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为航海教育带来了什么?

2014-04-08汪思源王文标许爱德

航海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慕课学习者课程

汪思源,王文标,许爱德,李 勇

(大连海事大学 信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一、引言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音译为“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大规模”既指参与者众多,又指课程活动范围广、涵盖内容多;“开放”指它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和评价体系全程开放,面向全球各地的学习者;“在线”强调它所依赖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背景,同时也显示它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不因时空限制而影响传授。慕课引发的浪潮始于2012年,率先从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一流大学推出,国内如清华、北大等高校也快速跟进。这是根植于学校教育并由信息技术催化衍生而成,有专家誉其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短期内即显示出慕课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创新的重要作用,悄然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和教育的革命。

慕课对比传统教学具有以下特征:(1)大而广。课程大型化和受众面广,突破了传统课程的人数限制,没有教室的容量限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由传统课堂的几十人到百余人的数量级可一举跃升为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由此为全球的自愿学习者提供了线上听课的可能。(2)优而精。课程的精品化突破了名校名师资源的窄口制约,既可以选取行业内的顶级学者授课,也可以直接为本校名师突破“时空”(课时与教室)制约全覆盖校内的所有选课者(包括重修者),可直接弥补师资质量和数量的不足。(3)易而活。慕课学习过程具有跨时空的便捷和灵活性,易于在校生调节各个门次的选修与重修课程的时空冲突;网络的互动“参与感”和“沉浸感”也促进了“看老师给他的学生上课”到“随名师给自己上课”的转变,增加了鲜活感和亲近感,并为校内外的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自主性与多样性。

伴随慕课而生的相关概念也日益得到教育界的关注。“翻转课堂”,其实是学习时序与权重颠倒了的教室。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和数字学习资源,改变传统的预、复习顺序和课内外时间精力的分配比例。把学习了解知识的浅过程可置之课外——外化完成,让大家以适合自己的(时空)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能力建构)的深过程放于课内,以便同学间、师生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完成实训。“微课”的概念,则以课程的疑难重点为核心制作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支持了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和再复习,也可部分嵌入课堂教学。借此相当于改变了传统的课程形态,也相当于将文字表述的纸面教材过渡为音像丰富的多媒体教材。

当前,在慕课浪潮下的“落地”效益,绝非是简单地推倒大学的围墙,而是更益于搞好围墙内的教改。慕课即使和传统的在线教育(单向看课、播课)相比,不仅在于技术手段更为先进,而更多是在于支撑其后的理念的跃升。网络使得世界更加互通互联,也更加的透明。一名老师,仅凭先掌握了几本书就可持续占据三尺讲台控制课堂话语权的地位已被撼动;一所大学,在开放的状态下,在“鼠标投票”中,若没有若干门行业公认的一流课程,则终将被市场所抛弃。因此,建设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对此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由慕课浪潮引发的深层思考

科技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时代推出网络化思维。数字技术运用到教育领域并影响课堂教学已现端倪,正在深刻改变着新一代学生的学习方式。黑板和粉笔已越来越多地被电脑和屏幕代替,多媒体教学、ppt 课件逐步成为主流,电子邮件更多地取代作业本等,单位课时的信息量也在快速增长。古往今来以教师为中心的照本宣科单向低效的教学形态,有望被学生自主与个性化的网络学习所打破,在许多方面因“闻道有先后”而“弟子不必不如师”也将成为常态。以往的许多学习过程如今可通过技术支持来实现;“怎样学”与“学什么”正在被“从哪里学”(即知道从何处找到所需的知识)所补充。知道知识在哪儿,具有获得知识的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和更关键[1];“指尖知识”时代学习者的能力更着力于搜索、鉴别、应用,即保证所需知识获取的更为快速、多样,能够筛选、甄别并综合于具体的应用。非正式学习将是重要的学习形式;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伴随终身。这些要素都极好地契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对“灌输式”教育和“记忆式”考试产生强力的冲击。因此,如何提供网络教育及如何获取网络教育,对教师与学生双方以及将二者组织在一起的教学机构,都不是以你是否喜欢和能否回避为转移的,而是一个必须认真直面回答的问题。

一切知识的学习,根本的落脚点还在于应用。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的形式,最终必须转化为学习者的应用能力。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动摇着以“教”为主的办学模式;精巧和趣味的课程设计使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将难再有立足之地;需重新审视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教育科技信息化将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有了网络资源的丰富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就学生对特定的知识点而言,“谁讲不是讲,为何非要听你讲?”“何时何地不是学,为何非要此时此地学?”“为何不可在我喜欢的时间和地点,以我喜欢的方式学?”同时,又该如何审视各类不同教师的职责与任务?一流教师是否会“赢家通吃”,二流、三流的教师是否是简单地沦为“助教”?由此将带来一系列的转变,基本概念线上学,实操培训线下练,达标认证严把关。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必将实现相关的转变:从以教为主向教学相长的转变;从以专业教育为主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转变;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教学和学习结合转变;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结果和过程评价相结合转变。

我国众多高校的教育观念的落后是与国际化教育接轨的最大障碍,正如马云点评信息化时代许多人常陷入的四个误区:对新兴技术的应用“看不见”,继而不屑一顾地“看不起”;面对新技术的不断成功“看不懂”,再如梦方醒般追随而“来不及”。慕课不是万能,但也绝非简单的网上教学;慕课的不足并非传统教学的独特优势,而是前进中有待改进和完善之处。

三、慕课对航海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当前,慕课在行业院校教改的正面意义,并非急于把校内的优质课程分享到校外,甚至分享给世界,而更在于怎样利用参与和引入慕课的机会,进行围墙内大学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这才是重中之重。加入慕课不仅仅为(或非主要为)展现自家的好课,而是躬身学习如何改进教学;让老师学有榜样,甚至敢于“露丑”,知耻后勇,见贤思齐,针对特定学习群体,与名师进行差异化补充;让学生真正能从学习中获得趣味,提升学习能力。虽然慕课拥有极好的课程资源,但就高等教育而言,仅仅通过网络“上大课”,相对的“泛”“散”“松”是不能解决学生的许多个性化的学习问题的。慕课讲求知识的“碎片化”,提供了知识传授和传统课堂的“外化”过程;那么“大学不死”——大家一起来学的“课堂”(包括网络互动),就是完成受众的“内构”(能力训练),完成碎片化知识的装配,转化为能力基础,完成知行合一。老师具有教练、督导、认证的职责。

教育方式转变为“大课”加“小课”,分散与集中,进行了分时处理。如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分散自行观看视频,教师收集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答疑并引导学生讨论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将教学视频作为学生教学的线上环节,学生在课外先“听课”,课内则侧重深入地分享,探讨和解决深层次的问题,真正实现“翻转课堂”。这要求教师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教学模式进行再探索、再研究,教师角色更为准确地定位于“导师”和教练,将从一个“解惑者”转变为一个“启惑者”,指出探索方向,推荐学习素材,协助确立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启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由此转化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2]教师是资源的提供者和整合者,是课程的发起人和协调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而学生也要求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具有较强的自主性,通过资源共享、交流、协作进行阅读、作业、小测试、考试、答辩、论坛、课下见面会等进行互动式学习。课堂跃升为师生间深度知识探究、思辨、互动与实践场所,使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既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之“大”,又强化面对面针对性课堂互动之“小”,共性问题“大而化之”,个性问题“小而聚之”;打造进行知识传授与探索的全新教学模式,呈现了“未来教育”的曙光。微课,从理论上讲,微课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1)经过精心组织的信息化教学设计。(2)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包含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视频长度以5~10 分钟为宜。(3)它是从有利于学习的角度去制作的,重心不再是教师如何教授知识。既可嵌入为课堂的一部分,也可作为课前课后的多媒体教材。

以慕课为杠杆所撬动的航海教育改革,直接针对几类问题:(1)国际化与大型化问题。航海教育注定是以全球为背景,具有足够大的空间和容量,需要面向校内受众以及全球的有志于专业提升的航运从业者;同时也存在着优秀教师的资源问题(赢家是否通吃),包括国际顶级、国内顶级、校内优秀的名师配置,如何选取适合本校特色的布局就位,集成校内外一系列的本专业优良教育资源,实现打造品牌,服务本校,辐射全球。(2)精品化与前沿化问题。传统的讲授不够形象生动,逻辑阐述不够清晰深刻等,如何有针对性地构建和组织起(本地没有大师的)大师级的虚拟课堂?对于资源的多元化和即时性,结合各种港航实践的鲜活案例的动感与新颖性,从时间维度而论,及时进行必要的动态更新,汇聚航运科技的最新成果,并直接具体面对校内受众的层次,需要任课教师的再集成与再创造,包括针对性的点评与探究。(3)伴随巨人的同步化。借助灵活的时空变幻,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等方面,教与学双方都能够第一时间跟进国内外名校和名师。传统课堂的外化,便于预习(正学)、复习、重修等。可以由学生听取A 校的慕课,或整合A 校的微课,来通过B 校的考试,获取B 校的学分;也可全盘学习A 校的线上课程,并通过A 校的考试,得到B 校的承认和获取学分。这里强调的是,必须严格把握“出口”标准,并落实于过程化的指标管理,这是引入慕课进行教改所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慕课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手段。慕课的出现,最关键的是引发了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重大变革。以探究和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不仅能帮助学生建构特定学科知识,还能拓宽知识层面,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合作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由一群极具创新潜力的学生和极具学术创新思维的老师通过互动,相互激发创新能力并创新知识正是大学存在的意义所在。因此,未来的课堂教学应更多体现知识的探索和师生的互动。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何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转变,如何胜任高水平的翻转课堂,都对教学管理机构和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所体现的优秀的、最新的教育思想与其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相融并行还需很长的磨合期。这些知识体系和教学倾向无疑是先进的和主流的,但却并不一定是唯一且绝对的。教师不应以课程慕课化为教学目的,而应视它为一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教育和训练,慕课化教学本身如何从现有的重视应试转变为重视能力,并如何考核学生这种知识和能力,这都是有待思考并需解决的问题。

校内学习是人生成长全阶段中的重要且短暂的时期,包括校园文化的熏陶等都是慕课所不能取代的。但人们的职业素养及更多的专业技能,更多更长的时段是依赖于校园大墙外的终身学习,尤其是港航从业人员遍及全球,毕业离校后渴望不断得到母校的知识更新、智力支撑和对自我能力提升的帮助与指导,慕课无疑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晋级之路。无学分要求、无文凭认证担保的慕课,其现阶段的课程结课率是较低的,故更适合于为了个人发展或职业兴趣的学习。如果在校生仅为得到课程学分、获取学位而注册慕课的在线学习,因其相对的“泛、散、松”,则失败风险就较高。

同观看大学课程的视频相比,人们更喜欢亲临现场感受浓厚的活动氛围,可以了解哪些观点值得聆听。如果你走神,那么身边的人也易于瞌睡;当周边的人会心一笑或是侧耳倾听时,你便意识到有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大学是大家一起来学”,学习是群体性活动。

四、网络化教改模型框架

我国制定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以往的靠增加生产要素、扩大生产规模、依赖环境和资源的巨大消耗换取发展的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创新型社会的核心是有赖于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大批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教学相长共同变革的创新型教育,创新型教育的核心在于对学习者创新能力的构建。因此,教育者的职能绝非是对被教育者头脑“容器的灌注”,而是对其创新潜能的激发,实现创新“火炬的点燃”[3]。

以较为狭义的教育而论,围绕学生能力建设函数的主要变量有:理念先行,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由此构成三足鼎立,互相支撑,不可或缺,其泛函表达式如下:

A = F(x,y,z)

A:能力构建——具有“搜索、鉴别、应用、创新”之能力。

X:理念先行——以教为主变以学为主。重新定义“教”与“学”的角色与地位。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不是师徒小团体关系,也非简单和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更多的“三人行必有我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教学相长式的互动。成功的教学不在于你讲了多少和讲的多“好”,而是在你的受众(学生)学的多少和用得多“好”。老师组织教学过程,有更多的启惑、归纳、提升、督导和训练等职责。能够知道知识在哪儿,具有获得知识的能力远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关键。

Y:技术支撑——在互联网技术下(1)由纸媒课本到多媒体教程的慕课;(2)虚实结合的网络化训练;(3)跨时空的互动与“翻转课堂”;(4)“量大面广”而“师优料精”的“微课”;(5)信息化的过程管理和客观评价。

Z:制度保障——目标管理到过程监控,信息化支撑下的指标分解与全程指标化约束,人机互助的量化考评。毕业-每学期-每门课-科目过程(知识点测试、课堂讨论、作业、期中/期末)将出口标准的目标管理转化为指标分解的过程管理,并辅以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和及时纠偏。

三者间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1)先进欲为的理念——必须寻找到有效的支撑技术,以理念指导相关的制度建设,否则就是空洞的理念;(2)时代标志的技术——可支撑理念落地,服务各项规章的落实,必须引进和集成针对性的技术;(3)配套可行的制度——保障理念的推进与落地,也借助分解和细化的技术指标进行奖惩确认,否则就难以持续推进和完善。

尊重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持其在学习过程中挖掘问题,以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和导向,使学习成为自觉的自学行动,而非对其强加目标,更不是以应试为目的。[3]各种教学因素教学手段和网络化的工具,包括教师都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批判的学习环境来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启惑”和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刺激学习活动,使学习者把它作为自己的问题而接纳,或形成自己的问题。保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拥有真正的学习主动权,这就要求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其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体现在驾驭学习过程或规约学习者的思维上,而是体现在支持、帮助、引导学习的不断深入上,最终目的是帮助构建学习者自我的能力。[4]

未来的学习应该是网络与课堂结合,慕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混合式教育,应鼓励一些经典的知识点通过网络和微课来学习,在翻转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深度的知识探索。

五、结论与展望

以慕课为代表的教改大潮浩浩汤汤,不可逆转。许多人对这一新生事物背后的理念尚缺乏深刻和足够的认识。其实,慕课与传统在线教育相比,不仅在于技术手段更先进了,而更多的是在于其背后的颠覆性的全新理念。在航海教育的历史当中,国际化的基因一直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慕课作为一种全球化的大规模网络在线教育与海事大学自身的特点是非常契合的。大连海事大学也一直把多元文化背景、全球视野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因此慕课必然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慕课并不一定是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有很多一流大学是在慕课出现之前就已成为一流,所以显然不是因为有了慕课才能变成世界一流大学。但这确实是我们实现弯路超越的一个良好契机,“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我们的明天”。

传统的校园围墙正在被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成为时代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职能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教育会超出现有教育范畴,也会成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5]“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解放思想的号召对于明晰高校办学方向和办学道路,在当今仍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没有理念指导的行动,只能是盲目的行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张建平.虚实融合学习环境:概念、特征与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13(3):3-5.

[2]汪思源.由解惑到启惑[J].航海教育研究,2009(3):31-34.

[3]汪思源,王文标.工科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模式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14(2):28-31.

[4]刘家勋,任 红.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教学设计原则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11):36-39.

[5]王左利.MOOC:高等教育国际化加速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9-20.

猜你喜欢

慕课学习者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