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的联绵词理论
2014-04-06张道俊
张道俊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语言学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2)
金坛名儒段玉裁(1735—1815)一生专注于小学和经学,成就斐然,其《说文解字注》集中国古典语言学之大成,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诸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王念孙认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段注于形、音之学创例良多,在训诂词汇学方面亦抱有系统深入的理论认识。本文在全面掌握段注训诂词汇学条例的基础上,着意梳理段氏的联绵词理论。
一、联绵词名实论
1.联绵词的名称是连绵字。
汉语联绵词起于先秦,盛于两汉,此后日渐衰落,不再能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类别,联绵词长期以来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专称。文献显示,一直到宋代,张有作《复古编》,始将该类词冠以“联绵字”之名。①张有《复古编》下卷附辨证六门,其一为“联绵字”,收词58个。但是,这个术语明清学者很少用,杨慎、朱谋玮、程际盛用“骈字”,方以智用“謰语”,王念孙、朱骏声、王筠用“连语”,②参见杨慎《古音骈字》、朱谋玮《骈雅》、程际盛《骈字分笺》、方以智《通雅》、王念孙《读书杂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释例》。只有段玉裁坚持使用“连绵字、联绵字、绵连字”(以下统称“连绵字”)。如《禾部》:“移:禾相倚移也。”段注:“相倚移者,犹言虚而与之委蛇也。倚移连绵字,叠韵,读若阿那。”倚移为随风飘扬貌,柔和美好貌,是联绵词。《 部》旖下段注:“许于旗曰旖施,于木曰檹施,于禾曰倚移,皆读如阿那。”可资参证。
段注所用的“连绵字”术语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联绵词,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获得证明:第一,段注总计使用“连绵字”5次,使用“联绵字”2次,使用“绵连字”1次,这8次使用共涉及倚移、鞠躬、枳句、空穴、堀阅、容阅、旖施、磛礹、怋怓、 綊等10个语词,这10个语词全部是联绵词。第二,段注在后4个语词身上使用“连绵字”术语时同时关涉“连绵字”训释体例。如《石部》:“磛:礹石也。”“礹:石山也。”段注:“磛、礹二篆之解,似当依《玉篇》更正。磛下云:‘磛礹,山石皃也。’礹下云:‘磛礹也。’乃合全书之例,今本乃为浅人所乱耳,盖磛礹古多用为连绵字。”又如《心部》:“怋:怓也。”“怓:乱也。”段注:“怋怓为连绵字,《说文》古本当是怋篆下云‘怋怓,乱也’,怓篆下云‘怋怓也’。”在本文第三节中我们会看到,这种连绵字训释体例正是《说文》训释联绵词的标准模式。所以我们说,段氏联绵词理论体系中,“连绵字”术语等同于联绵词。
2.联绵词的本质在于合二字为名。
现代词汇学认为联绵词“是古代汉语里的一种特殊的双音节单纯词”,[1](p90)是“由只代表音节的两个汉字组成的表示一个整体意义的双音词”,[2](p49)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3](p135)在《说文解字注》中,段氏认为联绵词的本质在于“合二字为名”、“合二字成文”、“合二字为一物”(以下统称“合二字为名”),这与现代词汇学的观念是完全吻合的。如《女部》:“嫛:嫛婗也。”“婗:嫛婗也。”段注:“嫛婗合二字为名,不容分裂。”又如《玉部》:“玪:玪
,石之次玉者。”“ :玪 也。”段注:“玪 合二字为石名。”所谓“合二字为名”、“不容分裂”,都是强调联绵词的单语素本质。正因为是合二字为名,所以不容分裂,分裂则整体意义消失。在《糸部》 字注中,段氏更是明确指出联绵词不可拆分训释。《糸部》:“ : 綊,乘舆马饰也。”“綊: 綊也。”段注:“其义已释于上,故此但云‘ 綊也’。凡绵连字不可分释者,其例如此。”联绵词之所以不可分释,就是因为它是单语素,这一点段玉裁的认识是相当清晰的。
二、联绵词特征论
联绵词盛产于上古,又是据音立词,因此在形音义三个方面都呈现出许多与单音节词截然不同的特征。段氏在《说文解字注》中对之进行了全方位的勾勒,下面分别陈述。
1.联绵词的形特征。
(1)联绵词常常有或体异文,而且或体异文常常不止一种。
据现代学者统计,约28%的联绵词存在着或体异文现象。[4](p149)这种情况段玉裁早在二百多年前即已充分关注。如《虫部》蛧下段注“:蛧蜽,《周礼》作方良,《左传》作罔两,《孔子世家》作罔阆,俗人作魍魉。”段氏列出了联绵词蛧蜽的五种写法。《 部》下段注:“ ,字或作枳椇,或作枳枸,或作枳句,或作枝拘,其入声则为 曲。”列出了联绵词 的六种写法。《人部》佝下段注:“(佝瞀)二字多有或体,《子部》 下作 瞀,荀卿《儒效》作沟瞀,《汉·五行志》作区霿,又作傋霿,《楚辞·九辨》作怐愗,《玉篇》引作佝愗,应劭注《汉书》作瞉霿,郭景纯注《山海经》作穀瞀。”《子部》 下段注“:( 瞀)《荀子·儒效篇》用沟瞀,《汉书·五行志》用傋霿,《楚辞·九辨》作怐愗,《广韵·五十候》作怐愗,又作瞉瞀,又作 瞀。”列出了联绵词佝瞀的十一种写法。而在《 部》,联绵词旖施更是多达十二种写法,这是我们在段注中发现的或体异文最多的一个联绵词。
联绵词出现或体异文的原因,段玉裁在《 部》旖下总结为“知以音为用,制字日多”。意思是联绵词整体表义,上下字只起记音作用,因而写法也就不拘一格,以致时间久了,或体异文日渐多了起来,这无疑是极其正确的认识。《犬部》犹字段注“:古有以声不以义者,如犹豫双声,亦作犹与,亦作冘豫,皆迟疑之皃。”亦可参证。
(2)记录联绵词的两个汉字有时部首不同。
在《说文》中我们看到,大量的联绵词表现为部首相同,如旖施、顑顲、、熚、、锉、鈭錍、镆釾、铔鍜、锒铛、鍡鑸、陮隗、哺咀、謵詟、、婐、妗、系等,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联绵词不同部,如解、附娄、觰拏、令、威、栙双、菐、卤、令丁、、佝瞀、譇拏、安、埃、磊、柀靡、丵岳、姗、毕沸、尺蠖、科厄等。段玉裁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有些字头下对部首不同的现象着重予以指出,以免后人混淆。如《虫部》:“蛸:蛸,堂蜋子。”段注“:字从 ,故入《 部》。凡一物二字而异部者例此。”《 部》“::蛸也。”蛸联绵词, 虫不同部。段氏专在此处立一条例,以统摄其它同类现象。
有些联绵词虽然不同部,但是部首之间有联系,主要表现为语义相关或相近。如咄欪联绵词,口部、欠部语义相关;菌 联绵词,艸部、屮部语义相关; 貜联绵词,犬部、豸部语义相近; 顇联绵词,面部、页部语义相近; 蛸联绵词, 部、虫部语义相近;等等。这类异部现象往往是段氏最为关注的。
(3)有些联绵词早期写法不同偏旁而后期写法同偏旁,这是后人类推的结果。
段氏认为,字书的首要任务是载录本字本形。他在《周礼汉读考》中说“:《说文解字》之例,只释其本字。”[5](p635)又在《说文·示部》 下称“:字书但言其本字本音。”因此,段氏注《说文》非常注重还原许书之本真,这里头自然也就包括清理联绵词的原始书写形式。如:
蛁尞—蛁蟟。《虫部》:“螇:螇鹿,蛁尞也。”段注“:尞旧作蟟,许书无此字,浅人增虫耳。”
蔑蠓—蠛蠓。《虫部》“:蠓:蔑蠓也。”段注“:各本蔑作蠛,无此字,今正。《尔雅》作蠛,非古也。”
枪攘—抢攘、枪欀。《木部》“:枪:歫也。一曰枪攘也。”段注“:攘各本从木,误,今正。《庄子》‘在宥伧囊’,崔譔作‘戕囊’,云‘戕囊犹抢攘’。晋灼注《汉书》曰‘:抢攘,乱皃也。’按,许无从手之抢,凡枪攘,上从木,下从手。”
忌欺—鵋 其鸟。《隹部》“:雒:忌欺也。”段注“:各本作鵋 其鸟,今考《尔雅音义》,当作忌欺。”
焦侥—僬侥。《羊部》“:羌:西戎。西南僰人、焦侥从人。”段注“:僰人之人剩字。焦,各本作僬,误。僰、侥字皆见《人部》。”《人部》“:侥:南方有焦侥,人长三尺,短之极也。”段注“:焦,《鲁语》作僬,以《说文》及《山海经》正之,则从人非是。”—。《玉部》“::,玉也。”段注:“说解有瓄而无篆文瓄者,盖古只用賣,后人加偏旁。许君书或本说解内作賣,或说解内不妨从俗,而篆文则不录也。”
璠与—璠玙。《玉部》“:璠:璠与,鲁之宝玉。”段注:“与,各本作玙。考《左传释文》曰:‘玙,本又作与,音余。’此可证古本《左传》、《说文》皆不从玉。”
2.联绵词的音特征。
(1)很多联绵词上下字或叠韵,或双声,或叠韵兼双声。
据徐振邦统计,《诗经》联绵词98个,其中叠韵、双声、叠韵兼双声联绵词70个,占总数的71%;《说文》出篆联绵词409个,其中叠韵、双声、叠韵兼双声联绵词249个,占总数的61%;[4](p175—176)这说明,汉语联绵词大部分存在叠韵、双声、叠韵兼双声现象。
段氏注《说文》依靠的是古音这个枢纽,因此段氏对联绵词上下字的语音关系是极为关注的。我们发现,段氏至少112次指出联绵词叠韵、61次指出联绵词双声、2次指出联绵词叠韵兼双声。如《骨部》“:髑:髑髅,顶也。“”髅:髑髅也。”段注“:二字叠韵。”《水部》“:荥:荥泞,绝小水也。“”泞:荥泞也。”段注:“荥泞叠韵。”《金部》:“鍡:鍡鑸,不平也。”“鑸:鍡鑸也。”段注:“鍡鑸叠韵字。”以上叠韵例。《足部》:“蹢:蹢躅,逗足也。“”躅:蹢躅也。”段注:“蹢躅双声。”《鸟部》“:鸳:鸳鸯也。“”鸯:鸳鸯也。”段注“:二字双声。”《走部》“:趍:趍赵,夊也。“”赵:趍赵也。”段注“:趍赵双声字。”以上双声例。《壶部》“::也。从凶从壶。壶不得渫也。”段注“:许释之曰不得渫也者,谓元气浑然,吉凶未分,故其字从吉、凶在壶中会意。合二字为双声叠韵,实合二字为一字。”《走部》“:趁也。“”:趁也。”段注“:疑两篆下本皆作‘趁也’。趁《马部》作駗驙,皆双声叠韵。”以上叠韵兼双声例。
(2)联绵词与其或体异文之间或叠韵,或双声,或叠韵兼双声,或同音。
段氏对于联绵词的或体异文现象,除了罗列其形,间或也评论其音。既然是或体异文,声音上自然相差不远,因此联绵词正体与或体之间的语音关系也就不外乎叠韵、双声之类。如《艸部》:“萹:萹茿也。“”茿:萹茿也。”萹茿联绵词,段注“:《释艸》云萹蓄,《本艸经》亦作萹蓄,茿、蓄叠韵。”《 部》“::,多小意而止也。“”也。”联绵词,段注:“,字或作枳椇,或作枳枸,或作枳句,或作枝拘,皆上字在十六部,下字在四部,皆诘诎不得伸之意。其入声则为曲。与枳、枝、,与椇、句、枸、拘、曲,皆叠韵也。”《足部》:“蹢:蹢躅,逗足也。“”躅:蹢躅也。”蹢躅联绵词,段注“:蹢躅之双声叠韵曰踟蹰,曰跢跦,曰歭 足屠,曰箸,俗用踌躇。”等等。
3.联绵词的义特征。
(1)有些联绵词,其中的某个字是有意义的,但与联绵词义无关。
《说文》中有些字,既可以与其它字一起构成联绵词,又可以单独表示另外的意义。为了不使后学淆惑,段氏对此总是屡屡加以提醒。如《马部》“:驒:驒騱,野马属。一曰驒马。“”騱:驒騱也。”段注“:驒騱合二字为一物。驒一曰驒马,此单言驒为一物,名之宜正者也。”驒騱联绵词,指一种野马。驒字另可单独指称一种马,这种马青骊白鳞,文如鼍鱼,故称驒马。此是联绵词上字另具他义。又如《页部》“::颜色慎事也。“”:。一曰头少发。”段注“:二篆今作。《广韵·廿一震》曰:‘,头少发。’窃疑‘头少发’单承字言,十六轸说是也。”《广韵》震韵“::,头少发。《说文》曰颜色顺事也。”轸韵“::。一曰头少发。”段氏认为许书不误,《广韵》字注亦不误,而《广韵》字注有误。联绵词,指处事谨慎、不形于色。字另可单指头发稀少。此是联绵词下字另具他义。再如《女部》:“嫛:嫛婗也。”“婗:嫛婗也。一曰妇人恶皃。”段注“:嫛婗合二字为名,不容分裂。婗一曰妇人恶皃,此则专谓婗字。”嫛婗联绵词,指婴儿。婗字另可单指妇人恶貌。此例亦是联绵词下字另具他义。
(2)有些联绵词,其中的某个字与该联绵词同义,属于絫呼与单呼之别。
古代汉语里,一个双音节词表达的词义有时可以只用其中的一个字来表达,这就是所谓的絫呼与单呼现象。《说文解字注》使用絫呼、单呼概念70余次,涉及不少合成词,也涉及一些联绵词。如《鸟部》“::,桃虫也。“”也。”联绵词,段注“:单呼曰,絫呼曰。”《竹部》“:箘:箘簬,竹也。”“簬:箘簬也。”箘簬联绵词,段注“:箘簬二字一竹名。古者絫呼曰箘簬,单呼曰箘。”
单呼是对絫呼而言的,单呼所用的字须得是絫呼中的字。有的单呼是取絫呼之上字,如上引二例。有的单呼是取絫呼之下字,如《鸟部》:“:也。“”:也。”联绵词,段注“:单呼曰,絫呼曰。”《木部》“:欂:欂栌,柱上枅也。“”栌:欂栌也。”欂栌联绵词,段注“:欂栌,絫呼之也,单呼亦曰栌。词赋家或言欂栌,或言栌,一也。”《皿部》:“卢:饭器也。”《部》:“:卢,饭器。”卢联绵词,段注“:卢叠韵为名。《皿部》不言 者,单呼曰卢,絫呼曰卢也。”可见絫呼与单呼在联绵词中有一定的系统性。
三、联绵词体例论
1.许书训释联绵词的标准体例是“A:AB,C也”“B:AB也”。
《说文》是文字学著作,段注开篇即谈到:“《说文》,形书也。凡篆一字,先训其义,若始也、颠也是;次释其形,若从某、某声是;次释其音,若某声及读若某是。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书也。”《说文》合义形音三者以完一篆,实际上只是一个大略的格局,有许多专门构成联绵词的汉字就难以拥有独立的意义,这一点许慎是清楚的。许氏所处的时代正是联绵词的盛产期,他不能把这些字排除在《说文》之外,因此他对联绵词采取了整体释义、分开析形、独立辨音的办法。如《玉部》:“玪:玪,石之次玉者。从玉,今声。“”:玪也。从玉,勒声。”玪联绵词;《艸部》“:萐:萐莆,瑞艸也。从艸,疌声。”“莆:萐莆也。从艸,甫声。”萐莆联绵词;《刀部》:“剞:剞,曲刀也。从刀,奇声。“”:剞也。从刀,屈声。”剞 联绵词;等等。这里头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整体释义,我们把它符号化为“A:AB,C也”“B:AB也”。段氏认为这种模式是许书训释联绵词的标准体例,他31次称之为“全书通例”,8次称之为“全书之例”,5次称之为“全书例”,2次称之为“全书之通例”,1次称之为“全书之大例”,1次径称“例”,可见他对许书这一体例的高度重视。
本着这种理解,段氏在校勘今本《说文》时,对凡是与此模式不合的联绵词训释,均视为后人改动,段氏以此详加考订,多所更正。举其类型,约有五端:(1)有补正上字下之联绵词的,如《艸部》“::,昌蒲也。“”也。”段注“:(下)二字各本脱,今依全书通例补之。”《部》“:疻:疻痏,殴伤也。“”痏:疻痏也。”段注“:(疻下)疻痏二字各本无,依全书通例补。”《金部》“:鎗:鎗鏓,钟声也。”“鏓:鎗鏓也。”段注“:(鎗下)鎗鏓二字各本无,今依全书例补之。”(2)有补正上字下之释义的,如《鱼部》:“ : ,鲔也。”“ : 也。”段注:“鲔字各本无,今依全书通例补。”(3)有补正下字下之联绵词的,如《见部》:“ : 觑,窥观也。”“觑: 觑也。”段注:“ 觑也三字依全书通例补,浅人删之耳。”《言部》:“諈:諈诿,絫也。”“诿:諈诿也。”段注:“諈诿也旧作絫也,今依全书通例正。”(4)有删除下字下之释义的,如《玉部》:“瑾:瑾瑜,美玉也。”“瑜:瑾瑜也。”段注:“凡合二字成文,如瑾瑜、玟瑰之类,其义既举于上字,则下字例不复举。俗本多乱之,此也字之上有美玉二字是。”(5)有同时补正多处的,如《攴部》:“ :毁也。”“ : 也。”段注:“ 下当云‘ ,毁也’, 下当云‘ 也’,此全书之例,多为浅人乱之。”《巿部》:“ :艸木 孛之皃。”段注:“当作‘ 孛,艸木之皃’。”“孛: 孛也。”段注:“依全书通例补孛字。”
2.许书对同部首联绵词二篆的安排,采用的是“上字居前,下字居后”这一模式。
对于联绵词的训释体例,段氏还有一个观点。段氏观察到,《说文》对同部首联绵词二篆的安排,采用的是“上字居前,下字居后”这一模式。因此,今本《说文》中凡是与此不合的次序,均为后人改动所致,段氏以此径做调整。如《木部》:“梼:梼柮,断木也。”“柮:梼柮也。”段注:“二篆旧先后倒置,今依全书通例正之。”《木部》:“梐:梐枑,行马也。”“枑:梐枑也。”段注:“旧二篆先枑后梐,今正。”《艸部》:“: ,艸乱也。”“ : 也。”段注:“此二篆及解旧讹舛,今依全书通例正。”今铉本《说文》先 篆后
篆。《水部》:“荥:荥泞,绝小水也。”“泞:荥泞也。”段注:“荥篆本在泞篆下,今移正。”等等。
四、结语
以上分析表明,早在二百多年前,段玉裁即已对汉语联绵词持有系统而深入的认识,他的这些精辟见解直接为后代学者所继承,成为现代联绵词研究的理论核心。段玉裁的联绵词理论贯穿于他校注《说文》的实践中,他不仅全面阐述了其联绵词理论,还成功考校了大批联绵词,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清代研究联绵词的学者当中,段玉裁的成就可以说是最高的。
[1]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2]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郭在贻.训诂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徐振邦.联绵词概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5]段玉裁.段玉裁遗书[M].台北:大化书局,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