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度追求新闻时效的负面影响分析

2014-04-08海口经济学院57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0期
关键词:时效假新闻时效性

高 珉 (海口经济学院 570000)

新闻时效性是指时间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和效应,换言之,从新闻事件发生到予以报道的这段时间,或长或短,从而产生对社会的不同作用与影响。新闻业界普遍认为事件性新闻的时效性越强,即从新闻事件发生到予以报道的这段时间越短,其传播的社会效果越好。由此,人们将时效比作新闻的生命。西方媒体甚至称新闻为时间的“易碎品”。

无疑,追求新闻时效,可以让新闻媒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得知新闻事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事件传播的社会效益,如舆论监督、舆论引导等。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过度追求新闻时效所产生的诸多负面影响。

一、过度追求时效:对新闻真实性的挑战

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特性,是新闻受众的基本需求,也是新闻人采写新闻的基本原则。新闻受众看新闻,是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而非听“故事”;相应的,新闻人采写新闻的过程,其实就是客观地探寻、还原新闻事实的过程。因此,新闻的时效性应当以真实性为前提。否则,报道快了,却发出错误的信息,这样报道的新闻不是真正的新闻,其“快”与“时效”便失去了意义,甚至会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

然而,过度追求新闻时效容易导致新闻失实。很多信息还未来得及核实,甚至还未发生,便以新闻的形式刊登,这在一定意义上会推动假新闻的诞生。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如,1948年,《纽约时报》在报道美国总统大选结果之时,便因抢时效而出了一篇假新闻。当时,总统大选结束但唱票结果尚未公布,《纽约时报》因报纸制作周期的限制,编辑们必须立刻准备次日的报纸头条新闻。他们不能简单地说:总统选举已结束。因为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没有任何新闻价值。于是,《纽约时报》的编辑们为了争取时效、体现新闻价值,顺从了大选期间的民意测验结果,做出预判,拟写出这样的新闻标题:《杜威击败杜鲁门》。报纸刊发出去了,万万没料到,这次大选是杜鲁门笑到了最后。

图为:1948年11月2日,杜鲁门高举写着“杜威击败杜鲁门”的《纽约时报》

综上所述,新闻人在追求新闻时效之时,还需注意新闻的真实性。在“快”与“准”的对立中找到平衡,新闻报道做到既快且准。

二、过度追求时效:注意信息碎片化的弊端

碎片化一词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其原意为使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传媒过度追求时效性,会导致两方面的碎片化,一是事件展现的碎片化,二是报道主体的碎片化。这两者各有其弊端。

首先,传媒过度追求时效性,会直接导致事件展现的碎片化,并由此形成受众了解事件真相和全貌的障碍。

传媒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往往会追踪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并在事件每一个新的进展出现之时,就快速地予以报道。这样对事件进展的快速跟进,满足了受众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发展的知情需要,也带来了新闻报道的信息碎片化。对于一些重大的复杂事件而言,信息碎片化情况更为严重。此类事件从发生之日起,往往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尘埃落定,且其中每天都会有新进展、甚至多项进展。因此,受众在关注该类事件的新闻报道时,往往看到的只是事件发展的某一个片段,事情的全貌如何、事情的真相如何皆不得而知。

马航客机MH370航班失联事件便是如此。从2014年3月8日事件发生,直至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搜索结果:马航失联飞机在南印度洋坠海,机上人员无一人生还,前后一共17日。这期间,马航失联飞机相关的各方信息尘嚣直上,从各方搜索失联客机、碎片残骸的分析确认、马航客机失联原因各种推测分析、机上乘客盗用护照登机问题,到机上227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的家属相关情况等,每天都会有数次的信息更新。间或夹杂着诸多假新闻,如“马航5人办妥手续未登机消息”“失窃护照登失联客机乘客是亚裔”“越南通讯社报道发现失踪的MH370”等。如此数量繁多、错综复杂且真假难辨的相关报道,让受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更别提从中获知事件的全貌和真相了。

其次,新闻时效的竞争导致报道主体的碎片化(即去中心化),由此还会引发假新闻频发和信息真伪难辨的问题。

在传媒报道时效的激烈竞争中,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脱颖而出。这极大地消解了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上的“权威性”“中心地位”,是谓报道主体的碎片化。

新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具有很多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在时效竞争上,新媒体的制作周期短、接受终端便携这两大优点尤为有力。一方面,在新媒体上,信息的制作周期短且灵活,新闻信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以标题新闻、图文消息、视频消息等多种形式进行发布。在抢时效之时,此类媒体可以以标题新闻的形式,快速编辑信息进行新闻发布。其信息的制作更新速度,是传统媒体很难企及的。另一方面,这些新媒体的接受终端便携,如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因此,它们所传递的信息更易于被受众获取。发展到现在,新媒体也针对自身特性强化了这种优势,如将实时的重大新闻主动推送至受众的接受终端上,提醒受众阅读。

新闻报道主体碎片化(去中心化),传统媒体不再是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唯一渠道,如今,新媒体也成为了人们搜索信息的重要渠道。人们的选择多了,似乎百利无一害,但其中仍有不可忽视的弊端: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在可信度上存在很大问题。一方面,假新闻频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门槛低,用户多且杂,容易造成信息传播的混乱、虚假信息的扩散。而一些主流媒体的客户端为了能在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竞争中获得关注,往往为了抢先推送信息而忽略了核实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内容的真实性。即出现了上文所担忧的因抢时效而忽略新闻真实性的问题。另一方面,信息真伪难辨。微博等新媒介的信息来源复杂、传播速度快、传播效力大,加之传统媒体“权威”不再,信息真伪鉴别困难。尤其是对一些复杂事件的报道传播,真相在众说纷纭中更加扑朔迷离。此次马航事件报道中出现的诸多传播甚广的假新闻便是例子。

综上所述,新媒体强势参与新闻报道,报道主体碎片化,会导致传媒在抢时效的过程中不加核实地进行信息发布或者转发,由此假新闻频出。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权威”、没有“报道中心”,媒体的报道更加真伪难辨。

三、过度追求时效:警惕信息超载的问题

信息超载指人们在应用或处理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信息量过大超出了个人的有效处理能力,从而产生的面对信息的低分析决策能力和无形的压迫感。在信息量快速膨胀爆炸的信息社会,信息超载问题将会成为一个困扰人们的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基于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媒体过度追求时效,会导致新闻信息数量激增,并且鱼龙混杂。一方面,新闻信息数量激增,且冗余信息过多。在马航飞机失联事件发生23天之时(2014年3月30日),笔者在百度搜索关键字“马航MH370”,找到相关结果约1,950,000个。新闻信息数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这1,950,000个结果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必要的冗余信息,多为媒体不加核实、修改而转载的新闻内容。另一方面,前文分析过,传媒传递的新闻信息往往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这些都给受众的信息接收和处理提出挑战,带来信息超载的问题。

结论

时效性之于新闻,其重要性无需再做赘述。但在新闻实践当中,我们除了注意保证新闻的时效性,还应当注意到过度追求时效而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努力平衡“快”与“准”的矛盾,注意信息碎片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弊端,发挥各媒体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完成新闻报道。

[1]赵玉明,王福顺主编.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向春香,陶红.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对“中心”的消解及其问题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

[3]李书宁.互联网信息环境中信息超载问题研究[J],情报科学.2005.10.(23).

猜你喜欢

时效假新闻时效性
4 smart ways to spot fake news 判断假新闻的4种聪明方法
能分辨假新闻?多数人高估自己
《????》???? ?????? ????? ???如何提高“数学广角”课堂的时效性
形变时效组合工艺与Al-1.0Mg-0.5Si-0.8Cu合金腐蚀行为和微观结构的关系
一种提高时效强化型AlMgZn合金晶间腐蚀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意大利教高中生识别假新闻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试论取得时效制度中的善意与恶意
读编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