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祭祀诗的哲学意识

2014-04-07梁立昌

关键词:大雅诗经古人

梁立昌,孙 源

(1.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2.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在古代社会,祭祀占有重要的地位。《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活动寓寄着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思考和探索,体现了人们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愿望,具有极强的宗教色彩。进入阶级社会后,祭祀的礼仪形式不断完备,祭祀慢慢摆脱神秘的宗教色彩,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祭祀诗以其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时代思想特征自成一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思想和文化发展都有一定意义。[1]

一、祭祀诗的哲学价值

《后汉书·志第七·祭祀上》记载:“祭祀之道,自生民以来则有之矣。豺獭知祭祀,而况人乎!”可见,中国的祭祀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学人统计,在《诗经·周颂》31篇中,直接描写祭祀或与祭祀有关的诗有21篇,其中祭祖诗占14篇;《诗经·大雅》中祭祀诗有8篇,其中祭祖诗就有5篇。[2]由于《诗经》祭祀诗成诗年代久远,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涵义宽广深邃,备受历朝历代研究者的重视,成为探究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源头,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首先,《诗经》祭祀诗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早期西方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由具体的物质构成的,也有主张世界是由精神构成的,显示出两元论的观点分歧。而从《诗经》祭祀诗中可以发现,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要比西方抽象得多,丰富得多。“天”的概念既是物质性的认识,即宇宙万物构成了“天”这一整体的存在。同时,“天”还是超越具体描述的抽象概念,“神天”成为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这一概念生动体现了物质和思维的统一。

其次,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秩序从属于宇宙万物运行规律。《诗经》祭祀诗把奴隶制王朝的政治统治描述为按照“上天”的旨意来进行,“以德配天”虽具有较强的政治功利主义色彩,但是在哲学思想上则是很好地体现了世界的统一性。人类社会作为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示了局部对宇宙整体存在的依赖性,但是,社会存在的主体性又使得统治阶级不得不谋求政治统治的权威。在政治实践中,统治阶级通过祭祀行为将祖先崇拜和上帝的权威联系起来,从而能够比较有效地巩固政治统治和维护社会秩序。

最后,祭祀诗的哲学价值还体现在塑造人的自然观念和规范整个社会的行为方式。基于对“上天”这一世界本原的神秘认识,古人对自然万物进行祭拜。《国语·卷四·鲁语上》记载,“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明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古人不但要服从宇宙的“天理”,还要克尽世间“人伦”,乃至对生存发展仰赖的自然环境都要充满虔诚之心,从而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思想价值体系。

二、祭祀诗的哲学意识

《诗经》的哲学境界源于古人对天这一概念的认识。《说文解字》一书把天描述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在《诗经·大雅·文王》中,天的存在样态是“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这种神秘的存在使古人乃至现代人相信宇宙的存在是由某种难以想象的力量和规则来支配的。这种对宇宙本原最为朴素的认识为古人的祭天仪式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首先,古人认为“天是万物之源”。《周易·系辞·上》中指出,“是故天生神物”。而《周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上》又说“生生之谓易”。因此,《周易》中的天代表产生万物的根源。这种认识同样在《诗经》中也有反映。例如,《诗经·大雅·烝民》中如此描述道:“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其次,古人还认为“天是福祸之源”,这是对“天是万物之源”的进一步揭示。天掌管万物,而且对万物的福祸也有决定作用。例如,在《诗经·小雅·楚茨》中描述道:“卜尔百福,如畿如式。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这里把天描述为人类供奉尊崇的对象和赐福的人格性存在物。而《诗经·大雅·板》则描述了天的另外一种形象,“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驱驰。”这说明了上天的惩戒无时不在,表达了古人对上天的敬畏之情,从中也不难看出古人对宇宙万物变幻莫测的深刻体验。

在古人看来,天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而且统摄了万事万物,进而对当时社会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规范制约作用,对天的认识反映了古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成为他们“畏天敬天”哲学意识的直接体现。以这一哲学意识为基础,在实践中,统治阶级又把这一哲学观念运用到政治统治,借以维护社会秩序,并且虔诚地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对早期人类生活的政治伦理观念和自然观念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

三、祭祀诗的政治伦理观和自然观

在政治实践中,周王朝统治者对天的崇拜和祭祀演化为政治权威建立和社会秩序维护的重要手段。朱熹在《诗经集传·诗经卷之八》中阐明:“畏天,所以畏文王也。天与文王一也。”对于统治者,祭祀的目的是想把天命和王朝的权威相联系。《周颂·时迈》亦云:“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最终目的是用天的至高无上显示统治的合法性。有关祭祀祖先和歌颂他们丰功伟绩的诗篇为统治者进一步构筑了坚实的统治基础,也就是天子要做“有德之君”进而“以德配天”。[3]《礼经·祭义》云:“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古人常以左为尊,“右社稷,左宗庙”表现出周人重视祖先祭祀。《诗经·周颂》和《诗经·大雅》歌颂周朝祖先的丰功伟绩的祭祀诗也占有较大的比重,以较多的篇幅表达了对祖先的祭奠感怀,反映了周人的价值观念和习俗文化。《诗经·周颂·思文》《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等诗歌均表达了对祖先的缅怀,《诗经·大雅·生民》表达了对周始祖后稷的赞颂,《诗经·大雅·公刘》篇则叙述了周之祖先公刘率族众于西北夷狄之间迁至豳地的经过和安家落户的情形,《诗经·大雅·绵》歌颂了太王古公亶父奠定周族基业的伟大功绩,《诗经·大雅·皇矣》则歌颂文王秉承上帝的旨意开疆辟土的业绩。总之,这类祭祀诗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除了维护统治秩序,祖先崇拜在加强民族团结和弘扬民族意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4]

《诗经》祭祀诗中古人的自然观则体现为对自然神的认识。《说文解字》曰:“天神,引出万物者也”。除了祭祀神天以外,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礼记·祭义》记载:“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暗。”可见从夏代至商周,日神和月神也是被作为主宰上天的神来崇拜的。《礼记·祭法》亦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诗经·大雅·云汉》记载:“敬恭明神,宜无悔怒。”天神掌控着风调雨顺的大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所以,在农耕社会中,人们对天神心存敬畏,《诗经·幽风·七月》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此外,《诗经·周颂·良耜》和《诗经·周颂·载芟》作为农事诗的代表作,则描述了对自然神的祭拜。《毛诗序》云:“《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良耜》,秋报社稷也。”两诗一前一后相映成趣。这两首诗虽是记载的农业生产劳动场面,也是劳动人民从事社稷祭祀的精神文化创造活动,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拜和在生产劳动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此外,《诗经》祭祀诗对神天和自然神的崇拜是古人利用自然现象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一种方式,也是古人在农业生产中服从自然力量的一种表现。《诗经·十月之交》记载:“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这首诗巧妙地将自然现象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暗讽西周末年统治者的执政腐败。《诗经》中的一些诗歌也描写了对动植物的祭拜现象。所以,无论是对神天的寄望还是对自然神的膜拜,祭祀诗的部分内容显示出古人改造社会和自然的局限性,反映出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先秦时代农耕文化的诸多特征。

《诗经》作为古典文学巨著,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源泉。《诗经》祭祀诗中渗透着古人对自然万物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体现了古人朴素的世界观。虽然祭祀仪式本身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然而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实践中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日常生活。在当下,挖掘和批判继承这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弘扬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1]赵沛霖.《诗经》祭祀诗古今研究概说[J].天津社会科学,1988(2).

[2]张兰云.《诗经》中的祭祀文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刘衍军.人神语境中的意识形态建构——《诗经》祭祀诗探析[J].名作欣赏,2010(14).

[4]雒三桂.诗经祭祀诗与周代贵族政治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猜你喜欢

大雅诗经古人
大雅之堂与大雅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诗经
古人到底姓什么?
小心翼翼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大雅正声 继往开新——中华诗词“求正容变”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