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全员导师制下导师角色问题及反思

2014-04-07仰丙灿

关键词:成才导师制本科生

仰丙灿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普遍推广学分制的背景下,个性、素质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配套以弹性学制、选课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提升,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顺序、学习方法,成为大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实践中,大学生往往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学习的自主性,所以实施学分制的高校一般都需要不同形式的全员本导制。

本科生导师制由于其形式各不相同,如全程本导制、高年级导师制、低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课程导师制等,其内容差别也很大,关于本科生导师制概念的界定也各不相同,但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即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交流、独立思考,形成个性的人才培养制度。我国目前全员导师制都还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制度、理念、师资水平等,但导师的角色没有扮演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一、导师角色问题

1.导师角色目标模糊。本科生导师制是顺利实现学分制改革的配套制度,是培养高素质、个性鲜明的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导师制形式的多样化带来的导师角色的多样化,如社团导师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目标,低年级导师以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为目标,加上导师的角色路径依赖,很多导师对本科生导师这一角色所要实现的目标缺乏明确的认识,导师不知道“导”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导”,最终的结果是乱指导。

2.导师角色内容混乱。实施导师制的高校都有导师相关的职责规定,但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一种个性、素质培养的途径,其职责和内容想要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太符合实际的。全员导师制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导师制,导师的角色内容更加丰富,至少包括“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成才向导”这五个方面[1],这对导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事实上绝大多数导师都只是完成了其中某一项、两项职责,而各人角色内容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更加加重了对导师角色内容理解上的混乱。

3.导师角色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具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种路径,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形成明确定位后,亦会存在这种路径依赖,具体来说“就是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所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教师的角色”[2],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师会有明显的领导、家长角色,辅导员、班主任等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会有明显的家长角色,专业教师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作为本科生导师的过程中,这些角色都会在对学生的指导中强化,而这种强化是不利于导师制下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有学者对江西三所高校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67.73%的学生希望导师扮演朋友的角色,24.84%的学生希望导师扮演顾问的角色,学生都不喜欢导师是家长或是领导的角色[3],导师存在角色转换方面的难题,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导师角色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有效检查监控,导师角色作用发挥有限。课堂教学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内容,甚至有相对稳定的程序,检查监控比较容易。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具有课堂教学的特点,检查监控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践中往往很难操作。此外,我国目前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中,“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是松散的、自由的,类似于学习伙伴,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没有强制性和约束性”[4],导师对学生的学业、管理不负有直接的责任,所以,即使有比较完善的职责体系和监控体系,其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2.导师与其他教育者职责界限不清晰,角色功能差异大。全员导师制下,导师承担了部分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家长,甚至还包括了心理辅导、就业管理部门等各种角色,但导师不是这些角色,也不能取代这些角色,正是与这些角色的具体界限没有厘定,导致导师角色功能要么无限大,要么可有可无。

3.导师自身的角色冲突,指导学生方面存在应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以后,教师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及自身的家庭、生活等各种角色扮演中,已经消耗了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本科生导师的角色中敷衍塞责、简单应付,不仅没有任何指导实效,反而可能带来极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4.学生角色意识不强,影响导师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论是哪一种教育形式或方法,其实效的取得最终应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主动参与导师辅导,主动联系请教导师,导师角色意识薄弱一点、角色定位偏差一点,也会及时发现并纠正。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课堂教学时间太长、几乎不需要自学,理论学习太多、实践应用要求较低,这与西方国家本科生导生制实施的基础有较大差别,导师的作用被弱化。

三、全员导师制下导师角色定位

1.形成先进的指导理念,明确角色目标

第一,树立人人成才的目标观。2010年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了“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工作方针;2013年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用三个词表明自己心中的“中国教育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人人成才。社会需要人才,成才的主战场是教育,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培养直接劳动力,在成才过程中发挥直接作用。高校学分制、本科生导师制改革,根本目的就是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培养,实现人人成才的目标,所以作为导师要相信人人可以成才,善于从多角度观察、分析学生。

第二,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这样一种个性化的指导模式更应该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观,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特点、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活动。所以导师不是按照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塑造学生,而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沟通的方式,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培养学习和创新能力、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健全人格和个性,从而为“人人成才”的目标服务。

第三,坚持引导、服务、熏陶的方法观。“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名扬四海,不是因为它只传授一种‘正确’的思想及一种‘正确’的价值观,而是它是交流思想的‘自由市场’”[5]89,让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人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交流讨论中取长补短。最早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一的剑桥大学,“学生与导师的交流,通常是以喝咖啡的形式进行的。……几个人相对而坐,一杯咖啡在手,导师点燃烟斗,对着学生云山雾罩的神聊,说不定这么被烟熏上几年,就培养出了能说优雅英文,具有绅士风度的学者”[6]。由此可以看出,导师应以学生的个性为服务目标,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基础和个性的学习能力,还要通过自身的知识、能力、品行对学生进行熏陶和陶冶,形成学生健全人格。

2.掌握必要知识能力,理清角色内容

第一,学生管理的知识。导师不是辅导员,但学生培养和学生管理是相互关联的,“现阶段我国高校推行的学分制,已与选课制、导师制、学籍管理制度、学分互通换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7]。为了有效指导学生发展,导师应了解基本的学生管理知识和制度,尤其是学生学业、学业警示、学籍管理、选课、毕业等相关制度,才能有效指导学生选课及学业发展。

第二,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能力。高等学校的教书育人是脱节的,专业老师主要负责上课,上完课与学生基本不接触,课堂上也只是围绕专业知识教学,思想方面主要是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负责的,这是背离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而导师制不过是拓宽了教师应该承担的“教书育人”职责的形式和实现途径,学生拥有了与教师课外接触、见面、深入探讨的正式机会,在这种交流中,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知识、态度、思维方式、修养、性格等,实现学生的专业发展与健全人格。

第三,交流合作的能力。作为一个教师,交流合作是其实现教书育人职能的基本条件,对本科生导师而言,这是其最核心的能力要求,因为导师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需要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交流是基础,也是关键。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强调权威,强调说教,强调对学生的支配,这是不符合导师制度理念的,而导师的交流合作能力背后所蕴含的是一种平等精神。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培养不是依靠权威命令,而是沟通交流基础上的引导、熏陶,这就要求导师摆脱传统教育、文化思想束缚,建立起师生平等的价值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处理好几种角色冲突,实现角色顺利转换

第一,处理好与自身其他角色间关系。导师不是领导、家长或纯粹的知识传授者,在扮演导师角色过程中,需要突破身份角色方面的路径依赖,从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专业教师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的朋友,从而实现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引导。

第二,处理好与学生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导师要对自己指导的学生进行管理,学生本身还接受辅导员、班主任、校院学生管理部门的管理,其职能和内容往往存在交叉,作为导师要认识到交叉中的差异。专门的学生管理活动是集体指导,工作侧重点是学生活动、思想、纪律,导师应突出个别指导,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思维、个性的发展。

第三,处理好与专业教师的关系。“作为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在实行导师制时,也应当以学术训练为引领,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养成学生爱好知识的习惯”[8],导师的指导应体现学术性、专业性,但导师不能代替专业教师。导师应侧重于学生专业学习能力教育、专业思维训练、专业经典阅读、专业前沿引领等方面,为学生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1]付八军.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2]刘丽群,欧阳志.路径依赖:教师角色转变的深层困境[J]. 教育学术月刊,2012(6).

[3]黄友泉,谢美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3(17).

[4]付八军.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5]陈宏薇.耶鲁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89.

[6]周建明,贺康静.剑桥大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教育与现代化,2007(1).

[7]罗国基,周敏丹,王迎娜.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8]刘庆炬.本科生导师制在普通高校的应用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猜你喜欢

成才导师制本科生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