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2014-04-01陈一
陈 一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邓小平和江泽民科技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所发展的理论成果,这些科技思想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都非常的重视科技,其中江泽民对邓小平科技思想又有着继承和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大丰富了科技思想的内涵。
一、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技术重要地位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其中科学技术的地位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并且取得了像两弹一星、人工合成胰岛素、南京长江大桥这样的科技成果。但是在“文革”中,以“左”倾错误思想为指导,破坏了我国科技事业的正常发展。文革刚结束,邓小平恢复工作后主动请缨,要求负责科技教育工作,他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提出了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1988年他直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并且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重新肯定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思想,同时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当历史进入了新时期,环看全球,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并且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比我国科技仍然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面对着中国在世界科技中的严峻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团,继承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在1993年,江泽民指出要优先发展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作为重要战略来重视。江泽民于2001年“七一”讲话中又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1]江泽民进一步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江泽民在深化认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关键作用的同时,也发展了邓小平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中作用的思想。江泽民在1989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后,科技进步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要更加重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他又指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2](P52)这些论断充分说明了江泽民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达到了新的高度,反映了党对科学技术认识的深化,同时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创新科学技术发展路径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也很关心科学技术怎么样的发展,但是如何发展科学技术,有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却说的并不多,这样科学技术发展路径的探索就历史性地落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这一代领导集体的身上。
第一,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制定了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和政策。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他指出我国经济仍然是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同发达国家比科技实力和经济水平仍然很低,江泽民基于对国内外宏观形势的考量,立足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创造性地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他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2](P5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是我国跨世纪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基本国策。
第二,强调创新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趋白热化,竞争的焦点更是科技和经济。一个国家要取得科技进步,在短时期内可以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但是要在长时期内取得进步并且超过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要创新。况且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是实行技术封锁,一些高新核心技术是不可能为我国所获取。因此,江泽民特别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是有这种灵魂的。创新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P70)在引进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时,还要自主创新,进行赶超。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国家实施了知识创新试点工程、技术创新试点工程和“211工程”,形成了浓厚的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环境,涌现出一大批科研成果,大大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第三,强调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把科技与经济看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这使得两者各自发展,自成体系,从而造成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相互分离和严重脱节。面对这样情况,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把科技工作摆在最为关键的位置。江泽民的这些思想为我国科技工作发展指明了服务方向,但是怎么样实现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要搭建什么样的桥梁才能联系二者呢?江泽民这时就很重视高新技术产业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他强调要有计划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此来升级传统产业。既然高新技术产业有如此大的作用,就要大力加快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贯彻这一思想,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科技发展计划和成果推广活动,建立了大量的工业园区,鼓励高校与企业相结合。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总量的迅猛增长,同时也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推助着我国在向新型的工业化国家不断前进。
三、对人才地位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更加重视培养人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科技人才观的核心。在打倒四人帮之后,邓小平总结我们党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时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3]既然要重视知识分子,那么就要深刻地认识知识分子的阶级和地位问题,因此在1978年邓小平说:“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嘛。”[4]他说:“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4]邓小平的这些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观的理论,肯定知识分子也是属于工人阶级的。
江泽民在邓小平的科技人才观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他敏锐地指出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越加深刻地认识到,同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自己的知识分子提出如此广泛、如此迫切的要求。”[2](P15)这样江泽民就把科技人才的地位进一步的提升,充分地认识了时代对人才需要的迫切性。江泽民还指出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江泽民的科技思想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鼓励科技人才的创新和培养,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
四、加强科技法制建设,重视完善科技伦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定要把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起来,同时也要加强法制建设,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江泽民一直强调法制建设的作用,认为法制建设如何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江泽民阐明科技法制建设的含义,“就是要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保证党和国家的科技工作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科技体制,促进科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2](P97)重视法制建设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是江泽民在深化科技发展思想上的又进一步,使科技发展有了制度保障,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有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他指出当今运用科学技术时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空气和水被严重污染,大批的开垦和砍伐严重破坏了森林和草原的生态环境。的确,科技伦理问题在21世纪将会越来越突出。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江泽民指出了科技服务的对象,他说:“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2](P217)这些思想有利于引导科技向积极利用的方向发展,限制其消极的作用。
江泽民科技思想是在充分吸收和消化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发展,这一思想是立足于中国现实,环顾世界科技发展,提出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极大丰富了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重大理论成果,推动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5.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1.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