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共文化建设思想看现代远教考试文化建设*
2014-04-03盛秦陵侯澎涛富钊强
盛秦陵,侯澎涛,富钊强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宝鸡市分校,陕西 宝鸡 721001)
党建立以来,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经济建设的和平时期,还是在信心百倍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始终围绕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一心一意谋划文化建设,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任务的完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实践中形成了指导意义极强的文化建设思想,学习、重温这一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建设,特别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着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劳心劳智。毛泽东同志从科学的理论角度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1](P663-664)他对文化高屋建瓴的认识不仅基于他深厚的国学文化积累,也源于他对马列主义文化观的消化与吸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的文化建设思想。一方面,他客观分析认识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文化陋习。1927年,在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剖析了中国男子普遍受三种权力支配,女子受四种权力支配的陋习。在抗战中指出了中国社会的贪官污吏有讨小老婆,甚至八、九个之多的严峻现实。解放战争时,他告诫大家,在陕甘宁边区,还有一百多万文盲,两千多个巫神,迷信思想还在影响广大群众。建国后,仍语重心长的说:“我们中国是处在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情况中”。[2](P191)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党领导的文化建设。在土地革命时期,通过征集革命歌谣、充实宣传部门的“艺术股”、汇集全军人才出版画报、要求共产党人做礼义廉耻的模范等手段,加强文化建设的实践。抗战时期,著名的整风运动,实际上就是一场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创新运动。第三,在斗争实践中形成了文化建设思想的框架。一是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列主义、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他认为,新民主主义“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不能领导了得。”[3](P698)二是文化建设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坚定不移地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文化建设坚持这个标准更不动摇。他曾饱含深情的讲:“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4](P1096)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5](P708-709)第三,坚持“双百方针”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时,又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国度,他一再强调不能割断历史,对中国文化遗产,应当批判地利用。坚持“古为今用”,但也必须坚持“洋为中用”。“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6](P264)“双百方针”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成为我党几十年以来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的基本原则。第四。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型而努力。毛泽东总结28年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凝练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7](P706-707)将我党的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理论高度。并准确的预测“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8](P345)对此,他着手思考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型过渡。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政权的建立,给人民的文化教育和人民的文学艺术开辟了发展的道路”的断言[9](P129-130),标志着两种文化实质意义转换的开始。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及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擎旗者,自身的学习与革命经历决定了他同毛泽东同志一样是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与实践者。抗战时期,就要求必须加强对敌的文化斗争,克服轻视文化工作的倾向。“无论那一种势力或哪一种派别的文化工作,都是服从其政治任务的”,[10](P22)一语道破的指出了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迎来了文化建设的高潮。“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不是为了剥削。”[11](P167)将文化的发展与建设放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位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没落、腐朽的思想沉渣泛起,一些西方腐朽的思想也相继捣乱,小平同志以高度的政治嗅觉意识到:“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建设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建设,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12](P154)他意志坚定的认为:“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目前社会上那些消极的现象也必然会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13](P149)显示了小平同志继承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视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的豪迈情怀,并以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推进,创新、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
第一、拨乱反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文化建设原则。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同志恪守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建设道路,但建国后,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却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文化建设道路。十届三中全会后,小平同志理直气壮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全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二、敞开国门,吸收借鉴世界的优秀文化。毛泽东同志尽管早就提出了“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思想,但在实践中,他学习的西方对象,仅是暂短时间的苏联老大哥。小平同志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理论上坚持“洋为中用”,不厌其烦的说:“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绝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14](P168)。在实践中更是率先垂范实践这一思想。一批批通商口岸的建成、一个个经济特区的落地无不实证了小平同志学习西方、学习西方文化的实践辉煌。
第三、创新发展了文化建设的内容。首先,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为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随着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小平同志及时地将文化服务的指向提升到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15](P6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其次,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小平同志在强调文化建设为发展生产服务的同时,准确地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6](P567)再次,将“四有”新人的培养作为文化建设的最终任务。小平同志毫不遮拦的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7](P28)把“四有”新人的培养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一项内容。第四,具体规划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评估标准。毛泽东同志文化建设思想的一大缺憾就是没有明确文化建设的衡量标准。小平同志审时度势,创新地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评估标准。“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的对或不对的标准。”[[18](P23)第五:敲响了文化安全的警钟。毛泽东尽管强调文化安全,但他仅立足于国内外阶级斗争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武力颠覆而言。小平同志的文化安全却立足于阶级消亡,经济建设全面铺开的实际,着重从西方意识形态渗入引发国内不良文化产生的实际及从西方国家文化渗透,试图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尤其是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文化安全,其视角更为广阔,切入更为中肯,更具有警示预防作用。
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江泽民同志讲,社会主义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也需要繁荣的文化。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又一次创新发展了党的文化建设思想。一是更为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讲“先进的文化,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就是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的文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立意更为高远。二是提出了“唱响主旋律”的建设方针。江泽民同志指出:“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先进文化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19](P159)这是中国社会自我变革、自我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我党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主流文化与核心文化更为明晰的结果。三是以全社会共同理想的铸造为根本。江泽民同志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20](P11)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务实的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了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精神支柱,也是现阶段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旨。四是明确昭示了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党把它写进了决议,成为我们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与措施。五是将文化安全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总结我党多年文化建设经验,科学地从国家安全中细化出文化安全的理论命题,并首次为这一命题破了题,在十八大报告中也做了全面的论述。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文化建设卓有成效的思考与努力,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建设思想,不仅人民性、求实性、创新性、科学性为我们耳熟能详,并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一些崭新的特点也渐渐的为我们认识。
第一,一元性。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看,其基本的思想框架都蕴含着一元性特征。不仅淋漓的表现在指导思想的一元、服务人民的一元,更重要的是文化建设目标所指的一元更为明确。从毛泽东、邓小平时代文化为政治、经济建设服务,到江泽民发展为全民族共同理想与精神支柱的一元构建,直至十八大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元目标确立,一次次彰显了我党文化建设目标一元的显著特征。
第二,多样性。党在多年的文化建设中,始终科学地秉承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其表现表现为:1、文化分类的多样性。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当时中国的文化有帝国主义文化、半封建文化,还有新民主主义文化。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建设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不等同于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同时,还存在着封建主义文化的残余、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意识等,丝毫不回避文化的多样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旋律的号角。高举主流文化的旗帜,引领各类亚文化的发展,就是对文化多样分类的最好回答。二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就从多方面指出各种没落文化的表现。建国后,曾举例说,中国的的皮蛋、北京的烤鸭是别国比不上的,可以国际化。从细微的皮蛋、烤鸭上找到了文化承载多样的表现形式。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要求作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明确了文化表现多样性的思维传递。三是建设手段的多样性。土地革命时期的队伍建设法、资料收集法,延安整风时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法、学习法诠释了文化建设手段的多样性。小平同志的抓科技、必须抓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谆谆教诲所折射出的教育法、社会拱卫法等也丰富了文化建设手段多样性内涵。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制度创新、人才建设、加强领导、全民参与等的方法,更是闪烁着文化建设手段多样性的光辉。
第三,前瞻性。文化发展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一贯坚持。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对文化高潮到来的预测就是文化建设前瞻性预测的范例。小平同志切莫放松精神文明建设的指示就是适时把握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科学前瞻。当前,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题词,也是文化相对独立,具有客观反作用的科学前瞻表现。
学习、理解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其博大的内涵体系,精深的逻辑关系,缜密的传承轨迹,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也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考试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南。
一、高度重视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实践、创新的结果。尽管严格意义的现代远程教育考试产生的时间不长,但它与中国传统考试文化,党的文化建设有着渊源的传承。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要吸取两者的文化精髓,高度重视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建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摒弃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积累缺失、甚至无文化的错误观念,加强领导、科学布局,注重制度建设,规范要求、强化考核,下功夫梳理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脉络与理论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建设的态势,实现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创新、自觉、自醒、自信的目标,使建设有头、有尾、有结果。
二、积极构建远程教育考试文化框架,提高教学质量,为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至始至终都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并在实践中丰富、充实着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围绕着教学质量,为教育目标,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结果就是锻造一大批参与经济建设的合格文化产品,即培养一批为建成小康社会服务的“四有”新人。远程教育作为构建社会化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自然不会例外。远程教育文化、特别是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构建,必然顺同文化建设的大趋势,同时又展示自身的特性优势。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框架,进一步落实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内容与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现代远程教育的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培养一批政治信仰坚定、知识结构完整、共同理想信念牢固,自觉为建成小康社会服务的合格人才,为教育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做出贡献。
三、梳理内涵、创新方法,提升建设层级。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丰富文化建设内涵,创新、整合建设方法,不断提高建设层级的发展史。广大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要在战略的高度,结合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客观,不断科学地归纳梳理考试文化的内涵,通过多种创新的手段建设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提升建设层级。只要我们不断学习,认真归纳,科学甄别、评估梳理其内容、创新整合其方式,形成科学有效的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体系,建设内容全面精细、方法科学规范,层级不断提升的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是没有问题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会产生任何阻碍。
四、用创新的理念,以再生选择的手段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考试主流文化的构建。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文化建设发展中,在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中,牢牢抓住文化建设的主流文化主线,促进了文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当前,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冲锋号,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在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建设中,一方面挖掘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体系框架与内涵要求,另一方面要发挥文化创新、衍生的特点,以创新为抓手,科学地把握文化多样性的内在属性,实现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在建设中选择、发展、创新的目标,逐步形成特征鲜明的现代远程教育考试的主流文化与核心文化,以其先进性、导向性引导建设方向,以“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要求,主动出击,带动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全面建设,完成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任务。
五、时刻注意远程考试文化建设的安全。安全建设是我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高度关注的命题。也是由于我党文化建设过程的安全,才使得文化建设的成果栩栩生辉。由于现代远程教育教育形式、教育手段的变化,引起了考试方法与评估方法的革命性变革,在全力构建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进程中,一则要强调科学建设,二则就是要强调建设安全。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建设要接手这一命题,研究这一命题,破解这一命题,建设这一命题,唱响远程教育文化安全过程建设的主旋律,找到维护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安全建设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是远程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职责,更是我们的社会职责。
[1][3][5][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毛泽东.中共中央给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贺电(一九四九年七月一日)[C].毛泽东文艺论集.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13][15][17][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邓小平.邓小平同志论哲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19]江泽民.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0]毛泽东.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