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观察
2014-04-05赵登清
赵登清,魏 华
(四川省石棉县中医医院,四川 石棉625400)
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按照2000年成都会议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选择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20~60岁,平均39.1岁;病程1~12年,平均6年。对照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19~60岁,平均38岁;病程1.2~11.5年,平均6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临床表现主要为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贫血,肝功能损害等。肠外表现为皮肤损坏,关节炎,口腔溃疡及硬化性胆管炎。
结肠镜表现为肠黏膜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溃疡。慢性病变可见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病情分期:急性活动期占70.5%,缓解期占9.26%,慢性活动期占20.24%。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发作期每日4g、分4次口服,缓解期每日2g、分4次口服。另用溃结汤(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2g,陈皮15g,柴胡12g,蒲黄15g,白芷15g,薏苡仁30g,白头翁15g,白及12g,黄柏30g,苦参30g),煎后取汁,保留灌肠。晚餐进食半流食,睡前排空大便,取左侧卧位,将中号灌肠管头部用凡士林润滑,边推药边插管,插入深度约20~25cm,保留6~8h,每日1次,每次100mL,10天为一疗程。停3天,进入下一疗程。
对照组只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发作期每日4g、分4次口服,缓解期每日2g、分4次口服。
两组治疗3个月,治疗期间均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禁饮酒。
3 疗效标准
参照第4届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病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停药观察6个月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复查黏膜仅轻度病变。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肠膜病变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和黏膜病变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20例,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3例,好转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4.3%。两组总有效率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治疗前后各测量1次血常规、肝、肾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都正常。对照组血常规3例、肝功能2例出现异常。
5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痢疾”范畴。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忧思恼怒、肝木克土,脾胃损伤,传导失司,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蕴肠,肠络受损,血腐肉败化为脓血。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肾两虚,标实为湿热壅滞结肠。治疗调理气机,化瘀行血,消积导滞,坚阻固涩。溃结汤方中黄柏、苦参、白头翁清热燥湿,柴胡、陈皮、白术、茯苓行气健脾,蒲黄活血化瘀,白芷排脓,黄芪补气扶正。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湿解毒、化瘀收敛愈肠之效。药理研究证实,黄芪、白术等具调节植物神经和机体免疫功能,增加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力和病原微生物诱生干扰素能力,同时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肠道黏膜屏障,修复损伤组织功能。薏苡仁等具抑制体液免疫功能。因此,中药外用结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