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模式的借鉴与思考
2014-04-08李准
李 准
(大连交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8)
一、引言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人才流动、职业转换、职务调动、科技革新等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终身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而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实现的重要手段,高校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实施继续教育的重要场所;而企业是知识应用的平台,为理论实践提供基础,企业为高校提供研究经费和人才就业的机会。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继续教育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本文通过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模式,探讨我国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
二、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模式概述
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定义校企合作继续教育为:将课堂学习与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是建立教育机构、企业主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伙伴关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美国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有几大特征:其一,体验式学习,学生借由生产体验、反思观察和行动运用等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其二,官方认可,官方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指标进行评估,考核合格之后,颁发相应的证书或证明;其三,有偿性,将学习和工作整合起来,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报酬;其四,社会整合,以提升学习力为目标的工商业与教育结构的沟通合作,建立伙伴关系,支持人才发展的多元化战略。[2]
日本经济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迅速崛起,在某些科技领域甚至与欧美并驾齐驱,这与日本重视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日本政府从立法、经费资助、继续教育理念与企业发展融合等多方面进行建设,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产学合作”体系。日本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的特点有:大学与企业以合作研究为主;以最新的基础研究和技术为核心的合作研究开发;广泛建立合作研究中心;组织间的依赖和信任度提高。以2005年的数据为例,日本产学合作研究的项目超过了23 000 件,企业委托研究和产学合作研究的数量大幅度增加。[2]
德国校企合作继续教育实行“双元制”模式,德国的继续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但是投入的资金和参与的人数在过去的几年中呈爆炸性的增长,德国已经将继续教育当作企业革新和生产率的中心要素。“双元制”继续教育是指企业与教育机构联合举办职业教育,企业培训人、企业、学校和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来,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优势资源,从而培养理论及专业技能兼具的高素质人才。“双元制”继续教育有几个特点:其一,两种教育主体,企业和学校都是继续教育实施的主体;其二,两种实施方式,学校遵循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企业则遵循联邦职教制定的培训条例进行教学;其三,两类教材和教学内容,有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教学内容围绕企业和学校的教材展开,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包括外语、政治、数学等知识的普及;其四,两类教师,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虽然德国采取的“双元制”表面上将继续教育分开进行,但是其整体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尊重企业和学校的教育模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质上是在共同的框架和方向上参与继续教育的。[2]
三、我国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模式之不足
我国的继续教育开展较晚,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以高等院校为继续教育主体,社会教育机构为补充的办学模式。该模式具有教育资源利用率高、办学规范、节约成本的优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1.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普遍存在产业劳动者学历低、接受职业培训比例小的现象,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不具备连续性与适应性、通过继续教育手段实现知识转化生产能力差的问题。
2.经费投入不足
财政性教育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高,投入到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培训教育和自学考试)中的经费更少,导致硬件投入不足、教师待遇低、教育管理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的发展。
3.市场化运行机制不到位
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既有公共性质,又有市场性质,但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市场意识淡薄,运行的理念落后,投入的资金不能立竿见影,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市场化、规模化的发展。
4.双师型师资匮乏
由于继续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教师的专业背景与所教授的课程并不对口;我国也缺少相应的专业设置,多数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特点和本质。此外,教师的薪酬过低也是导致师资匮乏的原因之一。
四、我国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模式的构建
1.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是最为有效的方式,该模式能够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在职业教育领域受到高度的重视。以2008年整理的数据分析,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获取技术时,引进国外技术的支出超过了452.5 亿元,而购买国内技术的支出只有129.5 亿元,我国产学研创造经济价值的空间还很大。[4]虽然我国的产学研模式比较多样,如3 +1 +1 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结合实际任务模式等,但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仍然比较单一,因而可以在现有产学研模式的基础上,引入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等[5]。以3+1 +1 模式与德国双元制模式结合为例,可以在学生前三年的学习中,引入企业培训课程,或安排学生每个学期都有一段时间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再根据学生实训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计划,学生结合自己工作需要确立研究课题,完成学业。
2.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模式
在欧洲,企业和学校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非常普遍,覆盖了欧洲300 多家大中型企业。我国也可以加以借鉴,企业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提供师资和教育资源,企业提供资金和实训环境。[3]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是双赢的做法,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可以在生产环节实习,提高专业技能,而企业在将来吸纳本校学生时又免去了工作衔接的时间,校企合作形成一种长效的机制,对于学校和企业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6]
3.订单项目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专业能力过硬的学生。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签订工程项目,学生直接进入企业,负责某部分的订单项目,学生直接面向市场,在市场中面对竞争。这种继续教育的好处是摒弃了形式主义,企业在与学校签订联合办学的协议之后,对学生的培养是按照或超过企业人才录用标准来执行的,订单合作模式下,实习与就业、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学校和企业都为保质保量完成培养目标而努力。
4.教育联合体模式
教育联合体模式始创于1996年的全球无线教育联合体创建的一种大学与企业的合作教育模式,在解决工业问题和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方面取得了成功。[8]如果教育机构单独和某企业合作,不仅消耗的成本高,而且效率较低,而在教育联合体的框架下,教育联合体作为中介,建立学校与企业交流的桥梁,这样形成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继续教育而言有的放矢,学校可以找到最合适和优质的资源或环境来培养学生。学校与企业确定适合彼此发展需要的学科教学计划,能够细分培养计划和方案,双方各取所需,达到培养学生的共同目标。教育联合体模式和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的契合度非常高,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而且能节约成本和时间,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类似的教育联合体还没有建成,因而在继续教育中引入教育联合体的探索非常必要。
5.其他合作的模式
校企合作继续教育不能局限于地区或行业,只要是可以为继续教育做出贡献,任何合作模式都值得探索,如学校、企业与政府三者的合作,再如校企共设研究中心、创办虚拟大学、企业办学模式、企业创办附属学校等。校企的模式是多样化的,学校与企业本质上具有互补性,二者的合作可以克服各自的不足。如校企在传统大学的课程基础上,开发交叉课程,共享实验室、图书馆、网络资源、教学设备和实践基地等,满足学校继续教育的需求,促进彼此的发展。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优质的学生,但在探索的过程中必须找到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实现双方的共赢,才能激发各自的潜能,为继续教育做出贡献。
五、结语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可以提升人的整体素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实施继续教育既利于个人的发展,也利于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影响到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未来的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的发展有国际化、集团化、综合化、高层次化和产业化的趋势。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的研究和推进,深入进行相关调研,制定专门的政策,扶持和鼓励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的发展,加强校企合作继续教育师资的培养,建立校企合作的桥梁,畅通政府、企业、学校交流的渠道,从而促进我国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1]田 妍.发达国家继续教育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D].太原:山西大学,2013.
[2]王慧慧.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3]袁 悦,罗晓甜,赵海媛,等.依托校企合作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63-64.
[4]朱恪孝.西部地区产学研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1-76.
[5]姜稚清,苏木标,赵荣宪.试行“3 +l+1”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2):59-61.
[6]杨广金,江 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及效率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12-13.
[7]宁正福,杨久香,冯晓丽,等.石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典型案例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1):96-99.
[8]孙旭东,李成刚.美国工程教育联合体计划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