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万千应用通法辨治胃脘痛经验

2014-04-01邱新萍

河北中医 2014年10期
关键词:通法行气温阳

邱新萍

(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北京 101300)

马万千应用通法辨治胃脘痛经验

邱新萍

(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北京 101300)

胃脘痛;中药疗法;名医经验;马万千

马万千主任中医师系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40年。马老师勤求古训,遣方用药,取诸家之长,尤其对胃脘痛治疗颇有心得,根据中医学“胃为六腑之一,以通为顺”理论,认为各种原因导致胃滞为胃脘痛发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上以中医通法为主辨治胃脘痛取得了较好疗效。笔者为马老师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师承,受益匪浅,兹将马老师应用通法辨治胃脘痛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脾虚胃滞型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互为表里,马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易为生痰之源,脾虚易夹痰夹湿,另脾为胃行其津液,脾不健运,胃的受纳通降亦受连累,而出现胃滞的症状。临床以胃脘隐痛或胀痛,伴或不伴胁肋胀痛,纳少,嗳气,纳差,乏力,舌淡黯,舌边有齿痕,苔薄腻为辨证要点。治以健脾益气、行气消滞为主。方用自拟健脾消滞汤。药物组成:党参10g,炒白术10g,法半夏9g,砂仁6g,厚朴9g,茯苓10g,枳实10g,木香10g,莱菔子30g,鸡内金10g,炙甘草3g。马老师认为,治疗脾虚胃滞的胃脘痛,不能单纯用补法,因补中有通,故健脾消滞汤在四君子汤健脾的基础上,用厚朴行气燥湿运脾,除胃肠滞气;砂仁化湿行气;枳实消积散结;木香行气止痛,消胃肠滞气;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鸡内金消积滞,健脾胃。全方共奏健脾益气、行气消滞之功。

2 湿热胃滞型

马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脾胃湿热是胃脘痛的主要病机之一,并认为脾为脏属阴,性喜燥恶湿,主运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辛辣燥热之品均可导致脾主健运功能失职,精微不布;或六淫之湿侵入人体,亦可困脾,而嗜食生冷瓜果及茗茶贪酒者,更易使水湿蓄于中州,而困脾土,蕴而生湿,郁久化热;或而胃为腑属阳,职司受纳,性喜润恶燥,脾胃同居中焦,湿热内蕴,中焦气机不利而造成脾为湿困,胃为热扰之证。本证以胃脘痞满,疼痛,纳呆恶心,口干、口苦,大便不爽,舌淡或红,苔白腻或稍黄,脉弦缓为辨证要点。治以清热利湿、芳香化浊为主。方用清利化浊汤。药物组成:黄连10g,厚朴10g,黄芩10g,半夏19g,茵陈10g,陈皮10g,佩兰10g,防风10g,枳壳10g,薄荷10g。马老师认为,治疗本证,单用苦寒清热药物,恐碍脾阳运化,单用温燥化湿之品,恐助胃之邪热。清利化浊汤中马老师选用薄荷以清疏胃热,佩兰以芳化脾湿,防风除湿止痛,马老师将清热利湿、芳香化浊药物同用,使胃热清、湿邪除,则胃痛止。全方共奏清热利湿、芳香化浊的作用。

3 肝郁胃滞型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马老师认为,脾胃同居中焦,共奏受纳运化之功,而脾升胃降,气机通顺是完成饮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正如《沈氏尊生书·胃痛》亦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如肝主疏泄功能失职,气机失常,常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功能的正常,出现肝郁胃滞之证,临床辨证要点以胃脘疼痛或胀满不适,多以胀为主,情志不遂时明显,伴嗳气,有的胸闷,嗳气及矢气后腹胀减轻,舌红,苔白,脉弦为主。根据《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土得木而达”的治法,马老师治疗本证多采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陈皮10g,柴胡10g,川芎10g,枳壳10g,半夏9g,白芍药9g,香附9g,延胡索10g,木香5g,茯苓10g,炙甘草6g。若肝郁化火,热邪扰胃,以胃脘痛为烧灼感,便秘,心烦易怒为辨证特点,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马老师认为,治疗肝郁胃滞之证,使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脾胃升降气机调顺,功能方可健旺,可谓“土得木而达”。

4 虚寒胃滞证

张景岳《景岳全书·心腹痛》曰:“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 脾为脏属阴,性喜燥恶湿,主运化,若寒邪直中,伤及太阴,脾阳失煦,运化失司,内生虚寒,产生虚寒胃滞的症状,以胃脘隐痛,泛吐清涎,大便稀溏,喜热饮或进热食后胃脘疼痛缓解,舌质淡嫩或有齿印,舌苔白滑白腻为辨证要点。马老师认为,本证发生与外邪伤脾,脾阳失煦有关,治疗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者温之”的法则,选用理中汤加减。药物组成:党参20g,干姜9g,炒白术10g,香附10g,荜茇9g,厚朴6g,紫苏梗10g,焦神曲10g,川楝子10g,木香6g,甘草3g。马老师认为,治疗虚寒胃滞证,不能单用温阳补中治法,要温通补中,在党参、干姜、白术、荜茇等健脾温阳药的基础上,加用厚朴、香附、川楝子之类药以行气燥湿、疏肝理气止痛,紫苏梗以理气宽中,焦神曲健脾消食化积,全方共奏温阳补中、行气化滞的作用。

5 阴虚胃滞型

临床上胃脘痛还以胃脘隐隐灼痛,咽干舌燥,口苦唇红,伴有五心烦热,嗳气干呕,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光红或剥,脉细为辨证要点。马老师认为,此为阴虚胃滞之症,其原因多由过食辛辣燥热(如麻辣烫、重庆火锅等)证,或多用辛燥方药,或因燥热外感内燔,致燥热伤阴津,致胃阴不足。本证与肝脏密切相关,肝为阴脏,体阴而用阳,若肝阴不足,肝失所养,横逆犯脾胃,而见诸症,临床上马老师用药多酸甘并用,化阴、健脾而柔肝,并少佐疏肝之品,以顺肝之条达,发其郁滞之气,治以柔肝化阴、和胃止痛之法。方用一贯煎加减。药物组成:北沙参15g,麦门冬10g,玉竹10g,生地黄15g,石斛10g,川楝子10g,当归10g,知母10g,白芍药20g,瓜蒌仁20g,甘草6g。

小结马老师在胃脘痛的病机上,认为胃滞为胃脘痛发生的病理基础,或因脾虚,或因湿热,或因肝郁,或因虚寒,或因阴虚,无论虚实,均可导致胃脘不通则痛,出现各种症状。因此,马老师认为治疗胃脘痛应突出“通”的重要性,健脾益气、行气消滞为通,清热利湿、芳香化浊为通,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通,温阳补中、行气化滞为通,柔肝化阴、理气和胃均可体现通的作用。临床上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多有佳效。

(本文编辑:董军杰)

邱新萍(1977—),女,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脾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R256.330.531

A

1002-2619(2014)10-1449-02

2013-12-12)

猜你喜欢

通法行气温阳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阴寒体质化痰除湿需补阳温阳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十五 “陈抟睡功(一)”“吕祖行气诀”导引法
揭示思维过程 寻找通法通则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从特殊化、极限化到一般通法的思考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温阳解郁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抑郁症30例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
行气药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