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内淋巴囊肿瘤手术患者的护理
2014-04-01谢林艳
高 茹,谢林艳,杨 华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耳鼻喉科,广东 广州 510515)
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ELST)是来自内淋巴囊和内淋巴管上皮的肿瘤,又称内淋巴囊低度恶性腺癌,是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因其发病率低、发展慢,症状缺乏特异性,肿瘤又位于侧颅底、位置深在、周围解剖复杂且瘤体血供丰富,因此该病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切除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且重[1]。2012年10月,我科收治了1例ELST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行颅底、岩尖肿瘤切除加外耳道肿瘤切除加腮腺切除加舌下、耳大神经移植面神经吻合加颈外动脉结扎加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式复杂,涉及解剖部位多。该患者病情复杂,手术时间长,护士积极与医生沟通,了解手术的难度、范围、可能引起的并发症,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现将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0岁。因左耳道流血水8年,伴左耳进行性听力下降,左侧面瘫3年。于2012年10月30日住院,入院诊断:左颞骨肿物。颞骨MRI检查提示:左侧内耳、中耳及外耳道及颞骨岩部、桥小脑角池占位性病变;颞骨增强CT检查示:左侧颈部、左侧颞部皮下、左侧腮腺旁及左侧颈根部、左侧锁骨上窝可见多发淋巴结影;左侧颞骨乳突部及岩部巨大占位,并枕骨斜坡左侧、左侧内耳、中耳及外耳道、桥小脑角池及左侧腮腺侵犯;左侧颈部、左侧颞部皮下、左侧腮腺旁及左侧颈根部、左侧锁骨上窝多发淋巴结转移。入院后曾行3次颞骨肿物活检,结果分别为乳头状汗腺瘤、耵聍腺肿瘤并慢性炎性纤维组织、耵聍腺瘤,病理检查均与临床考虑不相符。11月9日,在全麻下行左侧外耳道、颞骨肿物活检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左侧外耳道、乳突肿物内淋巴囊肿瘤,多考虑骨源性恶性肿瘤。11月21日,在局麻数字剪影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加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11月27日,在全麻下,行左侧颅底、岩尖肿瘤切除术+左侧外耳道肿瘤切除术+左侧腮腺切除术+舌下、耳大神经移植面神经吻合术+左颈外动脉结扎术+左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通过密切的病情观察、积极对症处理及精心护理,患者于12月24日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内淋巴囊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病情复杂,术前应充分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其信任,帮助树立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使护理工作有个良好的开端。手术前、后促进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医护人员多方面搜集资料,寻找治疗成功的案例,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病情;术前,科室组织全院专家进行病情讨论,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式、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术后注意事项;由于病情复杂,需要多科医师协助完成手术,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术前,因诊断不明确,患者情绪低落,护士予以心理支持,满足其合理要求;术后,针对疼痛,指导患者通过听音乐、与家人交谈、深呼吸、放松按摩等方法,分散注意力,必要时给予镇痛剂。治疗过程中,患者表现出有信心、有耐力,能积极配合治疗。
2.2 介入治疗的护理 外科手术前,对患者施行介入治疗栓塞肿瘤供血动脉,以尽可能减少术中出血。介入治疗前,做好会阴、腹股沟部备皮及皮肤清洁;治疗结束后,穿刺点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8 h,卧床休息24 h[2]。介入术后,嘱患者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和用力排便,以免腹压骤增而致穿刺点出血。监测体温等生命体征,观察穿刺侧下肢的足背动脉搏动、皮肤色泽及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以及有无疼痛或感觉障碍。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指导患者翻身,减轻不适感。栓塞后8 h,解除局部的加压包扎,腹股沟穿刺点无活动性出血,当晚出现左侧颞部、枕部疼痛,可忍受,无呕吐,无意识障碍,次日头痛症状缓解。患侧下肢血液循环情况好,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穿刺点收缩闭合好,未出现介入治疗的各项并发症。
2.3 术前准备 由于手术范围广、术式复杂,需多学科合作,护理组参与术前讨论,了解手术方式、目的、步骤、所需设备器械以及术前、术后对护理的要求。术前,做好了术区的皮肤准备,包括全头备皮,剃胡须、耳毛、阴毛及大腿外侧1/3的腿毛。嘱患者禁食 12 h,禁饮 6 h。
2.4 术后护理
2.4.1 呼吸道护理 患者术后返回ICU,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观察呼吸频率、自主呼吸次数,注意有无人机对抗;必要时遵医嘱加大镇静剂的用量,及时排除呼吸机报警原因,维持有效通气。评估患者呼吸功能恢复情况,尽早拔除气管插管,停用呼吸机。拔管后加强口腔护理,指导患者有效咳痰,雾化吸入,协助翻身、拍背,防止肺部感染。术后第1天,本例患者复查头颅CT,颅内无继发性血肿,自主呼吸好,予停止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拔除气管插管。
2.4.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4.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因该患者左侧内淋巴囊肿瘤伴颅中窝、颅后窝广泛破坏,并侵犯桥小脑角池,手术操作常可造成邻近结构的损伤或继发颅内血肿,及时准确地观察瞳孔、意识的变化,对判断病情意义重大。术后给予持续监测心电、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密切观察血压变化,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发生;观察并记录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等。遵医嘱按时输入脱水剂、抗菌药物,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注意有无下列症状出现:呼吸缓慢不规则、血压明显升高、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双侧瞳孔散大及意识改变等,及时判断枕大孔疝的形成。该患者术后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无颅内并发症发生。
2.4.2.2 手术切口的观察与护理 患者手术入路为距左耳根部上、后6 cm处弧形切口,并从耳后、耳下一直延伸至颈部Ⅱ区、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中部,做一长约40 cm切口,术后切口予纱布覆盖,用绷带矢状位环头加压包扎。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敷料是否包扎固定,有无渗血、渗液或血肿形成,观察伤口渗血、渗液的量、颜色,渗血较多时,及时报告医生更换敷料。由于敷料包扎引起患者张口受限,及时评估口腔黏膜变化,给予口腔护理,4次/d,嘱患者用0.05%洗必泰溶液漱口。患者外科手术后第10天拆线,对位愈合良好,口腔黏膜完整,无感染发生。
2.4.2.3 引流的观察及护理 患者术区留置硬膜外引流管、左颈部引流管各1根,术后硬膜外引流管接引流袋,以防脑脊液引流过度,速度过快,导致低颅压;左颈部引流管接负压吸引瓶。每日更换负压引流袋及引流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密闭和无菌;引流管避免受压、扭曲、成角、折叠;适当限制患者头部的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时避免牵拉引流管。密切观察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颈部引流量若突然增多,颜色为鲜红色或红色,提示有活动性出血;术后l~2 d如引流液为淡红色或清稀,量较多,提示有脑脊液漏[3];引流液浑浊,提示感染的可能。若引流液颜色为淡黄色,则提示腮腺瘘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术后第2天,本例患者硬膜外引流管术后24 h引流出血性液总量约50 mL,未提示颅内活动性出血,予拔除硬膜外引流管。左颈负压引流管于术后第21天拔除,无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腮腺瘘及感染的发生。
2.4.3 面瘫的护理 本例患者术前左侧面瘫,面神经功能Ⅵ级,查体:左侧额纹消失,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右侧,鼓腮漏气,不能做吹口哨动作,左侧闭眼不全,露白约8 mm。给予针对性解释和安慰工作,使患者情绪稳定。嘱患者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选择具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液滴眼,睡觉时配戴眼罩,并予抗菌药物眼膏涂抹,以避免角膜干燥,减少水分蒸发,避免异物进入眼睛,造成损伤;术后指导患者按摩患侧面肌,力度适宜,自行对镜子做皱眉、闭眼、吹口哨、示齿、咀嚼等动作,训练时按体操节律,每个动作做2~4个八拍,3~5次/d,锻炼面部表情;勿用冷水洗脸,避免直接吹风,预防感冒。指导患者进食富含维生素B、含钙的食物,以促进神经传递物质的合成,促进神经康复;进食时缓慢咀嚼,餐后认真漱口,防止食物残渣残留,保持口腔清洁。术后,患者面瘫症状有所改善,左鼻唇沟稍恢复,左眼闭目露白约5 mm,无角膜感染及溃疡的发生。
2.4.4 皮肤的观察与护理 患者术部加压包扎,压力大,加压时间长,不易观察敷料内皮肤受压情况,患者术后第7天对侧耳廓上缘出现难免性压疮。密切观察对侧耳廓血液循环情况、皮肤色泽及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有无延长;积极与医生沟通,改变敷料包扎方式,以减轻患处压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局部涂愈伤宁,保持创面干燥。术后1个月复查,创面完全愈合。
2.4.5 营养支持 大手术创伤可造成蛋白质丢失和分解代谢增加,机体出现负氮平衡,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功能受抑制,影响伤口愈合[4]。术前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食物,并通过静脉补充营养。术后第3天,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半流质、普食,同时加强静脉营养支持,满足机体生命及基础代谢的需要,防止营养失调。此外,因患者同期行左腮腺切除术,嘱其避免进食过酸、过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刺激腺体分泌过多造成涎腺潴留,致切口愈合延迟。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良好,体质量无明显下降,手术切口如期拆线,愈合良好。
[1]戴艳红,王冬梅,徐新运,等.内淋巴囊低度恶性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9(17):488-490.
[2]范力明,胡舟朝,张丽君.急性大出血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2,9(4):45-46.
[3]杨玉燕.脊柱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患者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9,16(4B):43-44.
[4]杨春华,孙玉霞,陆平静,等.喉癌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