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2014-04-07汪正宏孙富安

关键词:经管类职业大学生

汪正宏,孙富安

(淮北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就业问题。曾几何时,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风光无限,所以各大高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加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内经济调整,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变得严峻起来。此时,经管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系统地传授相关知识及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个体全面审视自我、认识社会、明确人生目标,更加有效地吸纳、储备知识养分,为日后职业岗位做好积累与奠基。新时期经管类大学生,不仅要有能胜任未来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相关的综合知识,不断拓展知识面,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多数高校缺乏独立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欠缺

目前,除了财经类高等院校,综合性高校为了生源和学科发展,也在不断扩大经管类学生的招生。然而多数高校并未单独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往往隶属于招生办、教务处或就业处,没有凸显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而至于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相关教师,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没有专业系统训练,所选教材大多非常空洞,教学结果可想而知。教学安排不合理,目前的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学生大四毕业时才开设就业指导课,而且课时较少,属于临时抱佛脚。经管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不系统全面,多数高校仅仅侧重于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等,而忽视对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观、价值观的培养,所以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教学硬件建设不足,重理论灌输,轻实际操作,实践实习环节少。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体制上的敷衍,最终导致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

(二)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失,未来求职目标含混

笔者曾对皖北区域淮北师范大学、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财经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四所高校进行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6份,有效回收率98%。问卷显示,经管类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比重还相当大,36.9%的学生职业目标模糊而只是有一些思考,只有18.5%的学生有着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44.6%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走向与发展没有规划。缺乏自我认知,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盲目就业和择业,直接的后果是人职不匹配,接踵而至的就是草率跳槽。相比而言,经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日后因人职不匹配导致的频繁的岗位变动。既节约了学生在就业过程的时间、精力和体力成本,而且有利于岗位经验的积累和个人长期的发展。

(三)经管类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功利思想严重,缺乏脚踏实地精神

多数经管类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特别看重个人的福利薪水、工作的环境,对工作收入的期望值过高。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把发达地区、政府企事业单位、外企、国企、银行、保险等单位作为首选[1];而很少有经管类大学生表示愿意去民营或私企工作的的,更不用说是我国的中西部这些急需人才的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这种情况说明,经管类大学生在求职时,不能从实际学识和能力出发,反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不屑干”。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过程中,引导非常不够,没有帮助经管类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规划意识,无法自觉行动起来,用正确的工具、方法,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估、职业选择、制定行动计划等,导致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大学生制定的个人化的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经管类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上述种种问题,除了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从学校角度来说,在于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的不准确,没有认识到开展职生涯规划的作用和意义等。如把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职业指导的内容仅限于就业信息的提供、面试技巧或礼仪的培训,而忽视了职业测评、职业选择的培养。轻视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只将职业生涯教育当作事务性工作,而没有能够提到学校战略层面,使得高校难以设立一个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部门,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和引导,使学生形成有针对性、合理化职业规划。

二、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分析

(一)突显经管类专业实用性,着重培植动手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多学科知识的融汇,而专业教师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主力军。专业教师应引领大学生解决学习主体性的问题,让大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培养学生做事的本领[2]。针对经管类专业实用性的特性,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职业规划路径:“请进来”就是定期或不定期特邀校外企业界、事业单位、政府职能部门的企业家、相关领域专家或特定领域的行家里手来校内开设专题讲座,提供相关实地培训;“走出去”就是引领经管类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专业实习机会走向经济建设最前沿,步入市场、投身社区、深入企业,通过“无缝对接”社会使其专业知识内化为实地动手能力及实际操作素养。

(二)科学运筹扬长避短,切实做好就业定位

就经管类大学生总体看,以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居多,具体而言,即到企业效力要占其绝大部分。一方面,初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对薪酬要求不必太苛刻,要量力而行,其实从职业岗位角度而言,社会更多是一个利益交换的场所,从业者实质是与市场的等价交换——特定个体给社会做出了贡献,社会付与等价的酬金。因此,在相对缺乏职业资质、从业经验、客户资源等条件时,不宜追求过高的薪酬,在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基础上逐步加薪。另一方面,就业区域也不一定是发达地区一线、二线城市;客观地说,经管类毕业生若无特殊技能或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等优势,建议首先到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中等及以下城市的中小型企业初始就业为宜,经过3-5年的艰苦打拼,待综合素养显著提升后再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对此,要积极引导经管类大学生牢牢树立务实的心态——谋事恰当,做事踏实。

(三)贴近现实需求,强化与市场对接的职业素养

立足全局运筹,贯穿差异性。总括地讲,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以及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实施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要凸显差异化的内容与方式,关键是让它们具有系统性[3],大学一年级为适应期,应帮助他们渐渐摆脱“唯分数论”传统定势,侧重于适应周边环境、树立科学理念、确立学习目标,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制定个性化、宽幅度的职业生涯规划。二年级为定向期,引导大学生考量未来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于实际历练中拾漏补缺、合理设计主攻目标。三年级为冲刺期,旨在指导学生确立职业定位,深化专业学习,拓展综合素质,重点把握与职业目标有关的各项信息及求职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大学四年级为分化期,对前三年的运作予以总结,对存在的弱项进行必要的充实,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探索捕捉机会的相应方法,催化毕业生的角色意识,平稳地实现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嬗变。

注重因材施教,彰显针对性。建立大学生分类指导机制,可按其考研类型、考公务员类型 、就业类型、创业类型四类不同的职业倾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于“考研类型”学生,应经常性督促强化英语“听、说、写、译”训练和高等数学大量典型意义的题型训练。对于“考公务员类型”的学生,应积极引导其进行“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等知识的研读与练习,不断扩大阅读面,尤其是社会人文地理方面知识的吸纳。对于“创业类型”学生,所在院校应在政策咨询、资金筹集、项目策划、规避风险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或人脉帮助。

强化职业素养,突出实践性。狠抓实践教学环节。企业作为经管类大学生就业主渠道,其看重的主要是从业经验、动手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因此,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筹建是培植职业素养的亮点所在。可依托自身学科优势,设置模拟实战课程,于模拟实战中增强理解、内化知识、滋生悟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感悟社会与人生,积累相关实务经验。还可与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不断更新教育内涵[4]。

(四)树状发展与延伸,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树状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上,大一、大二夯实“大经济学”根基,打通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实行“扎实基础,淡化专业”式培养;大学三年级开始再根据学生特长潜能、志趣爱好,经过科学严格的专业方向测评,结合市场需求信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方向中期分流,各自选择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物流、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实现多样化的选择,差异化的发展。

实行“双证制”教学模式。学历证书是接受教育熏陶的标尺,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业者从事某一职业必备的职业技能证明。就业准入制度是国际惯例,也是今后中国就业的趋势。加入WTO后,我国的人事管理也将从学历管理向职业资格认证管理转变。笔者数次对“长三角”地区就业市场的考察发现,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应聘者明显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毕业前拥有“双证”将极大地增强经管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侧重创业教育。经管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经济思维和深厚的工商管理知识专业背景,最易成为创业领域的带头人和成功者。因此,创造各种条件引领其步入“办公司、当老板”的情境中,显得尤为现实性。(1)创业视角把求职的目光从“寻找”升华为“我要当老板,我要办公司”的境况,不仅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还能起到拉动他人就业的“蝴蝶效应”,这是缓解当今经管类大学生就业维艰的长久之计。(2)强化创办经济实体的智商训练:经济思维、市场敏感性、商品与服务知识、商业信息加工、企业管理、财务筹划、经营运作、风险规避等[5]。(3)引导学生进行实务方面的历练:利用实验室开办“商务模拟公司”、在学校周边创办“创业一条街”等,让他们身临其境闯入市场,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其次,鼓励学生要有敢冒风险的心理素质、“不论先干”的务实品格。(4)营造崇尚创业精神,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创业是充满风险的过程,失败在所难免,以淡定之心对创业失败吃包容态度,使创业创新成为社会习惯;万事开头难,创业在迈出第一步后并不一定遵循“做大做强”的轨迹攀升,很多成功者是在“屡败屡战”的逆境中脱颖而出,大学生创业教育重在能力铸造和风险承受力的磨练。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犹如人生航道上的一座灯塔,对于把握求职方向、擢升心灵高度、择取主攻目标、提高就业能力、积聚职业发展的后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雷五明,赵北平.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与实施[J].中国青年研究,2006(9):86-87.

[2]谢守成.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 理论月刊,2005(11):152-154.

[3]崔杰.论就业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9(8):63-65.

[4]赵北平,谢宝国.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1):142-143.

[5]赵北平.专业教师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的作用及参与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29):152-153.

猜你喜欢

经管类职业大学生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2013年2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