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探讨
2014-04-07胡伟
胡 伟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音乐系,安徽 合肥 230052)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发展,文化艺术就业市场对艺术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艺术人才如何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是当前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就业的主要工作。高校艺术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艺术人才,如果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不能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那么就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将不利于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率能够“直接反映高校办学效益、大学生竞争能力、社会市场对高校评价及其毕业生择取标准”[1]。因此,对高校艺术类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仅能够改进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法与手段,增强就业工作的实效性,而且能够推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加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促进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
一、就业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情况
人类社会已进入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时期,文化就业市场俨然就是人才竞争的战场。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为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个人艺术工作室、小规模的艺术团体,到大型艺术传媒集团、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各级各类文化艺术用人单位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艺术人才就业市场,同时对人才的需求和选择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首先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艺术人才。由于艺术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大学生无论是在学校求学阶段,还是在工作岗位上,都必须具备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做到技艺娴熟,否则无法从事艺术专业方面的学习和工作。例如,对于表演类学生来说,踏上工作岗位就必须立刻能够参加舞台演出活动,如果专业技能不过硬,就不能胜任舞台表演工作。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着重考察毕业生的艺术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和实际工作运用能力,以及专业发展潜质,特别青睐艺术专业拔尖的毕业生,希望毕业生上岗后就可以独当一面,服务于艺术实践第一线。
其次是急需复合型人才。在知识与技术迅速更新换代的当今世界,单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积累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对于文化产业机构来说,其日常经营活动不仅是向社会提供文化艺术服务,而且还涉及到自身的经营管理以及未来发展,目前急需的是既具备艺术专业技能,又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果受聘人员既接受过良好的艺术专业训练,了解艺术专业发展规律和特性,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同时又熟悉文化产业的经营与管理,能够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那么将更加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第三是渴求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2],相比一般人有着更加出色的工作表现。艺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具有突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不仅可以为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重要支撑;而且能够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刻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而,用人单位都高度重视甄选、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
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状况
1.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优势
首先,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从业实践经验,能够很快融入实际工作环境中。一方面,由于艺术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都拥有一技之长。在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占总课程量的70%,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占总课时的35%以上,从而保证大学生在校内有充分的实训课程学习,具备上岗就业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积极参与校外艺术实践活动。艺术类大学生并不局限于校园内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活动,而是努力寻求校外的实习活动或者兼职工作。有的是学校统一规划安排的实践活动;有的是老师介绍的工作;还有的是大学生自己联系的兼职。总之,艺术类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实际工作环境,磨练自己的专业技能,增加实际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其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进入专业对口的专业艺术团体,从事本专业工作,发挥专业特长。二是进入高等艺术院校,既能从事艺术专业教学工作,又有充足的业余时间进行艺术创作活动。三是成为群众文化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的文艺骨干,艺术类毕业生能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发挥专长。四是选择艺术培训机构,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社会艺术教育培训机构是许多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特别是那些办学时间长、资质优良的艺术培训学校,同样可以为教职员工提供职业保障。五是进入电影电视制作与表演行业,参与影视工作的创意活动。六是进入旅游行业,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以本地文化特色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层出不穷,因而需要大量的艺术人才参与其中。七是自主创业,少数艺术类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单独创立艺术工作室或者开班授课,也有几人合作办学或创办公司等。此外,艺术品及文物单位、文化娱乐场所、音像出版以及网络文化传播单位等,都是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再次,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艺术类大学生一旦找到工作,其就业满意度较高。一是艺术类毕业生通常选择专业对口、自己擅长并胜任的工作,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二是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能力较强,工作实习期短,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达到用人单位的专业要求,因而易于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青睐。
2.艺术类大学生的择业劣势
第一,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遇挫时的心理准备明显不足。据云南大学生就业心态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对将要碰到的挫折有足够认识的大学生仅占总数的13%”,“给自己定的职业探索期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占总数的91%”[3]。艺术类大学生因为拥有特殊才艺,自恃学有专长,对于未来工作的期待值居高不下,常常一味追求能够体现个人价值的职业,忽视了社会价值和现实需求,对就业的地域、单位以及收入等方面的期望颇高,而一旦择业受挫,心理上难以承受就业时的冷遇和打击。
第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选择存在局限性。艺术类大学生普遍重视艺术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学习,并且花费大量时间钻研专业知识,其中一部分学生从上小学甚至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艺术技能训练,具有坚实的艺术功底。进入大学之后,主要以艺术专业学习为目标,但较少涉及艺术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对于就业所需的责任心、团队精神、道德诚信、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与综合实力明显准备不足。与高校通常按照学习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优劣的做法迥然不同,用人单位更看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3/4的单位负责人最看重责任心,其次为团队精神(68.8%)、道德诚信(58.3%)、沟通能力(53.1%)等”[4]。艺术类大学生平时关注艺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容易忽视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造成了职业选择范围小、工作类型窄的被动局面。
第三,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条件相对欠缺。从艺术类大学生自身来看,由于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充满主动创业的热情,希望通过自主创业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但是一旦起步,艺术类大学生的弱点就显现出来,知识面窄,创业教育不足,缺少企业管理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社会责任意识较薄弱,对自身缺乏全面且充分的认识。在大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业过程中仍然以艺术专业技能为主导,缺少宏观发展规划,因而很容易出现创业瓶颈,导致创业失败。从外部条件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阶段,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创业竞争,社会市场环境复杂,供需矛盾突出。创业所需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这些都成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不利因素。
三、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高校需理清艺术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关系
目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弱的衡量主要取决于就业市场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和变化因子,对于艺术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因时而异。而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有自身特定的规划与周期,不可能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甚至常常是滞后的,无法适时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新要求。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具有前瞻性,减少盲目性,及时掌握市场供需变化,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艺术类的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既要立足当前,符合目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同时又要兼顾长远,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艺术人才质量与规格,及时调整艺术类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促使艺术人才培养产销对路。
2.进一步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就业市场来看,应用型人才相对饱和,50%以上的用人单位更注重艺术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偏向于聘用复合型的艺术类毕业生,更青睐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因此,艺术类大学生要树立与现代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相匹配的就业观,增强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新和调整,同时善于兼容并蓄地博采众家之长,吸收和掌握相关信息、知识与经验,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中;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关系,除了认真学好艺术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从而满足艺术人才市场的需要。
3.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
政府应从宏观方面介入大学生的就业安排工作,均衡各类资源配置,搭建公平合理的就业平台,积极开拓就业途径,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督促高校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加强大学生创业知识学习,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此外,应给予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更加优惠的政策,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鼓励艺术类大学生自力更生,自主进行创业实践。只有出现更多创新创业型艺术人才,才能有效地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结 语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是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后备力量。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能否准确把握艺术人才市场需求,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不仅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还直接影响到高等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强化高校艺术学科建设,优化高等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艺术类课程设置与艺术人才市场职业发展需求的关联度,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艺术人才市场的人才聘用要求相一致,才能实现艺术类毕业生充分而满意的就业。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
[2]钟秉林.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Z1).
[3]陈玉礼,彭丽君,宋慰春.云南省1008例大学生就业心态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4]苏文平,吴漪.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要求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