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的觉醒
——《唐老亚》之文化身份建构的后殖民解读

2014-04-08陈冰玲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霸权华裔白人

陈冰玲

(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潮州 521041)

“自我”的觉醒
——《唐老亚》之文化身份建构的后殖民解读

陈冰玲

(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潮州 521041)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的小说《唐老亚》讲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史实的探究和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构。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运用弗朗茨·法农和斯图亚特·霍尔等人的后殖民理论对《唐老亚》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展现唐老亚从“他者”到“自我”的觉醒和其重构自己文化身份的历程。当代华裔美国人必须颠覆白人霸权话语和强加给华人的刻板形象,并依托文化之间平等的交流与融合来建构和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建构;他者;觉醒;重构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逐渐受到关注。由于美国华裔作家大多具备双重文化身份,因此,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身份问题一直是作家们研究关注的焦点,而华裔美国人在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的经历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意识冲突则构成了重要的内容。被誉为“亚裔文学奠基人”的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在1991年发表了小说《唐老亚》,其主题也围绕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展开。该小说将现实和梦境相结合,展现了11岁的华裔美国少年唐老亚建构和重构自己文化身份的成长过程。笔者将以《唐老亚》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运用弗朗茨·法农和斯图亚特·霍尔等人的后殖民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试图阐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并呈现华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建构历程。

一、作为“他者”之文化身份建构

文化身份又称种族身份。“文化身份是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的总和,是某一文化群体成员的文化基因和对文化归属的认同感,是一种带有鲜明族性标志的向心力,包括自我认同和外部认同。”[1]文化身份包括认同与建构两个方面。文化身份认同是一种立场,它是指主体对自我社会文化的方向定位。主体往往在认同中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而对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行讨论,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自我/他者的问题。

在后殖民理论中,“自我”和“他者”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西方的霸权话语往往将西方世界视为主体性的“自我”,“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则被他们归类为“他者”。因此,关于自我/他者的问题,通常都是在一种二元对立的“等级秩序”关系中进行讨论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先驱弗朗兹·法农在其著作《黑皮肤,白面具》中写道:“好坏、美丑、黑白:这就是有特点的一对对现象,……我们把这叫做‘谵妄性的善恶二元论’。”[2]141在法农看来,善恶二元论是所有霸权社会主要的话语模式,它源自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例如西方/东方、男性/女性、优/劣、善/恶,文明/野蛮、中心/边缘等非此即彼的定位。在这些“有特点的一对对现象”[2]141中,通常前者处于支配地位,后者则在前者的掌控之下。不仅如此,这种文化霸权还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内在的剥夺和引导。“西方的白种人具有很强的漂白能力,喜欢以欧洲的文化去同化其他民族的文化、漂白别的民族,强加于被称为他者的非白人的民族文化之上,同时也完成了对于他者的洗净或洗刷。”[3]也就是说,西方白人的文化霸权透过人的肤色区分人的等级,并将其思维和欲望投射到其他的民族,从而使他们产生民族自卑感。其他民族在主体建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采取白人的态度和观点,从而使自我自动认同他者,成为失语的“他者”。

长期以来,在美国的华裔便处于白人霸权文化的重压之下。小说中的小主人公唐老亚从小就在美国旧金山市的唐人街生活,深受美国主流社会话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唐老亚就读的学校给学生灌输的是白人优越论——春节到来之际,在中国待过一年的历史教师明莱特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在美的华人因为受了几个世纪以来儒家思想和禅宗神秘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显得被动,缺乏自信。他们对于强悍凶猛、个性强烈和富有民主精神的美国人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从一踏上美洲大陆,一直到20世纪中叶,胆怯和内向的中国人对于好斗敢为、具有高度竞争精神的美国人使其成为牺牲品方面,一直就无能为力。”[4]2明莱特老师继而说道:“孔子学说中一个使得中国人在西方肯定自信的做派面前软弱无力的概念就是‘天命’。就像西方是君权神授一样,中国的皇帝们也是敬奉‘天命’的。”[4]2按照他的说法,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与贵族们养尊处优;老百姓则疲于劳作,生活还很贫困。有的老百姓甚至成为皇帝或贵族们的奴仆,失去人身自由。然而,这种不公平的尊卑地位却被孔子的“天命”论合理化了:皇帝与贵族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老百姓也甘愿接受上天的安排,受他们的压迫和奴役。明莱特老师又以所谓的历史为证,比较了西方人与中国人的优劣。据他所言,华工和爱尔兰工人曾在建造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过程中进行了筑路速度的较量。华工深受“消极哲学”[4]149,即儒家文化的影响,不思进取且懦弱怕事;爱尔兰工人则受西方文化的熏陶,独立性强,力争上游。因此华工在与爱尔兰工人的比赛中明显处于下风,输给了爱尔兰工人。明莱特老师的这席话正是西方霸权文化的写照。

对于这种文化霸权,福柯认为它“对于个人的控制逐渐有了一整套技术、方法、知识、描述、方案和数据,从而形成了一种权力的‘微观物理学’”。[5]也就是说,西方的霸权对于个体的控制并非是赤裸裸地、强制性地,而是微观地、潜移默化地。这种权力以“规训”为手段,通过医院、学校和军队等机构来使个体“驯服”。作为文化霸权的运作机构之一,学校的影响不可小觑。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学校的教育就对唐老亚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他看来,华人生来“虚伪,耍小聪明,而且胆小如鸡”[4]3,正是华人的种种劣根性使他们对美国社会毫无贡献并一直处于美国社会的边缘地位。因此,唐老亚以自己的华裔身份为耻。为了不与其他华人为伍,在与父亲谈话时,唐老亚总用“你”和“你们”来称呼华人。另一方面,唐老亚崇尚白人文化,渴望完全融入白人社会。用法农的话说,“他是个寻求者。他寻求平静、白人许可的目光。因为他是‘他者’”。[2]5可见,在学校奴化教育的影响下,唐老亚的“自我”已经垮台,他在不知不觉中被他者化了。换句话说,唐老亚的文化身份是充满他性的。

二、“自我”的觉醒:文化身份的重构

在身份建构问题上,传统的文化身份观带有本质主义色彩的固定认同。也就是说,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与传统中,主体被赋予了某种固定不变的文化身份。然而,后殖民批评家反对将文化身份看成是绝对的、永恒的东西。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领导学者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文化身份不仅是已存在的(being),更是转变生成的(be⁃coming),既是过去的,更是未来的。文化身份有它的过去和历史,但是,像历史上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处于不断转换过程中,从来不是固定滞留在过去,而注定要随着历史、文化和权力不断变化。”[6]可见,霍尔关于身份认同的观点是非本质论的。在他看来,人们不应该过于简单地看待身份认同过程,认为它定义了主体一成不变地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反之,文化身份是开放式的、多元的。它源自某一阶段的社会实践,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权力的影响下,被特定的策略所建构出来的产物。霍尔又指出:“我们先不要把身份看作已经完成的、然后又由新的文化实践加以再现的事实,而应该把身份视做一种‘生产’,它永不完结,永远处于过程之中,而且总是在内部而非在外部构成的再现。”[7]事实上,文化身份绝非静止和纯粹的,它一直处于建构和重构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更新。

在小说中,当唐老亚的父亲杜金发现儿子面临文化身份建构危机时,他开始对唐老亚进行族裔文化教育。首先,杜金指出,孔子的“天命”并非指上天安排老百姓生来要受到统治和压迫,而是指“权力会腐蚀人,把王孙、诸侯引上邪道,使老实百姓造反,腐败的王朝必将灭亡。王国兴起又衰败,国家来了又去”[4]11。可见,儒家的“天命”,实际上是用来警示皇帝和贵族的:如果他们无能又不仁爱,国家必不能长治久安。杜金又以春节期间制作模型飞机烟花为契机,向唐老亚介绍中国的英雄人物和古典文化传统。杜金还拿出祖辈们参与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照片给唐老亚看。此后的连续几天晚上,唐老亚梦到自己身处1869年的筑路现场。梦境中,中国古典小说的英雄人物关公化身关姓工头。他高大骁勇,带领华工与白人谈判、追讨拖欠的工资,又带领华工打败爱尔兰工人,创造了日筑铁路长度的世界纪录。梦境中看到的华人祖先的修路历史与形象使唐老亚清醒了。于是,他跑到唐人街公立图书馆找到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验证。文献的内容与唐老亚的梦境如出一辙:继“淘金热”后,数以万计的华人劳工被贩卖到美国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而正是华工付出的血汗甚至生命,才让铁路顺利完工并使得加州快速发展。得知真相后,唐老亚气愤极了:“我们创造了历史。总共有1200名华工。但是在历史书中,竟然找不到我们华工工头的名字。”[4]121当年,在庆祝铁路竣工之时,中国工人不在受邀之列,铁路公司只邀请了八个爱尔兰工人作为代表拍照留念。因此,在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央太平洋铁路这一建造成就完全是白人的功劳。

梦境和事实使唐老亚了解了华人为美国历史和社会所做的贡献,也认识到华人并非是学校历史教科书中所描写的那种刻板化了的形象。因此,在小说的最后,当在课堂上再次听到明莱特老师歪曲华裔历史和贬低华人时,唐老亚马上反驳道:“明莱特先生,你认为华人消极被动、没有竞争力,你错了!是我们把萨米特隧道炸通的,是我们在内华达山脉的高山上连续两个寒冷的冬天艰苦作业,是我们为要求支付拖欠修筑铁路的工资,在那儿度过了整整两个严寒的冬天;我们为了要回拖欠的薪水,由华人工头来领导华工举行了罢工,并且取得了胜利,是我们由于一天之内铺设的铁路最长而创造了世界纪录,也是我们在普罗蒙特利铺下了最后一根枕木。正是像你一样无知的人才把我们华人排斥在那张照片之外。”[4]150

唐老亚在课堂上的这番发言是他对美国主流社会的批判,是他对美国华裔历史的肯定,也是他做为一个华裔美国人的自豪之情的表达!至此,唐老亚的“自我”已觉醒。他重构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不再是个“他者”。

三、结语

通过对小说《唐老亚》的文本分析,笔者认为,一方面,西方世界的霸权文化是西方世界自我优越意识的体现。它凭借主观臆想,着力于区分人的等级,通过建构刻板的他者形象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于华裔美国人而言,在建构自我文化身份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自我/他者关系实际上是西方世界的霸权话语下某些既定的概念与偏见,并警惕西方霸权的规训和同化力量,从而避免走入身份建构的误区,成为白人凝视下的“他者”;另一方面,文化身份是一个运动和发展的概念。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是动态的、未完成的。这种不固定性使主体的文化身份重构成为了可能。在实践中,处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化和中国文化背景边缘的华裔美国人必须坚决抵制霸权话语,颠覆华人的刻板形象,并依托文化之间平等的交流与融合来建构和重构“自我”文化身份。

[1]段龙江.论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中国英语热潮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6(6):125-126.

[2]FRANTZ F.Black Skin,White Masks[M].Charles Lam Markmann,Translate.New York:Grove Press,2008.

[3]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41.

[4]FRANK C.Donald Duk[M].Minneapolis:Coffee House Press,1991.

[5]福柯.规训与惩罚[M].杨远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157.

[6]HALL S.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M]//RUTHER⁃FORD J.Identity: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1990:225.

[7]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M]//罗岗,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08.

The Awakening to Self——A Postcolonial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Donald Duk

CHEN Bing-ling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Chinese-American writer Frank Chin’s novel Donald Duk describes the change of the Chi⁃nese-American adolescent Donald Duk’s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and his cultural identity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This thesis interprets Donald Duk,mainly by applying postcolonial theories of Frantz Fanon and Stu⁃art Hall,with the purpose to present the process of Donald Duk’s awakening from“the Other”to“Self”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his cultural identity.It also points out that contemporary Chinese-Americans must construct and reconstruct their cultural identities by equ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as well as by subverting the white’s hegemonic discourse and stereotypes imposed on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construction;the other;awakening;reconstruction

I 106.4

A

1007-6883(2014)02-0040-03

2013-11-05

韩山师范学院2011年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WQ201105)。

陈冰玲(1980-),女,广东汕头人,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霸权华裔白人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量子霸权”之谜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