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极油气开发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

2014-04-02殷进垠

中国矿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北极油气石油

雷 闪,殷进垠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北极油气资源丰富,同时受海冰消融、油价高企、消费抬升等因素驱动,北极油气开发的国际竞赛已经形成。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丹麦等环北极国家均已出台明确的北极国家战略并积极向联合国递交北极主权申请。一些能源消费大国和地区组织也在不断寻求提高自身参与北极治理的话语权,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和意大利已于2013年5月正式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公司方面,埃克森美孚、壳牌、BP、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俄罗斯国家天然气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意大利埃尼石油公司等国际石油巨头一方面竞相将北极列入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另一方面纷纷组成战略联盟,合作开发北极油气资源。中国近年也明显加强了北极参与力度。2012年中国组织北极第五次科考,海龙号首航北极航道并成功访问冰岛。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俄期间,中石油与俄石油签署了在巴伦支海和伯朝拉海3个油田的勘探作业协定,成为第一家成功进入北极的中国石油公司[2]。随着北极油气资源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凸显,中国石油公司迫切需要调整或重新定位北极战略。

1 北极油气开发现状

1.1 北极油气资源概况

北极地区的地理学定义是指北极圈以北(66.56°N)的广大陆地和海域地区,总面积2100万km2,领土自然延伸到北极地区以内的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俄罗斯、芬兰、冰岛、瑞典。200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北极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北极地区待发现油气资源总量为4120亿桶油当量,占全球待发现油气资源总量的22%,其中石油1340亿桶(含凝析油),天然气1669万亿ft3。待发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别占世界待发现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15%和30%[3]。

北极油气资源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陆海分布不均,海上油气资源占84%;二是油气组成不均,天然气约占70%;三是国家间分布不均,俄罗斯约占北极油气资源总量的60%(图1)。

图1 北极待发现油气资源地区分布

1.2 北极油气开发现状与趋势

从1920年在加拿大Norman Wells钻下第一口陆上油井至今,北极油气开发已有90多年的历史。相比之下,北极海上油气勘探开发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在浅水地区。目前北极地区油气日产量约为800万桶油当量,累计产油约400亿桶,天然气1100万亿ft3,产油区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和美国的阿拉斯加[4]。

近年来北极油气开发逐步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是油气勘探开发正向海上迈进。2011年北极海上新钻探井13口,创1986年以来新高。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预测2012~2020年间北极海上探井将以年均10~12口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北极海上油气日产量将达到400万桶油当量[6]。二是战略联盟已成为国际石油公司在北极开展油气合作的主要模式。国际石油公司通过组合企业间的资源和技术,在高风险、高技术要求的北极地区形成竞争优势。近年最为引人注目的战略联盟包括俄石油与埃克森美孚,俄石油与挪威石油等。

2 北极油气开发的挑战

目前北极地区仍有近半数盆地未进行油气勘探,是全球勘探开发程度最低的地区之一。石油公司参与北极油气开发主要面临技术、经济、政治三方面严峻挑战。

2.1 北极地区气候和地质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对油气开发提出了苛刻的技术要求

第一,北极海冰数量巨大,海冰和冰脊撞击会对钻井平台和海底管道造成严重危害。北极海上作业除要求配备极高抗撞能力的钻井船或浮动钻井平台外,还需配备先进的海冰监控设备,如船载直升机、雷达、卫星来监测海冰运动。一旦发现海冰逼近作业区域,首先需出动破冰船进行破冰,再利用拖船将碎冰拖离作业区域。遇到超过破冰船破冰能力的巨型海冰则必须停止作业,利用拖船将钻井平台拖离作业区域。2012年一块面积约为曼哈顿岛大小的海冰逼近壳牌楚科奇海作业区域,导致壳牌开始不到24小时的钻探作业被迫停止。

第二,北极冬季严寒且飓风频发,对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威胁极大。北极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以下,风暴卷起的海浪可高达30m以上,对生产设备的耐低温和稳定性要求极高[7]。

第三,北极永冻土土壤条件恶劣,工程建设需考虑冻土融沉和冻胀作用对地面建筑和运输车辆的危害。

第四,北极生态环境对外部因素敏感,自我修复能力弱。一旦在北极地区发生类似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安全事故将会对北极的生态系统和石油公司本身造成毁灭性的打击。2011年6月美国地质调查局在综合评估了全球400余份学术出版物、研讨会论文、科技进展报告与网站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当今世界仍然缺乏针对北极地区有效的 “漏油评估、准备和响应措施”[8]。

2.2 北极油气开发对经济因素极其敏感

第一,北极油气开发依赖于油价的高位运行。北极油气开发成本高昂,根据开采难易程度的不同,北极海上油气生产成本在35~100美元/桶之间(不含运费、矿税及其他税费),高于重油和超深水,仅略低于页岩油、天然气液和煤层气[9]。作为北极油气开发的主体,国际石油公司的投资决定往往取决于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当前技术手段无法有效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只有油价的高位运行才能保证石油公司的盈利空间。2008年挪威学者 Lindholt和Glomsrod的研究表明,国际油价至少要达到80美元/桶才能维持北极现有产量规模,要实现北极油气开发快速发展则要求油价长期保持在120美元/桶的水平线以上[4]。而油价的波动性极大,国际能源署最新市场报告对2035年原油的最低预测价格仅为100美元/桶,如不考虑技术进步对降低成本的影响,石油公司未来在北极的运作极有可能出现成本大于收益的不利局面[10]。

第二,当前的市场条件不利于北极油气开发。北极油气资源以气为主且主要分布在海上地区,缺乏连接世界主要天然气消费地的管网系统。目前北极地区仅有挪威一处LNG工厂,未来通过LNG出口难度大。而持续升温的美国“页岩气革命”和卡塔尔LNG大发展势必将分流部分潜在的消费者,对北极油气开发产生消极影响。

第三,全球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会造成油价、消费、投资的三重下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当年油价从最高的147美元/桶一路跌破40美元/桶,并引发2009年油气消费和上游投资下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分别下跌2%和3%,上游资本投资下跌15%[11])。此次危机深层影响至今未能完全消退,2013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期仅为3.25%,全球经济的低位运行无法带动油气消费和上游投资[12]。

2.3 政治因素或将制约北极油气开发

第一,环北极国家环保意识逐渐加强,拖累北极油气开发进程。自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美国和加拿大加强了对石油公司的监管力度,对北极油气开发的态度趋于谨慎。2012年美国内政部指控壳牌违反美国多项安全生产和环保规定,导致后者不得不暂停2013年阿拉斯加作业[13]。康菲也因美国政府对阿拉斯加水域钻探管理规定的不确定性,宣布暂停2014年阿拉斯加水域钻探计划[14]。格陵兰政府也于2013年初停止了北极油气勘探许可证的发放,并宣布将加强对现有勘探活动的监管[15]。

第二,资源国现有财税条款尚不足以全面推动北极油气开发。财税激励是降低北极油气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目前已有部分北极资源国开始针对北极地区实行优惠的财税政策,如俄罗斯和加拿大已出台北极油气勘探开发的财税减免政策,但相关措施仍待完善。俄罗斯什托克曼气田商业生产的不断延期就是缺乏有效财税激励的典型案例之一。早在1988年就被发现的俄罗斯什托克曼气田天然气储量达3.9万亿m3,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之一。自2008年俄罗斯国家天然气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和法国道达尔公司共同成立什托克曼气田开发公司后,该项目一再推迟商业生产,并最终导致2012年8月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正式退出。造成该项目生产延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俄罗斯至今未给予该项目足够的财税优惠,导致该项目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作业者无法获得预期的商业利润[16]。

最后,北极主权争议尚未完全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争议地区的油气开发。联合国海洋法赋予环北极国家享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根据大陆架延伸原则最多不超过350海里),目前美国与俄罗斯,加拿大与挪威,以及美国与加拿大之间仍存有北极领土主权争议。若争议不能得到及早解决,或一方不满联合国裁决结果而采取过激举动,则势必会对争议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3 北极油气开发的战略价值

3.1 北极油气资源的真实价值体现为经济价值与战略价值之和

在北极油气开发重重挑战的背后,隐含着其对国家和公司巨大的战略价值。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面临增加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所带来的巨大压力,2012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8%和29%,参与北极油气开发对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在今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俄期间,中石油与俄石油签署的北极联合作业协议就体现出中国政府对本国石油公司参与北极油气开发的支持态度。

从公司层面来看,北极油气开发或将很难在短期内为中国石油公司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意义重大。第一,北极待发现油气资源丰富,参与北极油气开发有助于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二,北极油气开发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导入期”——行业刚开始形成,需求低、投入大、成本高,但竞争对手少,容易树立先入优势。第三,北极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技术含量高,有利于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进步。参与北极油气开发有助于中国石油公司从技术扩散中获益并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第四,北极油气开发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周边地区炼厂、LNG工厂、存储设施布局,有利于实现公司一体化、全球化战略。最后,相较传统油气富集区,环北极国家政局稳定,政策透明,公司遭受政治风险的可能性较小。

3.2 中国石油公司进入北极存在有利条件

中国石油公司参与北极油气开发存在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北极油气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低,市场割据尚未形成,当前是中国石油公司进入北极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第二,中国是《斯瓦尔巴群岛条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为中国石油公司参与北极油气开发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三,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有利于中国石油公司获取最新政策变化,熟悉北极游戏规则,并增进对原住民利益诉求的了解,降低项目社会风险。第四,北极油气开发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石油公司在劳动力成本,资金储备方面具备一定优势。第五,北极航道特别是东北航道的开通将大大缩短中国石油公司在北极开展勘探开发活动的物资补给线,降低油气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

4 中国石油公司北极战略的几点思考

中国石油公司的北极参与度很低且缺乏明确的北极战略。鉴于北极油气开发巨大的战略价值,中国石油公司迫切需要重新评估北极在公司未来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尽快出台公司的北极战略。

4.1 中国石油公司的北极战略定位要从实现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出发

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首要战略问题。目前中国的能源安全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供给来源过于集中,70%以上的进口原油来自中东和非洲等动荡地区[17]。二是运输渠道过于单一,约80%的进口原油通过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南中国海航线实现,该航线对地缘政治因素敏感,易受海盗攻击和敌对国家的封锁。中国石油公司参与北极油气开发有助于多元化国家能源供应渠道,减少对单一运输渠道的过分依赖。

4.2 中国石油公司的北极战略要着眼于建立公司未来核心竞争力

IEA预测到2035年全球常规油气产能缺口将达到300万桶/天,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耗竭,拥有全球近四分之一待发现油气资源量的北极在全球油气格局中地位日益凸显[11]。国际石油巨头如埃克森美孚、壳牌、挪威石油、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等已将北极列入公司未来发展规划,全球油气勘探开发向“更深、更冷”的北极地区迈进已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通过参与北极油气勘探开发提高自身技术实力和积累作业经验,是中国石油公司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未来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经之路。

4.3 中国石油公司的北极战略要着重加强与俄罗斯、挪威、冰岛的油气合作

出于环保考虑,美国、加拿大和格陵兰政府对北极油气开发的态度已趋于谨慎。此外,北美非常规资源前景广阔,美国和加拿大对北极油气资源的依赖较小。中国石油公司与上述三国的油气合作存在“天花板效应”。与之相比,俄罗斯、挪威和冰岛对加速北极油气开发主观愿望强烈。俄罗斯与挪威两国经济严重依赖油气出口,冰岛则迫切希望通过发展石油工业走出欧债危机阴影。目前俄罗斯已出台分级矿税、免征北极出口关税等财税激励措施;挪威则于2012年发放了挪威海和巴伦支海51个油气区块的生产许可证,平了历史最高纪录;冰岛也在今年1月首次对外颁发海上油气勘探许可证,正式敞开北极油气合作的大门[18]。此外,中国与上述三国良好的双边关系也为北极油气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及能源领域的互补性强,双方已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能源合作;中国与挪威的双边关系呈现出缓和趋势,此次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成员国就得到挪威政府的公开支持;中冰关系也迈上了新的台阶,两国先后签订了北极合作框架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冰岛总统已公开表示欢迎中国石油公司参与冰岛的油气合作[19]。综合以上因素,俄罗斯、挪威、冰岛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石油公司进入北极地区的突破口。

[1] NASA.Arctic Sea Ice.2013.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Features/WorldOfChange/sea_ice.php.

[2] Upstream Online.CNPC Gets Arctic Entry Ticket.http:∥www.upstreamonline.com/live/article1321594.ece.

[3] USGS.Circum-Arctic Resource Appraisal:Estimates of Undiscovered Oil and Gas North of the Arctic Circle[R].2008.http:∥pubs.usgs.gov/fs/2008/3049/.

[4] Shell.Developing Arctic Oil and Gas.2011.http:∥www.shell.com/content/dam/shell/static/future-energy/downloads/arctic/developing-arcticoilandgas.pdf.

[5] Lindholt L,Glomsrod S.The Arctic:No big bonanza for the global petroleum industry[J].Energy Economics,2012(34):1465-1474.

[6] Wood Mackenzie.Arctic Exploration Goes Offshore[R/OL].2012.http:∥www.woodmacresearch.com.

[7] Offshore Online.Terra Nova FPSO sets sail for Newfoundland.2000[2013-06-13].http:∥www.oilpubs.com/oso/article.asp?v1=453.

[8] Holland-BartelsL,Pierce,B.An Evaluation of the Science Needs to Inform Decisions on Outer Continental ShelfEnergy Development in the Chukchi and Beaufort Seas,Alaska[R].Washington DC:USGS,2011.

[9] IEA.World Energy Outlook[R].2008.http:∥www.worldenergyoutlook.org/publications/2008-1994/.

[10] 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12[R].2012.http:∥www.worldenergyoutlook.org/publications/weo-2012/#d.en.26099.

[11] 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R].2010.

[12] IMF.World Economics Outlook[R].2013.

[13] New Scientists.US Gets Tough on Arctic Oil Drilling[N/OL].2013.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1729094.000-us-gets-tough-on-arctic-oil-drilling.html?full=true&print=true.

[14] Yahoo.ConocoPhilips Delays 2014 Arctic Marine Drilling[N/OL].2013.http:∥news.yahoo.com/conocophillips-delays-2014-arctic-marine-165828482.html.

[15] The Guardian.Greenland Halts New Oil Drilling Licences[N/OL].2013.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13/mar/27/greenland-halts-oil-drilling-licences.

[16] Financial Times.Gazprom Freezes Arctic Gas Project[N/OL].2012.http:∥www.ft.com/intl/cms/s/0/ab331568-f1d8-11e1-bba3-00144feabdc0.html#axzz2TnCe3mv4.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国石油:2012年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继续上升[N/OL].2013.http:∥www.gov.cn/jrzg/2013-01/30/content_2323461.htm.

[18] Arctic Portal.The Icelandic Oil Adventure has Begun.2013.http:∥arcticportal.org/news/23-energy-news/920-the-icelandic-oil-adventure-has-begun.

[19] The Guardian.China should have a say in future of Arctic-Iceland president.2013.http:∥www.guardian.co.uk/environment/2013/apr/16/china-future-arctic-iceland.

猜你喜欢

北极油气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南极和北极一样冷吗
奇妙的石油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
北极飞来毛脚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