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探析

2014-04-05翟凤婷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

陕西中医 2014年11期
关键词:经行胞宫通则

翟凤婷 王 昕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连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为“经行腹痛”。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是指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后者是指由盆腔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如今,我们针对痛经已经有了完备的中医学知识体系,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从古代医籍出发,结合现代临床研究,对原发性痛经的名称变革、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力争作以详尽探析。

1 痛经名称的变革 有关痛经的论述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匾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痛经”之名尚未引出,此处仅对痛经的症状加以描述。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首次提出“月水来腹痛候”。至宋代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夫妇人月水来腹痛者,劳伤血气,致令体虚”,以及宋代赵佶于《圣济总录·妇人血气门》中均继用了“月水来腹痛”之名。

此后至明清两朝,则以“经期腹痛”和“经行腹痛”为主。明代万全《万氏妇人科》和清代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用“经期腹痛”;清代何松奄《女科正宗》、黄元御《四圣心源》和吴道源《女科切要》均载有“经行腹痛”,其中《女科正宗》中则有“经行腹痛”专篇。

痛经一词首见于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痛经郁伤,气血滞”。清代徐宝谦《嘉斋汇选简要良方》和张仲华《柳选四家医案·爱庐医案》中亦用此名。现代多沿用此名,并列入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的病名。

2 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古代文献对于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阐述 中医对于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最早追溯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张仲景将“痛经”归为“妇人杂病”,提出:“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到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月水来腹痛候”中提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静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的论述,提出痛经的产生是由体虚感寒而致,这为痛经病因病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后各医家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多有论述。宋代《妇人大全良方》中提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因于气郁者,有因于血结者。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提出痛经证有虚实。清代医家傅山在《傅青主女科·女科上卷》认为肝郁、肾虚、寒湿等均可导致痛经。吴谦《医宗金鉴》曰:“凡经来腹痛,在经后痛则为气血虚弱,经前痛则为气血凝滞。”更提出了因虚实不同,而痛经发作时间亦随之不同。古代医家从寒热虚实等不同角度和方面,对痛经的病因病机做了较详细的阐述。

2.2 现代中医理论对于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阐述 现代中医认为痛经的病位在于胞宫和冲任二脉,并与肝、肾两脏关系密切,其主要病机无外乎“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两端,其证又有“实”和“虚”之分。实者常与因七情内伤、外感六淫、起居失宜等因素导致的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蕴结有关,上述因素导致邪气内伏,停滞于胞宫和冲任二脉,引起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者常与因禀赋不足、劳伤气血、起居失宜等因素导致的肝肾亏损、气血两虚有关,上述因素导致精血亏虚,胞宫和冲任二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王昕教授[1]认为本病的发生,本为肾虚,标为寒凝、气滞、血瘀。人体生殖发育之本在肾,若先天禀赋不足,阳虚于内,则胞宫失于温煦,或饮寒涉冷,重伤阳气,致寒凝冷结,或素性抑郁,情志不畅,气血滞于胞宫,不通则痛,以致痛经发生。

王道全教授[2]认为痛经主要由于妇女在正气不足,气血虚弱时,受到风寒湿邪侵袭,造成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而引起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络受阻,致使月经排出困难,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杨家林教授[3]认为痛经的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情志因素导致肝之疏泄失职,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提出痛经以实证为主,虚证少见,也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何贵翔教授[4]认为湿热瘀结型痛经较为常见,“湿”、“热”、“瘀”乃湿热蕴结型痛经的病机关键,“湿热”为本,“血瘀”为标,湿热瘀阻冲任胞宫,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3 原发性痛经的辨证论治 临床上通常将原发性痛经分为肾气虚亏、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等5型[5]。

3.1 肾气虚亏 《傅青主女科》云:“妇人有少腹痛于行经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肾精乃产生月经的物质基础,且肾气具有推动气机、温煦胞宫之功能,如若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虚损,伤及肾气,肾虚则精亏血少,冲任不足,经行血泄,胞脉愈虚,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症见:经期或经后,下腹隐痛,喜按,伴腰骶酸痛。在治疗上,王昕教授[1]重视温补肾阳、祛寒行气活血,用方则以右归丸、温经汤等合成自拟方经痛汤为主,临床随证加减。

3.2 气血虚弱 《宋氏女科秘书·经候不调门》云:“经水行后作痛者,气血虚也”。素体虚弱、大病久病或脾胃虚弱,气虚血少,经行血泄,冲任气血更虚,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经痛。症见:经期或经后,下腹隐隐作痛,喜按,伴月经量少。刘志超[6]等采用以调和冲任气血之法为主的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痛经,临证随症加减。

3.3 气滞血瘀 《宋氏女科秘书·经候不调门》云:“经水将来作痛者,血瘀气滞也”。素性抑郁,或忿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内留,蓄而成瘀,瘀滞冲任,血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拒按。胡思荣[7]医师用经舒宁颗粒(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川芎等)治疗原发性痛经总有效率为94.12%。

3.4 寒湿凝滞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一》中云:“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绪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痛。”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搏结,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下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葛华[8]化裁王清任少腹逐瘀汤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治疗证属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取得较好疗效。安蕊[9]采用吴茱萸汤加减配合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实寒型痛经(寒凝血瘀型)总有效率为93.34%。

3.5 湿热瘀阻 素有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搏结,稽留于冲任、胞宫,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徐婷花[10]用祛湿清经方(薏苡仁、苍术、川牛膝、醋延胡索、红藤、乌药、乳香)以清热除湿,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历经朝代变革,伴随月经而出现的腹痛最终定名为痛经,其病因病机虽有不同,但若能审症求因,辨证论治,分清疾病的虚实、寒热和气血,正如《景岳全书》中云:“经行腹痛,痛有虚实”,从整体上调节,便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1] 杨君君,王 昕.王昕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浅析[J].四川中医,2014,32(3):43-44.

[2] 王 见,康林林,吴明峰,等.王道全辨证推拿治疗痛经经验[J].河南中医,2011,31(5):471-472.

[3] 谢 萍.杨家林教授从肝论治痛经的经验[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4):31-32.

[4] 陈 薇.清热利湿法治疗湿热蕴结型痛经的理论和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11.

[5] 冯亚宏,刘奋林,王淑斌.辨证分型治疗痛经[J].中国医学杂志,2004,2(6):335-336.

[6] 刘志超,张 颖.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痛经35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5,25(1):26.

[7] 王 娇.经舒宁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10-15.

[8] 葛 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52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11):28.

[9] 安 蕊.吴茱萸汤加减配合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1.

[10] 徐婷花.祛湿清经方治疗湿热下注型原发性中度痛经60例[J].福建中医药,2013,44(1):46-47

猜你喜欢

经行胞宫通则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经行吐衄的认识及临床辨治
储继军治疗经行头痛经验浅析
胞宫胞脉胞络理论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关系探析
经行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新旧版比较
从肾论治人流术后月经过少的探讨❋
通则有路
经期为何睡不醒
楝胡四物散热熨治疗胞宫虚寒性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