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35例观察
2014-04-05王玲玲
王玲玲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吉林 松原 138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35例观察
王玲玲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吉林 松原 1380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西医抗炎、抗病毒、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另用针刺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29%,对照组7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
周围性面瘫;西药;针刺;中药
周围性面瘫其主要表现包括突然发病,发病后以一侧面部滞硬,伴麻木或松弛,眼睑不能闭合及皱眉,鼻唇沟变浅、歪斜或平坦,口角歪斜而不能露齿,亦有患侧露睛、流泪,额部皱纹消失,不能吹口哨等[1]。周围性面瘫发生后,若未能给予及时的治疗,或治疗方法欠妥,会导致病情延误,进而发生鳄泪症、继发性患侧面肌痉挛、口眼联动和失神经性肌萎缩等严重的后遗症[2],笔者用针刺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70例,均为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18~65岁,平均36.9岁;病程3天~7个月,平均2.6个月;发病部位左侧20例,右侧15例。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20~63岁,平均37.5岁;病程5天~6个月,平均2.3个月;发病部位左侧18例,右侧1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由于脑外伤、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外科手术及耳源性疾病等引起的面神经麻痹。
西医诊断标准[3]:突然出现一侧性面神经麻痹,麻痹出现之前可出现耳乳突部疼痛。额纹消失,眼部不能完全闭合,流泪,眼裂增大,不能皱眉。面部表情肌瘫痪,有麻木感,鼻唇沟变浅而平坦,口唇歪斜,口角下垂。进食时常有食物残渣滞留于齿颊间隙,口水自行淌下,舌前2/3处味觉减退。或有口干渴,头晕,耳鸣,听力下降或听觉过敏,不能吹口哨等。
中医诊断标准[4]:为风寒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面部麻木,肢体拘紧,恶风寒,肌肉酸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抗炎、抗病毒、营养神经等。地塞米松磷酸钠10mg加入生理盐水20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阿昔洛韦0.2g,每日3次口服;甲钴胺注射液500μg,每日1次肌注;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每日1次肌注。治疗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治疗组另用针刺联合中药外敷治疗。①取迎香、阳白、地仓、下关、颊车、太阳等,常规消毒后,取不锈钢30号一次性毫针针刺,取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②用麻黄、熟附子、细辛、白芷、防风、桂枝、川芎、秦艽、延胡索、赤芍各等分,每次取适量以白醋或香油调成糊状,敷于药用纱布上,并将纱布外敷于患处,每次外敷30min,每日治疗1次。治疗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5]
痊愈:面部表情肌功能均恢复正常,可正常皱眉、闭眼,额纹、两眉、鼻唇沟对称,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均消失。显效:面部表情肌功能基本正常,面部静止时无异常变化,皱眉略觉无力,眼睑可闭合但欠实,额纹、两眉、鼻唇沟基本对称,仍有轻度口角歪斜。有效:面部表情肌功能有所恢复,用力时可闭眼,额纹、两眉、鼻唇沟不对称,仍有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症状。无效:未达“有效”标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20例(57.14%),显效8例(22.86%),有效5例(14.29%),无效2例(5.71%),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痊愈13例(37.14%),显效7例(20.00%),有效7例(20.00%),无效8例(22.86%),总有效率77.1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 论
周围性面瘫属中医“面瘫”、“口僻”等范畴,主要为素体禀赋不足,正气亏虚,风寒邪气乘虚内侵,营卫不和,脉络气血受阻,经脉失于濡阳,肌肉弛缓不收而发病。
针刺迎香、阳白、地仓、下关、颊车、太阳等穴既可温阳行气,疏散风寒之邪,同时又可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中药外敷方中熟附子、细辛、桂枝温阳通络,白芷、防风、麻黄、秦艽等散风寒邪气,川芎、延胡索、赤芍活血化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温通经脉、祛风散寒、行气通络之效。
针刺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改善症状和体征,效果较好。
[1] 刘红.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57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30.
[2] 钟渠,周贤刚,郑桃晓,等.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面瘫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11):1755.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31.
[4] 罗云坚,孙塑伦.中医临床治疗特色与优势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4.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24.
2014-06-12
R745.12
B
1004-2814(2014)10-09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