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工作推进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2014-04-06何尚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爱国主义

何尚文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经济法律系,福建 福清 350300)

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工作推进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何尚文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经济法律系,福建 福清 35030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方面我们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我们要充分发挥“纲要”课民族精神教育的优势,实现从教学功能到教育功能的转变。要努力增强“纲要”课教学的实践性,营造良好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和网络资源,开辟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新渠道。

纲要课;教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在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和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尚面临着诸多挑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课对于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了解国情,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帮助大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

一、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就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的主流而言,大学生对国家怀有深厚的感情,具有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充满自豪感,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但是在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冲击下,在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是非常尖锐的。[1]高校是社会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阵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而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就更加尖锐复杂。西方国家利用网络、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等各种渠道大肆宣扬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理念 ,在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和动摇的问题。因此帮助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建大学生心灵家园的任务迫在眉睫。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而大学生则成为过“洋节”的主力军,在校园中掀起一股又过一股“洋节”的热潮,相反大学生对中国自己传统节日的热情却不高,因此加强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任务是迫切和艰巨的。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激烈冲突和深刻变化。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以经济为基础的实用功利主义倾向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侵蚀了部分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灵。他们比较注重追求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的实现,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更多地体现在以情感为主的感性认识上,但爱国主义不仅是对自己祖国的深厚的感情,更应该体现为现实的义务与责任。只有将爱国的情感升华到爱国的具体行动,积极投身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才能够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利益分配日益多元化的环境下,我们生活的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也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产生了困惑和动摇。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凝聚力量,是人生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灵魂。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引导大学生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二、充分发挥“纲要”课民族精神教育的优势,实现从教学功能到教育功能的转变

邓小平曾经说过:“要懂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2]将“纲要”课列为高校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程之一,这是新形势下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个历史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的核心内容,就是展示中国无数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者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英勇奋斗、不屈斗争、顽强探索的历程,这个伟大实践的历程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克服万难、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强大的精神支柱。我们要充分发挥“纲要”课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加强课堂教学工作和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有效衔接,实现从教学功能到教育功能的转变。

爱国主义是贯穿“纲要”课的一条主线,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的崇高的义务感和责任感。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意义。“纲要”课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的时间跨度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夜,称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中编的时间跨度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称为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下编的时间跨度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称为辉煌的历史征程。在风云变幻的八十年,面对中华民族遭遇的苦难和屈辱,“救亡”与“振兴”构成了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的不屈斗争的主题。虽然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的出路的种种努力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们的爱国兴邦之举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在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在辉煌的历史征程,中国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经济上的独立,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通过爱国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学习,可以教育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大学生将爱国的激情化为爱国的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理想信念教育是“纲要”课教学的基本要求。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向往和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奋斗目标前进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纲要”课的教学要紧密联系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使大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和团结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核心,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3]针对一些大学生理想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心存疑虑的现象,“纲要”教学要给学生充分思考和理性分析空间,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政治理解力,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4]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

三、增强“纲要”课教学的实践性,营造良好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增强“纲要”课教学的实践性,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国史、了解国情,充分感受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是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将社会调查作为主要的形式,教师要精心组织、悉心指导,将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与考试、考查的成绩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人人参与社会实践。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家乡”的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家乡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首先要自强,才能够在世界上自立,可以更好的激发大学生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立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跨出校门。深入社会,去工厂、农村去感受和体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分感悟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大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开展支教扶贫、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增强大学生和人民群众的情感,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实践活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个运动的先锋就是广大的爱国青年学生。1935年12月9日发生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下的一次伟大的抗日救国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学生爱国运动。每逢“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在高校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如全校性的合唱比赛、演讲比赛、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对于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则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追求,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宝贵的资源。如端午节就是纪念爱国忧时的诗人屈原,春节、中秋节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团结和睦的心理。高校要重视运用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提高大学生民族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和网络资源,开辟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新渠道

“纲要”课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紧密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和网络资源,努力拓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新渠道。

红色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活的教材,它既可以是实物的存在,比如历史纪念馆、博物馆、革命遗址、革命烈士陵园等,也可以是非实物的存在,比如历史文献资料、革命歌曲、革命故事、革命精神等。红色资源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折不饶、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忠于理想、坚定信念的执着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红色资源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所在地的红色资源,以红色资源丰富的政治、思想、历史和文化内涵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工作,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坚定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进取的坚定信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在校大学生是中国上网的第一群体,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捷的优势,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开辟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新渠道。网络教育法是指以网络为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手段以及各种网络信息工具,积极开发信息资源进行教育的方法。[5]高校可以依托学校的学科人才优势,建设既有思想性和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红色网站',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给年轻的大学生,向大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普及革命历史知识和革命精神,构建大学生网络民族精神教育的坚实平台。网络具有“交互性”功能。传播信息和接收信息之间可以实现实时的通讯和转换。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就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和大学生在网络上展开平等的讨论,为大学生答疑释惑,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新的舆论阵地。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问题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A11311S)

[1]徐绍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挑战和对策 [J].思想教育研究,2011,(1):56.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8.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4]吴善波.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2):48.

[5]陈勇,梅红,王欢.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回顾与探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49.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爱国主义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