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结构论析
2014-04-07顾晓静
卢 伟,顾晓静
(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南京2118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结构论析
卢 伟,顾晓静
(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南京2118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次的结构或子系统构成和运行的有机系统,师生信任结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之一。从对社会学中信任结构的剖析、对目前学界研究成果的论证、对思想政治教育最一般本质的确证中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结构具有“两面性”,它既是一种特殊主义信任,又是一种普遍主义信任。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的结构内涵或特征,不仅在学科建设上而且在实践维度中都具有基础性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信任结构;
如同生物有机体,社会有机系统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构(子系统)组成的,各个结构或子系统功能的发挥、适应与整合是形成稳定和良好的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系统平稳、高效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同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自身存在和运行的有机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由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次的结构(子系统)构成和运行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系统中,各个构成要素的可信性和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信任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所以,信任结构便是这个有机系统中基本的结构之一。“所谓信任结构就是信任是如何构成的,就是因什么而信任。”[1]信任的结构内涵是研究信任的基础,即探讨信任建立的基础、构成的方式与分布的状态等。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系统中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因此,师生信任结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结构中最基本的结构(子系统)之一。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的结构内涵或特征,不仅在学科建设上能够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在实践维度上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和指导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在观照现实中凸显其价值意义。
一、从对社会学中信任结构的剖析中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结构
《牛津英语辞典》解释中,信任的含义是对某人或某物之品质或属性,或对某一陈述之真实性,持有信心或依赖的态度。在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信任既是个人对他人的信任,也是个人对物的信任,即信任包括“人对人的信任”和“人对物的信任”两种类型[2]。此处“对人”和“对物”的信任结构的划分和马克思·韦伯基于其社会结构理论“二分法”对社会信任结构的划分(即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关系则是指凭借与行动者之属性的特殊关系而认定对象身上的价值的至上性的关系,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关系就是指独立于行动者与对象在身份上的特殊关系的关系。”[3]特殊主义信任就是一种人格化的信任,普遍主义信任就是一种非人格化、系统化的信任。这也和爱森斯坦德对于“信任结构”的分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4]。此外,以批评现代性而闻名于世的社会学家吉登斯也对这种信任结构的观点持肯定的态度。
他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和《现代性的后果》中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他把信任结构分为人格信任结构与抽象系统信任结构(也叫系统信任结构)两类。他认为传统社会孕育了人格信任结构,即特殊主义信任结构,现代社会则急需非人格信任结构,即普遍主义信任结构。
信任结构(structure of trust)是由著名社会学家爱森斯塔德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信任结构包括两种形态:特殊主义信任结构和普遍主义信任结构。特殊主义信任结构主要包括人际信任和权威信任两种主要的信任形态,普遍主义信任结构是一种以具有普遍化和制度化为特征的信任形态[5]。而所谓结构,是指一种“决定经验的隐秘模式”[6],信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也有自身的运行模式和结构。信任的结构问题,简单言之,就是信任是如何构成的,以及它们构成的方式与分布的整体状态。现代主义的观点认为,信任结构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的转化,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然逻辑[7]。董才生也认为,信任结构与社会制度有着巨大的关联,“社会信任的模式与结构是由制度形塑而成,不同的制度类型塑造了不同的社会信任的模式与结构,随着制度的变迁,社会信任的模式与结构相应地也要发生变化”[8]。因此,不同的制度和社会结构造就不同的社会信任的模式和结构,也就是说,结构决定信任。社会结构的特点决定了信任的模式和特点,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信任结构与之相契合。
要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的结构内涵,必须分析师生信任所依托的外在的制度和结构。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即教师)和教育客体(即学生)在高校内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师生信任的产生、维持和发展都是在校园场域内完成的。受教育者即大学生是在校园共同体内学习和生活的,因此他们的生活面向是向内的、稳定的,他们能够形成较长时期较为稳定的互惠关系和共同体意识。学生能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与同学和老师之间建立起比较熟悉和信任的人际关系,教师也在教学和管理中建立起了自身的权威,使学生信任自己。校园场域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简单性,我们可以将高校校园看作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中的“传统社会”,它基本上符合特殊主义信任结构(即“人格信任”)存在的外在制度和结构特征。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孤立和封闭的,它离不开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9]在高校内师生之间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离不开外在环境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把社会认可的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认识和行为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可见,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内化环节。“内化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0],内化是学生自身的内化,是在外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复杂的心理认同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主体即学生是现实的人,能动的人,他们具有主体性和现代性。加上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人际交往变得广泛,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再加上网络等新媒体的普及,信息量变得庞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面对根源于现代社会的教育环境的退化和教学内容的脱节的问题。由此看来,师生信任所依托的校园场域也基本符合普遍主义信任结构(即“系统信任”)的特征,也即“现代社会”[11]。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的结构内涵是由师生信任外在的制度和结构决定的,高校校园场域所兼具的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结构特征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双重结构特征。
二、从对目前学界研究成果的审思的角度论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结构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第一篇并且也是唯一一篇就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信任理论展开系统研究和论述的是范碧鸿于2006年发表在《理论探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信任关系初探》一文。文章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信任结构可以分为双向人际信任、要素信任、认知信任及情感信任等”[12]。虽然文章从“关系”和“原因”两个角度详细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信任结构,但是任然没有逃脱照搬西方社会学信任研究结论的嫌疑。一是没有横向地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环境与西方社会结构环境的迥异;二是没有深入考虑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
显然,当今中国社会环境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社会各方面都正在或者将要面临着转型,而且这种转型,不是局部的而是广泛的,不是短暂的而是持续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刻的。从横向分析来看,在以伦理关系为主轴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面向基本上是向内的,往往集中于特定的部落和乡村,加上“熟人”社会、“长老权威”等因素,传统农业社会的信任结构主要是基于情感的人际信任和权威信任,即“人对人的信任”,因此,特殊主义信任结构是中国传统社会信任的基本特征。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向外化的,随着全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和传统权威的消散,人们很难形成互利的社会关系和稳定的集体意识,因此社会整体的运行只能是基于普遍性和制度性规则的信任,所以普遍主义信任结构则是中国现代社会信任的主要形态。所以,当今中国社会的转型也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就信任结构而言,在“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断裂”现象,即处于传统信任逐渐消失,现代信任尚未建立的现实窘境[13]。
从这样的背景出发,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出,人际信任是一种“人对人的信任”,因而是属于人格化的特殊主义信任结构。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体验,只有人才能有感情,因此情感信任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它也属于特殊主义信任结构。认知信任的实质就是信任主客体之间知识和思维的评判而产生的信任,它既有“人对人”的认知,也有“人对物”的认知,所以,认知信任中既包含特殊主义信任结构,也包含普遍主义信任结构。要素信任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信任关系,诸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要素,因此要素信任的实质就是以抽象化、系统化的事物形态为信任对象的信任关系,它在本质上属于普遍主义信任结构。由此可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范文所界定的四种类型的师生信任结构在本质上只有两类,即特殊主义信任结构和普遍主义信任结构。双向人际信任和情感信任归为特殊主义信任;要素信任是普遍主义信任;认知信任是既含有特殊主义又含有普遍主义的信任结构。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最一般的本质来确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实际出发,帮助人们实现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帮助人们运用正确思想指导实践,完成从认识到行动的飞跃;不仅要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人们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遵循的知行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本质属性。”[1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1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关键组成部分,在最一般意义上的本质就是一种教育,一种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最后回到实践中去的教育活动。
在教育学中,信任具有普遍的价值意蕴,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智慧。“教育信任”,即“教育主体对教育世界及其人事的可信性的肯定性反映”[16],包括以下几种含义:第一,教育信任是一种人格化的特殊信任,与教师的角色含义密切相关。这种信任结构是一种人格化的信任,它强调的是对人的信任以及人的可信性,是具体的、少数的,因而属于特殊主义信任结构。第二,教育信任不仅包括对人的信任,而且也包括了对物的信任,即教师和学生对教育要素如教育环境、内容、手段、方法等的可信性的肯定性表达。这类信任结构是一种非人格化、系统化的信任,它强调的是对物的信任以及物的可信度,是抽象的、广泛的,所以它必然归为普遍主义信任结构。
所以,在一般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基本的信任结构:以人格化、具体化为特征的特殊主义信任结构和以系统化、抽象化为形态的普遍主义信任结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具有教育活动一般意义上的本质特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的结构内涵也同样是这两类结构特征。
[1]郑也夫,彭泗清.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308.
[2]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12-114.
[3]T.Parsons and E.Shils.Tow 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67-69.
[4]S.N.Eisenstadt,L.Roniger,Patrons.Clients and Friend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161-163.
[5]S.N.Eisenstadt,,L.Roniger,Patrons.Clients and Friend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161-163.
[6][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杨善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00.
[7]Talcott Parsons.The Social System[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1:223.
[8]董才生,闻凤兰.社会信任的模式与结构新解[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10]杨鲜兰.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机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11]Talcott Parsons,The Social System[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1:58-67.
[12]范碧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信任关系初探[J].理论探讨,2006,(6).
[13]顾晓静,卢伟.社会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信任危机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4,(2).
[14]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1,(3).
[15]孙其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16]曹正善,熊川武.教育信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7.
[责任编辑:赵天睿]
The Analysis of the Trust Structur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LU Wei,GU Xiao-j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organic system which is consists of different functions, multi-level structures or subsystem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rust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basic structures in the basic organic systems it.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trustfrom sociology, to demonstrate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to confirm general natur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e found that the trust structur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political ideological education has "two sides". It is both a special trust doctrine and a universal doctrine of trust.Exploring the trust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connotation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education political edu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oth has the basic meaning and practical dimension in the disciplines.
I 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Trus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rust Structure
G641
:A
:1008-7966(2014)05-0151-03
2014-06-12
卢伟(1980-),男,江苏镇江人,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信任社会学研究;顾晓静,(1956-)女,上海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