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早期对党内民主功能的认识与实践

2014-04-06李东明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李东明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党内民主对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大意义。在党内民主的具体实践中,列宁凝练出党内民主具有促进党的团结统一、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实现党的科学决策、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纠正党内的错误倾向等正向功能。本文以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至1907年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为时间段,梳理列宁早期关于党内民主功能的主张,以期为我国党内民主建设实践提供历史的镜鉴。

一、发挥党内民主的团结功能,促进党的团结与统一

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只有保持党的团结统一,无产阶级政党才富有凝聚力与战斗力,才能领导无产阶级不断走向胜利。那么,如何才能积极有效的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呢?对此,列宁早期特别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对于促进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作用。

1.同志式的批评与自由争论有利于实现党在思想上的统一

在列宁看来,党的团结统一“不是下一道命令就可以办到的,也不是只根据某一次代表会议的决定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经过一番努力。首先,必须做到巩固的思想一致,排除意见分歧和思想混乱”[1](P315)。即党在思想上的统一是党在组织与行动上统一的前提条件。为了实现党在思想上的统一,在指出与经济派、伯恩斯坦派以及批评派等错误思潮划清界限的基础上,列宁特别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同志之间自由批评与展开公开争论对于实现党在思想上统一的重要意义。他说:“虽然在讨论一切问题时我们持有自己一定的观点,但是,我们决不反对同志之间在我们的机关刊物上进行论战。为了弄清目前各种意见分歧的深度,为了全面讨论争论的问题,为了同革命运动中不同观点的代表、甚至不同地区或不同‘职业’的代表不可避免的走极端现象作斗争,在全体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和觉悟工人面前公开展开论战是必要的和适当的。”[1](P316)因为只有发展党内民主,党内同志就党的重大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提高认识、缩小意见分歧,使党的团结真正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2.在发展党内民主中协调党内各派的利益

从理论上讲,政党内部成员形成的共同利益,是党实现自身团结的基础,也是党富有凝聚力与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就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而言,党内存在着多数派与少数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两部分利益。那么,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利益,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列宁一方面强调发展党内民主,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进行集体决议。另一方面,在强调维护党内多数派利益的同时,列宁指出对少数派的正当利益也要予以认可和保护,这就需要为党内少数派切实提供表达自身利益的机会和途径。列宁在《我们争取什么?》一文中明确指出,让少数派成立一个(或一个以上)著作家小组,它有权派代表参加代表大会并享有充分的“舌头自由”;必须提供最广泛的保证,让批评中央机关工作的党的书刊能够出版;最重要的是把中央委员会曾向第二次代表大会少数派建议的出版不满分子著作的措施,用党章固定下来,使不满情绪正当地表现出来,等等[2](P8)。

3.在发展党内民主中规范党内权力授受关系

从党内权力授受关系来看,列宁始终认为,党的代表大会是承载和反映全体党员意志的正确体现,并以此来确认党内权力授受关系。他多次强调,党的代表大会是全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党员代表就党的重大问题,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进行民主表决,并且指出,党的代表大会所做出的决定是最后的决定,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遵照执行。从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来看,列宁在指出党组织必须对党员予以全面了解和监督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实行党内民主,主张任何一个党员或党组织都有权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权批评中央的错误,中央机关应该认真研究这些意见,应该容许党内不同意见的争论,容许一定范围的思想斗争。不仅如此,由列宁组织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所通过的党章还明确规定,每个党员和每个与党有联系的人,都有权把承载自己意见与观点的声明提交给中央委员会或中央机关报编辑部或党的代表大会[2](P265)。在这个问题上,列宁充分发挥了党内民主对于理顺党内权力授受关系、党内民主决策以及党员与党组织交流互动的作用,从而实现了党在组织上的协调统一。

二、发挥党内民主的干部塑造功能,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党的目标能否完成,党能否实现自我进步,关键在党的领导干部。因此,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质量与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党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保证。但问题在于,怎样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质量和素质,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呢?

1.党内“多一些光”,让全体党员知道一切,有利于全党培养并识别党的领导干部

围绕着这个问题,列宁早期在《给〈火星报〉编辑部的信》中有着系统的阐述。列宁在该信中多次强调,党内要“多一些光”,让全体党员知道一切,以便于全党培养并识别党的领导干部。他说:“全党必须系统的、逐步地和坚定不移地为中央机关培养称职的人,对每个准备担任这种高级职位的候选人的全部活动了如指掌,甚至了解他们的个人特点,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成功和‘失败’。”[3](P88)在此基础上,列宁强调指出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要公开透明化,以便全党能够对其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他认为,“没有一个政治活动家不是经历过这样或那样失败的,因此如果我们要认真地谈论怎样影响群众,怎样赢得群众的‘善良愿望’,我们就应当尽力使这些失败不要隐藏在小组和小小组的陈腐气氛中,而要拿出来让大家评论”[3](P89)。考虑到个别党的领导干部可能会因此而觉得难为情,不愿意或不能够接受全体党员的评价和监督,列宁进行说服教育道:“这乍看起来可能是令人难为情的,有时对个别领导人来说好像是一种‘难堪的事情’,但是这种认为难为情的错觉我们必须克服,这是我们对党,对工人阶级应尽的责任”[3](P89)。在列宁看来,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不仅是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质量与素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对党与工人阶级事业负责任的表现。

2.发展党内民主,可以纠正党的领导干部的错误偏向,提高其质量与素质

列宁强调发展党内民主不仅能够使党的领导干部适得其所,并且可以纠正党的领导干部的错误偏向,提高其质量与素质。他强调指出,只有把党的领导干部的优缺点拿出来,置于全体党员的公开评论与监督之下,“我们才能使全体(而不是由哪个小组或小小组偶然挑选出来的)有影响的党的工作人员有机会了解自己的领袖,并且把每个领袖放在适当的位置上”[3](P89)。也唯有如此,“才能纠正一切莽撞的、片面的、反复无常的偏向”[3](P89),才能加强党内自我教育,以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质量与素质。

3.发展党内民主,有利于党的领导集体成员之间分工合作、有效协调

列宁把党的领导集体比喻成一个大的音乐会,并且指出,“我们需要取得经验,好恰当地分配角色,让一个人去奏抒情的小提琴,让另一个人去拉狂暴的大提琴,让第三个人去挥动指挥棒”[3](P89)。同样地,党的领导集体也是由不同的个体成员所组成的,成员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分工。只有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才能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质量与素质,使得党的领导干部之间有效协调、相得益彰。正因此如此,列宁发出强烈呼吁:“让大家来评判我们由于各种不同的‘音调’而引起的‘争论和口角’吧!”,“只有通过许多这样的公开讨论,才能使我们的领导者形成一个真正合唱得很好的集体。”[3](P89)

三、发挥党内民主的决策功能,增强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

根据革命形势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对于当时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而言,意义尤为重大。在当时革命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党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如若“差之毫厘”,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就极有可能会“谬以千里”。正是出于对党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慎重负责,列宁早期就在思考如何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避免因方针和政策制定上的失误给党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带来损失。在这个过程中,列宁无疑是把发展党内民主作为实现党的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

1.通过调查表或调查问卷是保证党的决策科学性的重要方式

列宁经常通过调查表或调查问卷的民主方式,积极听取党内各方的意见,以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性。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证,即为了召开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作准备,列宁专门写了一份《调查表》,表中具体列举了15个问题,如:您认为地方组织制定成文的党章有好处吗?可能吗?您认为将有关地方组织(委员会等)的某些准则写入党章有好处吗?如果有,请指出是哪些准则。您认为在党章中规定中央委员会有任免各委员会和其他组织的委员的明确权利合适吗?中央委员会的明确权利应当是哪些?等等[2](P272)。此外,列宁还建议委托专门的委员会来编制这样的调查表,让全体党员就党内的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做出回答,以实现党的科学决策。他说:“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原始材料(如果有100—200个同志作出回答),那么代表大会就能用它作出确切的结论。”[2](P274)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党的决策是党对自身的状况以及所处的外在环境的现实反映,其目的就是指导党的行动,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要保证党的决策具有科学性和现实针对性,就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群策群力,在民主的基础上“作出确切的结论”。

2.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性,必须使党的重要决定广泛征求全体党员意见

为了使党的决策具有科学性,列宁还强调指出党的重要决定要广泛地征求全体党员的意见,即“民主地决定问题”。他说:“要真正民主地决定问题,只召集该组织选出的代表开会还是不够的。必须让该组织的全体党员在选举代表的同时就整个组织所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都能人人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民主地组织起来的党和联合会,不能在原则上拒绝这种向全体党员征求意见的方式。”[4](P249)虽然一切政治问题都通过征询全体党员意见的方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列宁还是强调指出,极其重要的问题“不仅必须用选派代表的方式,而且必须用向全体党员征求意见的方式来决定”[4](P250)。在列宁看来,只有广泛征询全体党员的意见,兼听各方,才能在众多意见和方案中优中选优,进而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3.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性,必须做到对党的代表大会的决定进行最广泛的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列宁不仅指出要在党的决定作出之前,广泛征求全体党员的意见以防患于未然,而且还指出要在党的原则范围内,应当努力做到对党的代表大会所作出的决定进行最广泛的讨论,以切实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性。他说:“应该使所有的工人组织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说明自己赞成哪些决定,不赞成哪些决定。如果我们是真正地、严肃地决定在我们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如果我们决定吸引工人群众自觉地解决党的问题,那就应该在报刊、集会、小组和团体中进行这样的讨论。”[5](P62)列宁始终认为,决策的过程就是需要经历一个完善的民主到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拿出方案以及做出最后的决定,都必须有民主的前提和民主的参与来做支撑。只有广泛征询全体党员的意见,并且允许他们对党的重大问题进行最广泛的讨论,党才能够做到集思广益并形成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和综合判断,从而实现党的决策科学化。

四、发挥党内民主的激励功能,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

1.党内民主的本质决定了发展党内民主能够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

从本质上讲,党内民主就是指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人,党内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参与和决定党的一切事务。其具体表现为,党员的意愿、主张可以得到充分的表达,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发展党内民主,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党的肌体有效运行,是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的基本前提。列宁早期也特别强调发展党内民主,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保持党的生机活力的重要作用。比如,1905年11月,列宁在《论党的改组》一文中指出,根据党的活动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化要求党改变组织方法,以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但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要想使这项工作做好,“更主要的是依靠全体党员的首创精神”。因此,“必须立刻发挥全党的工作人员、一切同情社会民主党的工人的首创精神”[6](P82)。在列宁看来,发展党内民主,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主动性,让每个党员都能够自由地思考与发表意见,为党的各项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列宁曾多次强调指出,在党的决定最终做出之前,党员进行自由批评与争论是完全允许的,因为只有根据自由批评的原则,使党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才能很好地解决一切争执和一切误会”[5](P129),同时,这也是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此外,列宁还多次强调,党的重大问题要广泛征求全体党员的意见,允许党员对党的决定进行最广泛的讨论,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2.发展党内民主,有利于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党能够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发展

列宁曾指出,发展党内民主,使整个政治舞台公开置于大家面前,大家能够通过报纸、公众集会等途径充分了解到,“某个政治活动家起初做过什么,后来经历过什么变化;他在困难时候表现得怎样,他的品质一般来说又是如何,因此,全体党员自然能够胸中有数地决定是否选举这个活动家来担任党的某种职务”[7](P132)。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对于党员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举一动进行普遍的(真正普遍的)监督,就可以造成一种能起生物学上所谓‘适者生存’的作用的选人机制”。他认为,“完全公开、选举制和普遍监督的‘自然选择’作用”[7](P132),可以使得每个活动家都能够适得其所,担负最适合自己能力的工作。列宁在这里讲的“适者生存”、“自动机制”、“自然选择”,就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在列宁看来,发展党内民主可以形成一套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这个机制由公开性、选举制、党内监督等一系列党内民主机制所构成,并且相互衔接、相互作用成的一个整体,使党能够不断地“自我选择”、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从而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

五、发挥党内民主的纠错功能,积极纠正党内的错误倾向

1.发展党内民主,有利于加强党内监督,及时解决党内产生的分歧与争论

发展党内民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政治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有效地加强党内监督,及时解决党内产生的分歧与争论,最大限度地避免和纠正党内错误思潮与不良倾向。列宁早在《怎么办?》这本小册子里就强调指出,完全的公开性与选举制能够对党员进行普遍的监督,不仅可以保证每个活动家都各得其所,而且还可以保证每个活动家“亲身尝到自己的错误的一切后果,并在大家面前证明自己能够认识错误和避免错误”[7](P132)。在列宁看来,完全的公开性,即将每个党员的政治活动的起初、经过、以及现在等相关信息向全体党员公布公开,那么党员犯错误的空间就会大大减小,即使犯了错误也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此外,全体党员广泛参与党内选举等党内事务,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也自然能够及时发现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倾向。

2.越是革命形势严峻,越要发挥党内民主的纠错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基于当时极其严峻的革命形势,列宁认为实行彻底的党内民主是不可能的,但列宁还是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对于纠正党内错误倾向的政治功能。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之后,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极力抵制代表大会所建立的中央机关,背着党在党内秘密成立了单独的组织,为了达到控制党的中央机关的目的,不惜到处破坏党的正常工作,进行秘密分裂党的活动。针对党内出现的爱闹分裂和无政府主义的错误倾向,列宁特别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同志之间自由交换意见对于纠正党内这一错误倾向的重要作用。他说:“我们不仅要热情地在党的机关报上辟出一定的篇幅让大家交换意见,而且要使那些由于自己的不彻底性而去维护某些修正主义教条和由于某些原因坚持自己小组特点和个性的小组”“能够系统地阐述自己的不同意见,即使是无关紧要的意见。”[3](P87)在列宁看来,给争论双方提供一个平台,让全体同志有发表意见的自由,甚至“让这些小小组有发表意见的自由”,才能使得“全党有可能来衡量分歧的深浅,判断不彻底性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在什么问题上,以及表现在哪一方的身上”[3](P87)。

基于这样的认识,列宁发出强烈呼吁:“多一些光,要让党知道一切,让它得到全部的,真正全部的材料来对一切分歧、对回到修正主义和背离纪律的行为等等作出评价。”[3](P87)唯有如此,党的全体工作人员才能独立地作出判断,判断党内哪方面出现了错误,错在什么地方,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坚持不懈地影响那些爱闹分裂的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党员,使得他们产生遵守党的纪律的“善良愿望”。此外,列宁甚至认为,即便是党的领导干部的优缺点也要公布公开,其目的也是在于加强党内监督,纠正一切“莽撞的、片面的、反复无常的偏向”,并为全党提供有益的和必要的自我教育材料。

[1]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