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训诂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2014-04-03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训诂学训诂野人

赵 敏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安徽 淮北 235000)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语言解释学、汉语词义学,是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以释词为主要内容,以历代训诂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以深入阐明古代汉语的规律为目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由于它是从本土文化中产生出来的,深深扎根于古代汉语中,因而运用它来训释古代文献,更加贴切、更加精当;同时,它在训释词义时,是从语言文字学角度对词进行历时的、动态的考察,这就使对词义的诠释,不仅仅是知其然的问题,而且还能知其所以然。运用它来指导阅读古代文献、教学古代作品,无疑大有裨益。所以它是文、史哲等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之一;是“在汉语现代语言学建立以前是一门凡稍有成就的知识分都必须具备的一门最基础的学问。”“是学习、研究中国任何一门古代文献都应该修习、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下面我就在历史学专业《训诂学》的教学实践中,谈谈自己对这门课程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请专家指教。

训诂学是基础性学科实用性强,它的核心就是训诂资料与方法的运用,同时对古代文献的阅读、解释、整理、研究等方面,对学生知识的充实与能力的提高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我们的开课对象为二年级历史学师范类专业学生。在此阶段开课希望通过对训诂学的学习,知识的积累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以后的专业学习中,一方面提高训诂学的修养,一方面对专业学习起到辅助作用。但此时学生通常只是完成了基础的课程,“还没接触过很多古籍,特别是训诂学的要籍,通常是但闻其名,未见其书,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下子便引导他们对训诂学中的诸多问题作理论性的探讨;无异于在松软的土质上建造高大的建筑,费力,未必讨好。同时未来学生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能够直接从事语言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是很少的,多数人培养的目标是中学教师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要求他们有较高解决这方面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训诂学课既能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基本知识,又能教会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有的学生对训诂学一无所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训诂学的学科特点,在训诂学课程讲授过程中除了一般教学以外,最主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二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定位

训诂学是为学生指示门径的课程。训诂学的教学内容注重两方面:一是训诂的理论;二是训诂的方法,以培养能力为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训诂学的学科特点,在训诂学讲授中我们要有明确的教学定位:训诂学的教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训诂观念、知识、和理论,具备初步的训诂实践能力,更好的阅读、理解古代历史文献,能够提高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增强运用汉语的准确性,使学生了解汉语词义系统和发展规律,热爱民族语言文字,继承传统文化遗产。这就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训诂的内容、特点、原则、方法,接触训诂学文献,了解训诂发展的历史、具有运用训诂的理论、方法,借助训诂资料工具书,阅读历史文献的初步能力。把通过训诂学习获得的语言文化知识和方法,自学贯穿应用于学习实践。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汉字观、汉语观、提高辨析、运用汉语文字的能力,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进而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整理研究传统文献以及编纂语文工具书的能力,以适应以后教学、科研、古籍整理、词书编纂以及出版、文献管理、文献传播方面的工作。在这个训诂课的讲授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运用已学到的训诂学知识于学习实践中,这些知识和思考习惯将为他们今后的实践所遵循。

二、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训诂学属于传统语言学,具有语言学的一些特点:理论艰深、抽象、概括,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且训诂学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汉语语言学的所有领域,又和音韵、文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不管是教、还是学都有很大的困难。实践上学生掌握阅读文献甚少,学习起来势必存在诸多问题,如何针对训诂学课程和学生现状激发学生兴趣,体会到训诂学并不深奥、不枯燥,而学了又能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习训诂学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这了使学生感兴趣,在系统的讲授训诂学之前,用训诂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训诂实例激发学生兴趣,那么例子的选取就非常重要。既然能让学生产生学生的兴趣,又不能使学生此时有畏难的心理。结合学生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使用吴孟复的《国学典籍阅读要义》中的例子。

第一例:关于“猖獗”一词的解释。《历代散文选注》中收有《隆中对》和《与陈伯之书》两文。其中均有“猖獗”一词。《隆中对》和《与陈伯之书》均为名篇,且《隆中对》学生在中学已学习过,对此比较熟悉,易于理解和接受。《三国志·诸葛亮传》卷35“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臣,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尤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与陈伯之书》:“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猖獗”《辞海》中有收,清代学者赵翼亦有释。《历代散文选注》中对此词也有解释。吴孟复认为赵翼和《辞海》中的解释均不准确。“《历代散文选注》的注者把《隆中对》中刘备自言‘智术浅短,遂用猖獗’注为‘狂妄放肆,失败倾覆’。按此理解,岂不变成刘备自已骂自己了吗?可见《选注》还不如《辞海》‘踬仆’注得好。在《与陈伯之书》中,丘迟说陈伯之叛宋降魏是由于‘不能内审诸已,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选注》注为‘狂妄’也显然不如《辞海》释为‘横行无忌’好;但说‘横行’也不太确切。因为丘迟写信给陈伯之劝谕他,当然不会公然骂他。”他认为:“猖”字不见《说文》,朱骏声谓为“伥”之俗字。《说文》:“伥,狂也;一曰,朴也。”(朱谓即“颠仆”之“仆”之讹)重言为“伥伥”。伥伥,《礼记·仲尼燕居·释文》:“无见貌。”《荀子·修身·注》:“无所适也,言不知所措履。”謰语亦作“倡 ”(见《樊重碑》)。又《广雅·释诂》:“谲、伥,狂也。”王念孙引《急就篇注》云:“颠疾亦谓之狂獝,妄动作也。”《汉书·扬雄传》孟康注:“獝狂,恶疾也。”王念孙曰:“僪、遹、獝并同义。得出“猖獗”一词在此两篇中的确解。“目无所见,则不知所措履,故可以比喻英雄失路,暂受挫折,《隆中对》取义本此;也可以用来形容迷失路途,举动不当,《与陈伯之书》取义本此(后文即望其‘迷途知返’)。一取‘仆’义,一取‘狂’义,盖病狂者多乱动,亦易跌仆。后世‘横行无忌’之义,则是由‘乱动作’进一步引申。”赵翼和《辞海》所释均不精准。

此例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几方面要加以注意:一是尽量简化训诂的过程,此时学生还未接受过训诂学的知识和训练,不能很好的领会其过程,所以要简化,以免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二要使学生明白前人注本和工具书中都可能出现错误,不能过分依赖工具书和前人学者注本;三是让学生知道不能以词的今义来释古义,词义是有发展变化的;还要指出训诂必须结合历史知识和文章文意才能完全、准确的训释词义。就像吴孟复所说“专恃注本,或兼恃工具书皆不行,而必须研究训诂,考索语源,弄清词义的历史变化,然后才能注解精确,使人易知易懂”。

例二:“锐”一词。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以宗正列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出入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豰弓弩,持满。”“锐兵刃”《广雅·释诂》“锐,利也。”在大多情况下,会将之释为使动用法。从课堂教学情况学生都把“锐”解释为使动用法,使兵刃锋利。吴孟复认为此意用于“细柳劳军”这一场合不甚当,因此时断没有“士卒磨刀”之事。《史记》中此段描写了周亚夫所率军队的备战状况。吴孟复从《说文》、《汉书》《史记》等文献中考求“锐”在此处准确解释。“《说文》‘锐,芒也,从金,兑声。’《白虎通·五行》‘芒之为言萌也。’《说文》:‘芒,草耑(端)。’‘锐’义为‘芒’,‘芒’义为‘萌’,萌芽亦即露出。‘锐’古文又‘兑’。《老子·释文》:‘兑,河上本作锐。’《史记·天官书》‘隋北端兑’,《汉书·天文志》作‘锐’。《易·杂卦传》:‘兑,见。’‘见’即‘现’,与‘露’义同。今语‘露出’亦即‘现出’。故‘锐兵刃’当即‘露出或出现锋刃’的意思,与将军披甲同为戒备森严的表现。”此例在教学中效果较好,一方面,《史记》对此阶段的学生来说内容熟悉易领会,且此例中所用文献资料对学生来说较常见。训诂方法是考异文证明“兑”、“锐”一字,而“兑”有“见”义,既不是孤证,更不是臆说。

我们学习训诂学,不仅学习训诂学基本理论和训诂方法,并将之用于实践,还要在前人训诂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但在创新的同时不能故意标新立异。

例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过卫,“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而受而载之。”“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旧释“块”为“土块”,无疑是确解,但也有人根据“块”的篆文,与《礼记·礼运注》“篑,读为块”,“说是‘农民把食物放在盛的草筐中给重耳’”。“我们试将其放在本文中来看,‘野人予之盛土的草筐’,这哪有‘把食物放在’的含义呢?而且重耳‘在外十九年,阻险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左传》语),‘饥而就野人求食’(《史记》语)岂因食物放在草筐中便认为‘不恭敬’‘大怒’之理?而且《史记》上也说,‘野人盛土器中进之’,明是‘盛土’于‘器中’而不是‘盛食物’于‘土器中’,否则‘盛’字缺了宾语。再说,《论语》上有‘篑’字,果如上说,何不写作‘盛食篑中进之’呢?所以放在文中检验,是判断训诂当否的一个好办法。”同一事件在其他文献中也有记载,《史记·晋世家》“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重耳怒。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汉书·律历志》:“乞食于埜人,野人举??而与之。”《国语·晋语》:“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君何求焉,天事必象,十二年必有此土……受而载之。’”结合吴孟复的分析,给学生讲授时从《史记》等其他文献的记载及当时重耳所处的环境分析“块”即“土块”没有草筐之意。此例中不仅要讲明训诂要依据上下文,还要指出我们应该推陈出新,但出新要有充足的文献佐证,不能故意标新立异。

以上几个例子简单易于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使学生明白了解从事传统文化的工作,不懂训诂学或精通训诂学会造成很大障碍;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训诂学主要内容以及训诂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同时,让没有接触过、不了解训诂学的同学可以初步了解训诂的过程,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和用训诂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的教学效果显著。

[1]郭芹纳.训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陆宗达,许嘉璐.关于训诂学教学的几个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5).

[3]吴孟复.国学典籍阅读要义[M].北京:中国书店,2008.

[4]周大璞.训诂学初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训诂学训诂野人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野人迷踪
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
训诂学与民族民俗文化研讨会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