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学生视域中的北京胡同意象

2014-04-05于小植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四合院胡同留学生

于小植

(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一、“胡同”的历史与文学叙述

谈及“胡同”,其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时期,元朝末年熊梦祥所著的《析津志》一书中,便有这样的记载:“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衚衕,衚衕二字本方言”[1]7。据此判断,胡同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早已作为北京城的标志性符号,深入人心,很多人甚至将其看做北京的“根”。然而,这个“根”并非是北京土生土长的产物。关于“胡同”的由来,一直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水井说”,翁立在《北京的胡同》一书中谈到:“胡同二字最初是由蒙语而来,根据语言考证,应是Hottog的音转,即水井之意。乡有乡井,市有市井,除了河道、湖泊之外,井泉一般是居民生命之源,有井的地方才有居民,这才是胡同的本意。”[1]2其二是“浩特”说。蒙古语中称城镇为“浩特”,元代是蒙古人统治,因此,城镇沿袭了“浩特”的叫法,后“浩特”音变写成汉字“胡同”。其三是“胡人大同”说。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考证为:“胡同本元人语,字中从‘胡’从‘同’,盖取胡人大同之意。”[2]这也是汉人习惯称蒙古等少数民族为“胡人”的缘由。

老北京人常道:“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明朝时期北京内城胡同有900余条,外城胡同300余条;而清朝时期,有名字的胡同达1 800余条,再后来,北京的大小胡同更不计其数了。尽管胡同数目庞大,每条胡同却都有名字和各自的特色。萧乾在《北京城杂忆》中谈道:“有些胡同以寺庙为名,像白衣庵、老君堂、舍饭寺”;“有些胡同名儿还表现着当时社会各阶层的身份:像霞公府、恭王府”[3],而有些更小的胡同就直接由当地居民自发地起个名字,继而约定俗成下来,如柳树胡同、井儿胡同等。正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胡同名称,透露出了北京人讲究、文雅的秉性气度,彰显着这座古城厚重而丰富文化积淀。

文学作品中较早出现“胡同”一词的是元曲杂剧。例如,在《张生煮海》中,梅香姑娘有“我住在砖塔胡同”的台词;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第三折中也曾出现过“直杀一个血胡同”的语句;再如,李好古在《沙门岛张生煮海》第一折中写道:“你去兀那羊角市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而发展至现当代文学,“胡同”更是被大量描绘,成为司空见惯的文学意象。从专门研究胡同历史文化的著作,如翁立的《北京的胡同》、王彬的《胡同九章》、王越的《源远流长话胡同》,到捕捉胡同记忆、寄予人生哲思的散文,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刘心武的《人在胡同第几槐》、张恨水《五月的北平》,再到以胡同为文化背景、讲述人世百态的小说,如老舍的《四世同堂》、刘心武的《钟鼓楼》、铁凝的《玫瑰门》,甚至当代很多话剧、电影作品中,都涌动着“胡同”的影子。“北京若是一片树叶,胡同便是这树叶上蜿蜒密布的叶脉”[4],这些作家试图沿着胡同这一“叶脉”来最大限度地亲近北京,感知北京,体味其在那些小巷小院中聚集着的文化气息,从而获得无尽的文学思考。因此,刘心武才会感叹胡同既是他“生命依恋的空间”,又是他“心灵悸动的源泉”。

二、留学生文学与胡同意象

林语堂在《大城北京》中写道:“几乎所有到过北京的人都会渐渐喜欢上它。它的难以抵御的魅力恰如其难以理解和描绘的奥秘。事实上所有古老的大城市都像宽厚的老祖母,她们向孩子们展示出一个让人难以探寻净尽的大世界,孩子们只是高高兴兴地在她们慈爱的怀抱里成长。”[5]而北京容纳的不仅仅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将一份关爱与温暖投射给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他们从长城、故宫体会到了北京历史的恢弘大气,从王府井、三里屯感受到了现代北京的张扬热情,从胡同、四合院中察觉出了北京人平和、闲适的生活情趣,北京对于他们来说就如醇酒般历久弥香。留学生用细致的笔触将所看到的胡同景观记录下来,从而感受到了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温文尔雅、厚重朴实的另一面。

来自意大利的留学生用相机将胡同最美丽的瞬间定格下来,并描绘到:

照片的背景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胡同,而且可以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条“小路”把两个房子隔开,在这张照片的右边有一辆很旧的自行车靠着墙。那辆普通的自行车是这个家庭唯一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上边挂着一支人人天天都要用的拖把;左边晒着一些刚洗完的衣服:有一条黑裤子、两件白色T恤衫、一件彩色的制服。这家以花盆来装饰他们家,这些花盆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很温暖的感觉。他们是用砖头来砌家里的墙。用砖来盖房有很多好处,而且冬暖夏凉。在照片的中间是一间瓦房,它连接两个房子,这样一来,好像拉近了两个家庭的距离。

留学生通过走访胡同,看到了许多只属于老北京的一些文化符号,磨剪子磨刀的铁片、煤、鸟笼等等,这些事物似乎与高楼大厦里城市生活渐行渐远了,但却仍然可以在胡同里找到。

有一天朋友带我去北京胡同参观。啊,一到这个地方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胡同里有很多树,温度好像下降了10度。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很安静。我对胡同的爱慢慢开始产生了。当时我住的地方离胡同还比较远,可是我为了了解胡同的文化常常到城里来。这个人为什么摇动那串铁片?啊,他是磨剪子磨刀的。这些黑色的圆的东西有什么用?啊,是冬天烧的煤。那个老头子为什么把鸟笼晃得那么厉害?他想把鸟弄死吗?不,老北京觉得小鸟非常喜欢这样。

宽阔的马路、气派的高楼大厦、立交桥使北京步入了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北京“洋气”了,但“北京味儿”却淡了。外国人留学生心里期待的北京似乎并不是“洋北京”,而是“老北京”的“北京味儿”,而且他们往往可以透过建筑捕捉到其背后的文化气息:

北京历史文化景点的魅力也非常惊人,从紫禁城到组成古老北京胡同的那些窄窄的街道,中国的名胜古迹使我产生了学习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那些狭窄的、古老的叫做“胡同”的街道,对于我们外国人来说是一个很著名的景点,相比于西方的标准,这些胡同并不算高贵,但是胡同的内涵却远远多于我们的所见所闻,通过观察那些小巧的房屋、庭院里摆放的物品还有在胡同里举行的活动,我们能体会到很多关于当地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信息。

北京的四合院,不论大小,都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北房是正房,院主人或者长辈居住于此,房屋面积比其他房屋大。院子的两边是东西厢房,晚辈们居住。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复杂点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则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四合院讲究对称,布局灵活,大至辉煌的紫禁城,小至普通的农家院都是四合院。这种特殊的建筑样式给外国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合院是以前北京人住的地方。它的四面是房间,中间很开阔,是北京传统的建筑。现在北京的四合院越来越少,住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来北京旅游的人可以进四合院参观,欣赏里面的结构,同时,还可以看看老北京的胡同。胡同是窄窄的街道,走出四合院,就能看到一条一条的胡同。参观四合院和胡同的时候可以跟住在那儿的人聊天儿,一边喝茶,一边品尝中国各种各样的小吃,可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

外国留学生对北京的印象常常是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差、市区噪音大。然而,他们走出北京的闹市区,踏进那一条条曲折蜿蜒的胡同,这些问题就随之不复存在了,胡同让他们感受到了另一个全然不同的北京,他们对这一独特景观充满了好奇与喜爱,他们眼中的“北京胡同”具有“静”“慢”“美”三个特点。

在外国人看来,北京特别挤,马路上堵车堵得很厉害。不过,有时候正在逛热闹的地方的时候,却突然可以走进一条胡同。在十分摩登、繁华、拥挤的城市中,可以找到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很安静”。

我曾从画册中看到过北京街头熙熙攘攘的自行车队伍如潮水一般,我曾听说过北京有数不清的古老曲折的胡同,我曾想象过自己在北京骑上一辆自行车悠然自得地穿梭于胡同之间……

胡同像是上帝偷偷赠予北京的一块自留地,在这里,急促的脚步可以暂时放缓,繁忙的工作可以暂时搁置,紧张的情绪可以得到抚慰。留学生们享受着胡同里的宁静,心灵也可以在此得到休憩与沉淀。老舍曾说:“(北京)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6]的确,花鸟草木是老北京胡同里的常客,吆喝叫卖也是老北京胡同里特有的文化景观。你时常会看到某家的小孩提溜着一个鸟笼从你身旁欢快地跑过,会听到磨剪子磨刀的手艺人的吆喝声,会偶遇在阳光下聚精会神打理门前花草的老大爷和推着插满冰糖葫芦小车的小商贩,他们是胡同的主人,他们为一条条小胡同增添了不少生活气息。对北京胡同的发现和观察使留学生们改变了其对北京形成的喧嚣、拥挤、嘈杂、繁忙的固有印象,他们感受到了老北京人充满情趣、优雅从容的生活方式。一位留学生领略了北京胡同的独特魅力之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不再向往现代城市的喧哗,不再陶醉于物质的享受,现在的我,只想到那像是黑白相片中才出现的胡同,和小孩玩弹珠,和大妈踢毽子,牵着老婆婆的手,和她在幽幽的茶香中,听她说着隔壁大叔的小狗生了五胞胎的事。

三、留学生文学中的胡同文化

留学生对于胡同的兴趣和了解并没有止步于胡同这一表层肌理本身,而是深入到了北京人的生活和北京文化的层面,他们说:

我从大小胡同了解北京的内在文化,从随意的街道探访中了解北京的老百姓生活。

我很喜欢逛北京的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胡同,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地地道道的老北京的味道。这样使我很好地感受到了古老迷人的北京和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北京恰到好处的融合。

从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来探讨,“能代表都市深层意义的建筑往往是与都市拥有共同成长经历的古典建筑,城市将自己的文化底蕴已经深刻地传达到了这些建筑之中”[7]。因此,胡同作为北京的典型符号,既是老北京文化的外在展现,又承载着传递北京精神与北京内涵的使命。留学生们通过对胡同里人们生活方式的感知,体会到了北京不同于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的气质秉性。而他们的观点与感受反过来又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审视当下逐渐被时代所远离的“胡同文化”,具有一定的思考与借鉴意义。

热情好客是北京人的性格特点,北京人不“排外”,对外国留学生大多抱着友好、包容的心态。胡同里居民的热情、平和的态度极大地感染了留学生。

那天一位阿姨请我们这些好奇的留学生进屋,还给我们泡茶,陪我们参观她家的各个房间。分别时她还写下她的电话号码,并对我们说“需要帮助的话,随时和我联系。”

北京人热情好客性格的形成与北京作为千年古都,深受儒道思想洗礼不无关联。儒家思想主张“仁”,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强调的就是整个社会应该以一种友爱、平和的方式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和谐统一。正是北京人的这种热情与平和,让这些背井离乡的留学生在北京这个陌生的城市体会到了温暖。

此外,有的留学生认为,胡同里的北京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高,非常容易满足,生活中处处透露着一种“平民趣味”。

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特别是饮食方面,我来北京后吃过北京人的家常便饭,其实从材料、做法、味道等多方面来看,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只是简单朴素,但是他们常说“五味神在北京”。

不得不说,留学生的观察是细致的,他们的感受是准确的。老北京人宁愿每天清晨在路边摊儿喝上一碗香喷喷的豆汁,再加几个炸得焦嫩金黄的焦圈,也不愿意置身于西餐厅内去享受名贵的红酒和精致的糕点。在他们眼中,名贵的威士忌比不过自家的小米粥;汉堡三明治怎么吃也不如胡同口廉价的糖葫芦和臭豆腐美味;让他们规矩地坐在咖啡馆内细细品味一杯拿铁倒不如在树荫下大碗喝茶、畅快唠嗑来得痛快。北京人看重的不是柴米油盐的物质层面,追求的也不是小资情调,他们自身带着“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皇城根儿气质。老舍认为,北京人即使仓糜不实也会追求礼节,老舍说:“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8]北京人喜欢的就是一个“舒坦”,一抹“趣味”,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易中天说:“只有这种平民味儿,才是正宗的北京味儿,也是北京最让人怀念和难以忘怀的东西”。

留学生不但看出了老北京人的平民味儿,也看出了老北京人对自己小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

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不但安静,也很安全。安全到什么程度?安全到胡同里的居民可以说是夜不闭户。虽然说胡同里的房子已经很破旧了,可他们仍然觉得破家值万贯,所以舍不得搬家。

胡同里的北京人并不羡慕外面花花世界的精彩,在他们看来“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外面千好万好不如自家的小院好。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乡土情结,在老北京人眼中,胡同里那个小小的四合院就是他们的“根”,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所在。不可否认,这种安土重迁的思想还有一丝“贵族气”在里面,而这并不是狭隘的地域优越感,而是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一位留学生就在他的文章中写道:

通过北京人的居住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感到作为住在帝王之都的市民,他们的自豪感。胡同文化虽然在物质上不够充足、不够华丽,但是在精神上的骄傲、自豪感是哪个国家、哪个城市都无可比拟的。

留学生不仅看到了胡同的现在,他们也对胡同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我的中国朋友带我去过长安街的胡同,他说:“北京长安街以北的每一条胡同都和这座有着800年历史的古都有关。”后来我知道胡同这个词出现在元代,原意是“帐篷与帐篷之间的通道”。但是遗憾的是现在胡同正在一条一条地消失,北京也随之改变着模样。我觉得有点儿可惜,因为胡同见证了北京几百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遗产之一,应该好好保留。

很多外国留学生对北京胡同的拆迁和改建感到遗憾和痛心,北京正在以飞速发展的姿态跨入国际大都市的行列,但有时走得太快容易忘记来时的路。

我们相信,当人们谈起北京的时候,最具特色的一定不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四通八达的环形车道,而是那幽深曲折、古朴厚重的胡同院落,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瑰宝,这才是北京城的“根”。假设有一天北京的胡同消失了,那么北京这座古城厚重的历史感与人文气息也会随之流逝,北京与那些新兴都市也就毫无差别了。这是中国人的心声,也是外国留学生的心声:

北京的胡同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它的苍茫、平实,记录着这个城市的变迁,也承载着千年文化传承。它独特的美区别于华丽的上海、匆忙的广州、凝重的南京和苍茫的长安,在我脑海里是最典型的北京之美。

当然,也有人认为,胡同代表着北京的落后与破败,是阻止北京发展的障碍与心魔。刘心武的《四合院与抽水马桶》、陈建功的《“拆”》、王朔的《烦胡同》等作品就表现了这样的主题。有的留学生也认为,胡同具有封闭、保守、自私、知足、忍耐等特点,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所以,过去的胡同文化必将衰落。

在优胜劣汰的经济大潮中,胡同这种封闭性市民文化必然衰落下去,遭到淘汰。胡同封闭、保守、自私、知足、忍耐的特点使这种文化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失掉了发展进步的机会。我认为现在的胡同应该与以前的胡同不同。因为北京在发展,胡同文化也应该发展,今天的胡同应该有新的面貌。

一种文化要想永久保持活力,就必须接受来自异域文化的审视与碰撞,老北京的胡同文化也如此。外国留学生来到北京,他们用眼睛观察胡同,用心灵品味胡同文化,他们的讲述帮我们重新捡拾起了许多已经被我们熟视无睹的美好,唤醒了已经被我们忘却的历史记忆。留学生是联系北京与世界的纽带,他们将把北京的文化带至自己的国家,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也为北京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从而促进了北京的发展。

北京历史悠久,北京的许多古老建筑都留下了王朝更替、岁月斑驳的历史印记,成为北京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胡同”是北京文化的代表和集中体现,承载着历史、政治、社会、地理、人文等多重内涵。但是,北京的胡同正在逐步“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立交桥。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常常是背离的,也许“胡同”的消亡是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1] 翁立.北京的胡同[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7.

[2] 沈榜.宛署杂记[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34.

[3] 萧乾散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352.

[4] 铁凝.永远有多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

[5] 林语堂.大城北京[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6] 老舍.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63.

[7] 刘贺娟.胡同和弄堂——女性的都市文化记忆[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8] 老舍.正红旗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8.

猜你喜欢

四合院胡同留学生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四合院下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