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管癌术后可吸收性纱布致胆囊伪像1例

2014-04-05安玉红

实用医药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吸收性纱布胆总管

刘 新,时 倩,安玉红

患者,男,61岁。因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伴皮肤瘙痒、小便发黄、大便陶土色改变1月余入院。入院检查:直接胆红素197.1 μmol/L,间接胆红素 192.2 μmol/L,总胆红素 389 μmol/L,尿胆红素+++。腹部彩超:肝脏形态饱满,肝内光点密集,肝内胆管及胆总管重度扩张,肝内胆管最宽约1.2 cm,胆总管上段内径约 2.2 cm, 中下段可见范围约 3.7 cm×1.9 cm 低回声,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胆囊体积增大,大小约11.9 cm×4.6 cm,腔内布满细密点状回声;胰腺未见异常,主胰管未见扩张。超声诊断:胆总管下段占位。平扫及增强CT提示:胆道系统重度扩张,胆总管下段占位。患者入院后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诊断为壶腹周围癌。

术后 2周,黄染较术前明显减轻,但持续低热(37.6~38.0℃),复查彩超: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肝左叶胆管轻度扩张,最宽内径约0.4 cm,肝门部可见引流管回声;胆囊床可探及一长椭圆形混合回声,大小约 5.6 cm×2.2 cm,超声提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慢性胆囊炎表现。临床医师反馈意见该患者做胰十二指肠根治术,胆囊已切除并在原胆囊床放有可吸收性纱布。仔细复查患者,超声显示在肝门部长椭圆形混合回声,疑似胆囊;20 d后,该患者门诊复查彩超发现超声显像的胆囊床长椭圆形混合回声模糊;1个月后患者需化疗再次入院,彩超发现胆囊床的长椭圆形混合回声消失。通过3次随访,原胆囊床的混合回声逐渐模糊最终消失,结合临床可以说明此混合回声就是可吸收性纱布导致的伪像。

可吸收性纱布,又名消炎抗菌可溶止血纱布,遇血液后迅速吸收膨胀溶解,与血块形成覆盖物保护创面。其溶解后带有大量负离子,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促使凝血酶生成,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被水解,经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加固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聚体,达到止血护创作用。可吸收性纱布适用于各类传统结扎、电灼、压迫等方法不能很好控制的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脉广泛出、渗血的止血,临床已经广泛应用于妇产科、普外科等。可吸收性纱布致胆囊伪像在临床上较罕见,通过本文患者,有几点体会:①超声医师要拓展自己的医学知识面,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交流,以便及时了解临床最新发展动态,并且要认真做好随访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降低自己的误诊、漏诊率;②超声检查有它的局限性,不是只通过图像就能轻易作出诊断的,一定结合临床病史特点,综合考虑;③术后患者复查彩超看到异常回声时应想到多种可能,要主动询问经治医师,查阅手术记录,除外遗留可吸收性纱布所致伪像可能,并及时与患者沟通,建议随诊观察,以免错误导致不必要的创伤。

猜你喜欢

吸收性纱布胆总管
用S100吸收性止血绒为进行耳道肿物切除术的患者实施术后止血和防粘连处理的效果
观察局部应用吸收性替硝唑明胶海绵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疗效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
生孩子,为什么要塞纱布?
防水的纱布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比较
是雾,不是纱布
二孔法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中重金属铬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