的黑人说唱、华语粤语说唱和京剧唱词,从其传唱程度上和继而引发的Chinked-out中文曲风,不难把它定义为一种典范的语言混用模因。这种模式的创作也渐渐应用于文娱领域当中,丰富和发展了曲词创作的模式的同时,也使观众和听众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通过不同场合的传播与复制,逐渐影响到日常的交际之中。
(二)现代汉语中语码混用的产生及其影响
语码混用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模因的修辞效应“赶时髦”的特性促成语码混用产生。这些汉英语码混用语言表现出年轻人的潮流感、前卫感和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感,故而能吸引大众的眼球,符合大众求新的心态,这样汉英语码混用会有更多的受众群体,所以这种现象不断得到传播、复制。从语言内部来讲,这些英语语素通过各类媒体和信息平台,复制和传播到现代汉语当中。他们普遍具有音节简单、词义广泛的特点,同时,这些英语语素在现代汉语中或多或少有着类似或者相近的语素存在。英语缩略词用几个简单的字母就可以代替很多汉字,符合了经济适用性的原则,快速、省力、容易记忆。因为这种实用性,所以这些词被人们不断复制,汉英语码混用现象得以存在。从模因的传播途径来看,文教传播仍是语码混用最主要的方式。汉英这种语码混用的现象中很多都最初发生在文教领域,如上文所讨论的~+ing模式。从模因论的观点来看,之所以英语能进入到现代汉语里并产生这种语码混用的现象,除了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之外,主要是由于英语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具有强势的文化模因。英语,利用它自身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作为传播的推动力,渐透到汉语当中,而面对这种强势文化模因的来袭,语码混用也就属融合中的变异了。
语码混用首先是一种修辞效应,因此语码混用对现代汉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其修辞的影响。前文所讲的范例中,我们看到一方面,这种混用显然简化了同样情况下汉语的表达,特别是在省略语方面;另一方面,这种修辞也正在逐渐影响到现代汉语中的语法规范。现代汉语所使用的是表意的文字体系,没有明显的词形变化,语义的表达主要依靠虚词和语序的调整来实现,而语码混用中常涉及到英语的语法规范,并利用英语的变化来实现组词达意的目的,这显然与现代汉语的组合与聚合原则相异。很多学者认为语码混用会破坏语言本身的纯洁性,对民族语言构成巨大的威胁。在母语环境下使用外语语码,是对本民族语言不自信的一种表现。陈原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为“语言马赛克”现象,认为这是对汉语的一种污染。然而,在当今社会,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是顺应着社会发展潮流而发展的,这种现象的存在具有其合理意义。我们很难评判这种模因效应是好是坏,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存在显然有它的生存环境,而这些模因显然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分析它们,来实现语码混用在现代汉语中有效的、有益的存在。进而制定相关的规范标准,使这种复制性强、生命力旺盛的语言模因在多样性中存在一定的范式,并朝着现代汉语发展的趋势前行。
三、语码混用的规范化建议
就现代汉语而言,语码混用规范的首要前提是严格遵循现代汉语的组合与聚合原则,其次采取“求同存异”的处理原则,在具体规范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语码混用的规范可以从语言文字教学、新闻及网络传媒语言应用和文化传播与交流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规范汉英语言文字教学
文教是语码混用产生的主要途径,而文教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文教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在从事汉语或者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标准的现代汉语和英语作为教学内容,并尽量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在教授汉语或者英语时,也应让学生意识到其对应的英语或者汉语表达中的不同。比如说句型教学中,现代汉语教师要明确现代汉语中不存在通过词形变化来表达时态的情况,而是借用虚词来实现。通过应用表示时态的助词进行造句练习来明确助词在汉语表达中的语法意义和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同时,应强调学生对比英语中利用词形变化而达到时态变化的手段,进一步进行双语的区分,再一次指出汉语表意和英语表音两者不同的语法规范。反之,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时态方面的知识时,不应只为取巧而套用~+ing的模因来强化学生记忆,而应准确运用汉语和英语中标准的时态表达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记忆。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规范,才能最有效地规范汉语和英语的表达。
(二)严肃新闻及网络媒体对语码的混用
新闻和网络媒体是模因传播的催化剂,一个新闻标语或者一个网络热词顷刻间就能大面积传播,如果不采取严肃的编辑态度,便有可能产生大量的语码混用模因,在未经规范的前提之下,这种传播对现代汉语及其所代表的语法规范很有可能造成剧烈冲击。严肃不代表排斥,我们应当在应用中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能用汉语准确表达的信息尽量采用汉语进行表达,需要使用到英语的地方也应遵照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正确使用。当出现需要将语码进行混用的情况时,先查找相关用法是否存在,之后尽量采取现代汉语的处理原则使用这种混用。新闻报道常需要求变求新,因此出现了大量的语码混用标题,如“北大女生PK金庸,无知?炒作?”(《华西都市报》,2006年11月27日),“氧吧,深圳说NO”(《广州日报》,1997年4月12日)。这些标题中的语码混用修辞,之后都成为典型的语码混用模因,至今活跃在文化领域中。这些混用的语码不但实现了表达的多元化,更符合现代汉语中相对的语法规范,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混用模式。
(三)端正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心态
语码混用的模因效应,普遍存在于强势文化模因和弱势文化模因两者间。我们不能仅凭文化模因的强弱来决定语码混用的规范。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国际最通用的语言。据统计,因特网上80%的信息是用英语传播的;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由于西方国家的科技、经济高度发达,中国人尤其是以年轻一代为代表的语言使用者容易在心理上对其科技文化、生活方式等产生认同感,求新求异的心理引导他们更关心外来事物,更主动地吸收外来新词中的语素,而汉译相对滞后于科技发展的状况也为人们采取“拿来主义”提供了契机。面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端正自身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心态,正视汉语和英语所代表的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不能因为东方目前相较西方社会而言存在一定差距的社会经济条件而否定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东方文化精髓,也不能因为西方现在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就一味迎合或因为其曾经的侵略行径就一味拒绝。只有把东西方文化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公平交流,才能最有效地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同时也更容易产生有效的语码混用模因。
模因,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进化因子,是文化领域内传播的物质基础。模因的产生与传播,决定着一个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语言和文字,是文化中最为主要的模因,他们常受模因的驱动不断发展,更不断生成新的模因进行复制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教的出现、表达的要求与人际交往的需要促成模因不断重复类推,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模因效应产生并对语言文字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典型的模因效应,语码混用是模因在文化间传播的特别产物,和所有模因一样,混用的语码在同化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地衍生出稳固的模式,并进入到现代汉语之中。面对这些外来物种的“寄生”与“侵袭”,正确规范地使用成为首要的问题。在当今的文化范畴里,文化界限不再是文化生存的保障,包容和开放才是文化常青的秘诀,语码混用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点。我们应从这一点出发,不断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之路。
[1]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322.
[2]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马萧.从模因到规范——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述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16):53-56.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07-316.
The Phenomenon of Code-mixing as Affected by Meme——Taking Chinese-English Code-mixing in Modern Chinese as an Example
ZHOU Mei-ling,REN Shao-ze
(Schoo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Guangdong,514015)
Languag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memes.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Chi⁃nese-English code-mixing emerges comstantly in modern Chinese.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mixing of lan⁃guage code phenomenon and its most direct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we propose standardized code-mix⁃ing recommendations:combination and aggregation the principles of modern Chinese should be strictly fol⁃lowed.In actual practice,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be standardized,mixed language codes in news and online media should be seriously handled with correct dissemination of foreign culture and a sound mentality in communication.
Meme;modern Chinese;cultural transmission;language code-mixing
H03
A
1007-6883(2014)02-0076-05
责任编辑 温优华
2013-09-16
周美玲(1976-),男,安徽庐江人,嘉应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