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艺术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

2014-04-07刘高峰

关键词:视觉艺术物象解构

刘高峰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知识与智慧集中体现在对各种现象新的认知和创新上,可以说,这种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当今社会科技进步、创新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无论是求职者还是在职者都深刻感受到巨大的竞争压力,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意义非凡,而创新能力并不是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虽然每个人都可能潜涵着某种创新能力,但由于对其挖掘不足,就有可能影响其创新能力的有效发挥。通过相关的思维拓展活动,可以促进人创新能力的开发。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视觉艺术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体现得较为明显,而在工科培养模式中则显得相对薄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视觉艺术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谓视觉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直观形象的艺术,包括绘画、平面艺术、实用装饰艺术等。视觉艺术是造型艺术,对于创新创意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体系中,设置相应的课程如《创新思维训练》《设计素描》等来训练这种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训练的基本思维方式主要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种。在多数创造过程中,这两种思维是共同发挥作用的。

1.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线形思维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判断、推理、筛选和优化创作、设计方案,通过分析、归纳、演绎、综合与类比等方法可获取理性认识。在图形创意和设计中,研究创作任务、确定主题思想、明确传播对象和传播环境等,必须进行调查、判断、推理以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这些活动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这种思维的优点是理性、严密,具有深刻性,尤其是在图形设计的创意思维中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其缺点是不生动,缺乏生气,在图形创意中容易概念化、公式化。因此要结合非逻辑思维才能创作出生动鲜活的优秀作品来。

2.非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包括想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头脑风暴等。通过这种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习惯性思维定势,改变观察事物的角度,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自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想象是非逻辑思维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它是人类独有的心理活动,是一切创意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是包括绘画、图形创意和设计的动力。根据思维特点,想象主要分联想、幻想两种。联想是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或将一事物的某种特征与另一事物的相似之处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联想的桥梁,并通过这座桥梁,可以寻找出与表象毫无关系,甚至相隔遥远的事物之间内在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越远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联想的效果就越神奇、独特。幻想是任意想象,其内容可以是虚构的,它可以把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通过幻想成为可能,尽管有些荒诞、虚幻,但却合乎某种情理或视觉需求。因此它具有非常奇妙、独特的思维效果。通过理论教学和艺术实践可以很好地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思维潜能。

在思维和艺术实践中,学生可以利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去加以训练,通过独特的观察和思维,获得有别于常人的看法和感受以及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通过观察、接触与体会,运用图形语言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转化成新的视觉形象。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创意思维训练》课程实践中,要求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杯子进行联想,经过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学生会获得很多优秀的联想。如杯子与动物、植物同构以及各种材质转换等等,形成了各种独特奇妙的视觉图形。

(二)《设计素描》课程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与方法

创新性思维存在于创造活动之中,它是思维发展过程中比较独特、新颖的思维方式,其显著特征是突破性,即面对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突破。妨碍大脑进行创新的根源在于过多依赖常规的知识经验和方式方法,久而久之,造成思维定式。如果对问题重新观察,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的现象,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才能不期而至。《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目的除了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外,在实践中对物象结构的认知、空间研究、多角度观察、微观与宏观、意象与抽象、解构与重塑等训练,则能很好地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1.移步与多维视角观察方法

初学者观察物象时,往往习惯于从某个固定的视点观察对象。客观形体处于主体状态时,要从一个固定视点获得其总体的、复杂多变的形体构造是十分困难的,而从多方位观察,就会发现物象更加生动和富有美感,对物象认知也更全面。在《设计素描》课程的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观察方式是多视点、多角度、多方位的,即移步视角和多维视角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将图像进行分析、判断和形象思维,最终将形象表达出来。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在对物象处理上即采用了多视点和不同视角的观察方法,取代了传统素描对物体单一视角的观察方式,最终创造出独特感受的全新艺术形象。在观察到表达的这一艺术实践过程中,其实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通过不同视点和角度的观察方法训练,取得了对物象立体的、联系的、对比的、整体的认识,就可以克服静态的、孤立的、表面的、片面的看待问题方式,这是对于包括视觉艺术在内的所有学科来说均为重要的方法论。[1]

2.“致广大,尽精微”的思维方法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突破了人们的视力范围,宏观与微观的概念在不断更新中,改变了人们对原有事物和物象的认识,改变了人们的视觉经验和审美意识。

在设计素描教学中,无论何种实践,都要以自然物象为本体,而不是随意凭空臆造。这一阶段的教学对物象观察、感悟、分析和研究,尤其体现在对细节的观察研究上,极尽可能地贴近对象,好比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时会感受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微观细节形态。设计素描中意象与抽象训练,要求学生在比较观察中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到微观,在多次反复后,真正理解了对象再去创作。

设计素描所培养的宏观与微观的观察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创意方式,一种对于眼前物象所呈现出来的微观形式的抽象变换。宏观需从大处着眼,微观则从小处入手,赋予微观形象一种宏观的想象,或者说宏观想象需要微观形态来加以实现,从而培养学生对物象本质的分析能力,将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2]

3.形态的解构与重构训练

解构与重构的造型观念是造型领域中处理物象的新方法,是严谨而科学的造型理论。解构是对客观物体本身进行结构分析,将其分解为简单的基本形体。重构是指按照物体的形态进行新组合。解构与重构作为一种造型训练方式,在打散结构时要大胆,重组时要遵循形式美法则,从而建立多种富有形式美感的新图形。[3]重组后的物象是从原有造型推演形成,又有别于旧有模式,甚至可以创造出超自然形体,如矛盾空间。

形态的解构与重构是对传统造型训练方式的反叛,这种方式的运用所产生的创作成果能给人们带来内心的震撼、惊人的视觉效果,甚至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局。解构与重构训练是素描写生过渡到创作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二、视觉艺术创新能力训练对工科人才培养的启迪

知识是相互融合、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新时代的发明往往不仅仅体现在学科的综合,更是科学与人文这两种精神渗透到思维深处后灵感激发的结晶。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因为早年的艺术训练,促使他在解剖学、建筑学、机械学、化学等各门学科中大胆想象,获得了许多重要发明。创造性自我表现的视觉艺术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创造力,而创新能力不仅是艺术家的必备才能,也是科学工作者不可获缺的。视觉艺术课程中对创新创意能力的培训方式显示了艺术课程的特点,对工科学生的学习同样也具有借鉴意义。

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素质的最集中体现,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是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核心要求。钱学森曾经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交叉渗透中产生。”[4]对工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以创新的方式加强知识的内化,有利于工科学生知识融会贯通,有助于多角度看待问题,有利于从新视角找到突破口,从而获得创新性成果。[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解决的是教育工作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问题。借鉴视觉艺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可以尝试在工科课程中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图形创意》等课程。这种异于工科原有教育方式的新方法,有助于摆脱旧思维的束缚,有利于教育教学研究,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突破意义的人才培养方式。

结 语

我国的人才教育培养应以时代为背景,借鉴多种教学方法,拓展教育方式、拓宽教学内容,使学生尽可能超越表面肤浅的束缚,思维变得敏锐、兼容、多元、超越,通过创新能力培养,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架起科学与艺术的桥梁。

视觉艺术教育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既有利于艺术设计人才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也有利于工科人才产生创造性成果,对个体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深刻意义。当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人才的内在素质时,必定会推动一个时代的进步,增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1]李群.设计素描观察能力的培养[J].艺术与设计,2010(8):155-156.

[2]唐朝晖.创造性思维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216-219.

[3]魏官禄.设计素描中的形象意象表达教学初探[J].装饰,2009(5):137-138.

[4]夏莉.钱学森的创新教育思想[J].求索,2008(1):120-122.

[5]封永辉.艺术设计教学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融合[J]. 新课程研究,2011(8):85-86.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物象解构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还原
物象再造系列
解构“剧本杀”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