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科学家的爱国观探析及启示

2017-12-02田永秀朱利

关键词:科技事业民族意识爱国主义教育

田永秀 朱利

关键词:爱国观;爱国主义教育;科技事业;老科学家;民族意识;人才培养

摘要:老科学家是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有过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是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他们最突出的共性就是都有着浓烈的爱国情怀,其爱国观集中体现在民族意识强烈,信念坚定,乐于为国奉献,无私培育后人、薪火相传等方面。老科学家爱国观的形成是主客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在老科学家确立奋斗目标、克服困难及科研成果的取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引领和支撑作用,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对老科学家的爱国观及其形成进行深入分析,对当下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大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7)04-0106-08

Explor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Elder Scientists Patriotic Views

TIAN Yongxiu, ZHU Li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1756, China)

Key words: patriotic view;patriotism education;scitech cause;elder scientists;national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bstract: The elder scientists are scientific workers with outstanding technical innovation, who have exerted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undertakings.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common to them all is their strong patriotic emotion, embodied in strong national consciousness, firm beliefs, readiness to sacrifice for the country, cultivating the posterity, and imparting the knowledge.Through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elder scientists patriotic view is shaped by many factors,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ones. It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pursuit of goals,overcoming of difficulties and accomplish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 also renders a profound social impact.Thus, the analysis of the patriotic view of the elder scientist will sure provide great enlightenment to the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contemporary patriotism.

愛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爱国主义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中尤为典型地体现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关于老科学家爱国观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大多是对老科学家爱国观进行讴歌,缺少理论论证和典型案例分析,对老科学家爱国观的形成几乎没有涉及,对老科学家爱国观的挖掘还有待深入。

本文以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老科学家的爱国观的内容及其对老科学家成长成才的影响,进一步把握老科学家爱国观的形成原因,并探讨其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启示。

一、老科学家的爱国观的内涵

老科学家是指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年龄在80岁以上的两院院士或其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从他们出生的年代来看,在其童年或青年时期都经历了强敌入侵的屈辱历史,饱尝了民族危亡的耻辱,这无疑唤起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使他们自小就饱含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树立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如系统工程管理专家王众托回忆说:“1934年……国势衰弱,民族危亡,使得在我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和立志使国家富强的爱国情怀,正是这种情怀成了日后发愤学习报效祖国的主要动力。”〔1〕著名水利工程学家、当代中国的“水利泰斗”张光斗院士说:“我的童年梦想,就是看到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人欺负,选择水利专业,是认为它可以为民造福。”〔2〕

所谓爱国观是指人们对自己祖国深厚的价值情感,表现为对祖国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老科学家的爱国观则是指在其一直坚信国家远比自己重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无私奉献、甘于为国牺牲的爱国之情。其爱国观主要表现在:

(一)民族意识强烈,信念坚定

在老一辈科学家中,有不少人都曾出洋留学。在留学期间,他们奋发向上,且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祖国的发展形势。当祖国需要时,本可以留在国外享受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和较高社会地位的他们,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社会地位,冲破艰难险阻,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力量。endprint

正所谓“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钱学森在美国学习期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当祖国建设需要他时,虽然面临牢狱之灾,但他仍毅然带着家人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从此献身于新中国的“两弹一星”,为中国的强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夫人蒋英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3〕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在说到他和何泽慧为什么毅然选择回国时说:“我们更加清楚的是: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需要更多的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我们当年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欧洲留学,目的就是为了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好回去报效祖国,我们怎能改变自己的初衷呢?应该回到祖国去,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使原子能这门新兴科学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我们渴望回到离开十几年之久的故土,决心为祖国的富强、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4〕著名金属物理学家柯俊对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史密斯教授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一顿钢在那里的作用,远远超过一吨钢在英美的作用,尽管生活条件远远比不上英国和美国,但是物质生活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重要的。”〔5〕他虽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道出了拳拳爱国之心。动力机械工程专家倪维斗回忆说:“当时我实实在在的想法是,国家派我出去留学就是要我回来之后做些事的,当时没有一丝一毫想过留在那里。那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回国后要好好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6〕。

可以看出,老一辈科学家们在面对祖国的召唤时,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往往能抵制住各种诱惑,坚定回国的信念,把回国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看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展示出了科学家们献身祖国的决心。

(二)为国奉献

为了响应祖国号召,老科学家几乎都从国家的需要出发选擇自己的专业或研究领域。有的科学家为了国家的需要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弃了自己可以轻车熟路从事的研究领域,放弃了自己已取得重大突破的项目,甚至放弃了自己继续求学深造的大好前途。还有科学家为了国家的需要,多次改变自己的专业和研究领域。更有甚者,为了国家的需要,不惜隐姓埋名,默默付出。他们一切以国家的需要为最高原则,毫不畏惧从头做起,从零开始。如有记者问物理学家何泽慧是什么时候对物理产生了兴趣时,她连连否定:“没有兴趣,没有兴趣,那时候就是为国家,说老实话,我念哪一个系都一样,不管物理不物理”〔7〕。著名机车车辆动力学专家沈志云在1952年填报工作志愿时,三个志愿都填的去机车车辆工厂。他回忆说:“可惜,事与愿违,组织让我留校工作,并且分配到理论力学教研室从事基础教学……但是当时国家需要是第一原则啊,我只好放下心爱的专业去搞基础教学。”〔8〕同样,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他的一生中,也不断地改变所学专业和研究领域,共涉猎了16种不同的专业,做了很多貌似不相干的事情,而这都是因为国家需要。在他那里,他没有自己的专业,没有自己想要做的事,他说:“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别把专业看得太重。国家需要才是最重要的。”国家需要是他的选择依据。〔9〕1961年,钱三强把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承书请到办公室,神情庄重的对她说:“祖国需要自己的科学家研制原子弹,这是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王承书不假思索的说出三个字:“我愿意!”〔10〕

由此可以看出,在老一辈科学家心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可以重新选择或放弃自己的专业。国家需要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他们为国而学,无私奉献。

(三)培育后人,薪火相传

老科学家不仅自己饱含强烈的爱国热情,立志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而且不忘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去影响身边的同学群体和培养自己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爱国理念,为中国培养更多的爱国者。如华罗庚从美国回到新中国时,发表了一篇《告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在这封长达万言的信中,他情真意切的动员爱国知识分子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投入祖国的怀抱尽一份力。他写道:“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钱学森也表示受到了华罗庚公开信的影响并为之动容〔11〕。著名微波理论专家林为干一生中培养了众多学生,其中很多学生走出国门,去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深造或者工作。他告诫学生们:“你们要记住,无论走到哪里,你们始终是中国人,要让祖国为你们骄傲。中国送你们留学不容易,寸草春晖,报效祖国是我们起码的良知。”〔12〕动力机械专家倪维斗在给自己出国留学的弟子徐向东的信中写道:“我想你也会同意,出国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要学会本领,尽快地回国发挥作用,在国外完成任务又是前者的一个手段。”〔6〕

由此不难看出,老科学家不仅自己热爱祖国,同时也不遗余力对年轻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都体现出老一辈科学家对我国人才培养的良苦用心和对祖国的强烈热爱。

二、老科学家爱国观的作用

(一)爱国观对老科学家个人成长的作用

老科学家的爱国观是其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其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爱国观是老科学家确立人生理想的向导

老科学家在爱国观的影响下,树立起了科技救国的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断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科技救国理想,他们以国家利益和需要为最高原则选择专业和工作研究领域。如土壤地理学家赵其国回忆说:“首先是国家的需要使我感悟到所学专业的神圣使命,从此立志献身于土壤科学,一生矢志不渝。”〔13〕计算机专家王远回忆自己确定专业的情况时说:“我就想,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贡献社会。就这样,我下决心选择计算机数学专业。”〔13〕他们都把国家的利益、国家的需要看作自己奋斗的方向,在所选择的方向努力奋斗,最终有所成就。endprint

2.爱国观是老科学家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科学的道路无比艰辛,老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难题。但在困难面前,老一辈科学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勇往直前,锲而不舍,坚决克服各种困难,为振兴我们的科学事业而奋力拼搏,不断地为祖国、为人民做出卓越的贡献。而在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老科学家的爱国观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正是由于老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战胜困难、排除障碍,这是其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如冲压发动机专家刘兴洲叙述道:“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在于要为祖国、为人民有所作为,做一个有用的人。对事业的追求是为了对人民的奉献,我觉得我找到了有力的精神支柱。”〔14〕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程天民曾多次提到:“把国家、人民的需要和科学的探索追求,与个人的志趣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久远的巨大的动力,激励和鞭策自己去克服困难,奋发进取……在文革动乱中,我多次单身携带行装艰难地往返于北京、上海、重庆、吐鲁番、乌鲁木齐和试验厂区。这些动力都来自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扬我国威,强我军力的精神。”〔15〕

3.爱国观是老科学家取得重大成就的催化剂

老科学家在成长过程中目睹了中国抗战时所处的落后、被动境地,充分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形成了强烈的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爱国思想。因此,只要一有条件,科学家们就全力以赴进行科学研究,甚至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进行科学研究,抓紧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推动科研成果的出炉,为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国防能力而不懈努力。如飞机总设计专家宋文骢在回顾自己担任机械师的日子时说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那个时候想,我们怎样才能搞出自己国家的先进飞机来呢?……没有我们自己的先进战斗机,只能被动挨打呀!”〔16〕为此他不分昼夜的忘我工作,保证了飞机的作战和训练安全,为我国空军作战做出了重大贡献。振动利用工程学科的开拓者闻邦椿在回忆他的“白专”岁月时坚定地说:“中国要振兴,要发展,就需要科学技术。如果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不可能生存发展!”他坚持每天在妻子孩子入睡后,在孤灯下把白天脑子里想好的思路和内容写下来。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在1967年以后的八年里,他一有机会就坚持搞科研,做出了共振筛和电磁振动给料机的试验模型〔17〕。“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之父”王选大师在回顾激光照排技术的发展时,就“把弘扬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协作精神,看作是激光照排技术获得成功的精神动力”〔18〕。由此可以看出,老科学家的爱国观促使他们不断的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推动了我国科技的进步。

(二)老科学家爱国观的社会作用

老科学家作为推动科技事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爱国观也势必会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集中体现在:

1.老科学家的爱国观具有育人功能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老科学家以身许国、为国奉献的浓烈爱国情怀,对当下社会爱国氛围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爱国主义是老科学家奋斗不息的强劲动力,也是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观因素,这对社会个体成长起着示范作用。

此外,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老科学家也非常强调爱国情怀。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蒋锡夔在谈到研究生培养时指出:“我们要求的是要有一个真正动力,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为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只是为了个人,为了户口,这个人是不会有大出息的,即使有了贡献,也不是一个好科学家,我们不要这种个人。”〔19〕

榜样的作用加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势必对社会个体爱国精神的形成提供明确的价值导向,能有效培育社会个体树立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服务民众的思想意识。

2.老科学家的爱国观具有示范功能

爱国主义是任何国家、民族进步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大力弘扬伟大爱国精神是中国当下攻坚克难、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内容。而老科学家的爱国观是爱国精神的典型表现,在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其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感人至深。如“两弹一星”的元勋们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奉献了青春甚至奉献了生命。

老科学家群体的爱国事迹,为当下民众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起到了先进示范作用。可以他们为榜样,激发广大民众尤其是大学生的认同感,培育其爱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东南大学的学生们在听了“两弹一星”事迹报告会后,表示“‘两弹一星的精神永远留心中,努力以伟人们为榜样,不断提升自我,报效祖国”〔20〕。2016年12月,四川省举办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会,以老科学家们的大量生动事迹教育学生。会后,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说,通过聆听报告,“了解了老一辈科学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强烈的爱国情感,崇高的人生追求,以及严谨的科研态度,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谨记前辈们的谆谆教导,在科研道路上时刻用诚信约束自己、始终以严谨的态度来进行科研工作,为祖国强大而努力”〔21〕。

3.老科学家的爱国观具有文化传承功能

老科学家的爱国观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优秀品质的体现,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观,能让广大青少年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光芒四射的愛国精神,体悟老科学家当年义无反顾选择科技救国的坚定决心,从而自觉的根据当下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使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永不褪色。

由此可以看出,老科学家的爱国观不仅对个人成长成才影响巨大,对当下社会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老科学家爱国观的形成

老科学家的爱国观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影响巨大。那么,老科学家的爱国观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老科学家爱国观的形成过程

伴随着科学家的成长成才,其爱国观也逐步形成。科学家爱国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endprint

其一是童年或少年时期的萌芽阶段。不少老科学家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树立了报国的志向,在心灵深处萌发了爱国的种子。如全国上下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让11岁的张履谦萌发了“抗日救亡”的爱国思想〔22〕,他后来成了著名的雷达专家。微波电子学家黄宏嘉说:“少年时代在抗日战火中度过,在我的思想中孕育着强烈的自然爱国心。”〔15〕

其二是青年时期的形成阶段。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老科学家在青年时期更坚定了其爱国信念,把埋藏在其心灵深处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学习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立志走科技救国道路的强烈动力,这也是其爱国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如航天自动控制专家梁晋才在20岁的年龄阶段逐步意识到,越是报国心切,就越应该认真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把学到的东西全部运用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让国家强盛,以抵御外寇的觊觎和侵略,让百姓远离战争,过上安稳的日子,这才是知识分子报国的真正途径〔23〕。

其三是走上科技岗位后爱国观的成熟阶段。科学家走上科技岗位后,能自觉把爱国情怀融入到自己的业务中,以大局为重,甘于牺牲自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此时爱国观已在其内心深处扎根,发展到成熟稳定阶段,它引导科学家根据国家的实际需要做出正确的抉择,哪怕不断调整自己的业务工作,也始终不忘爱国初衷,在国家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如著名金属物理学家柯俊在面对从苏联回国后分配的工作时说:“祖国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不能挑三拣四,到哪个工作岗位都好好干,行行出状元。”〔5〕

其四是老科学家在面临冲突、抉择和社会大环境的洗礼时对爱国观的坚守、深化的阶段。科学家在面对外界的诱惑和社会动荡时,依然没有放弃爱国观。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化,他们仍旧矢志不渝。如我国无机材料奠基人嚴东生回忆说:“一切的屈辱没有使我倒下,因为我知道中国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需要专业人才。那时候,就有一种信念支撑着我:黑夜即将过去,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的”〔24〕。

由此可见,老科学家的爱国观从其爱国观树立伊始,就从未放弃过,并成为他们为之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他们用自己的一生演绎着爱国之情,矢志不渝。

(二)老科学家爱国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爱国观作为个人处理与国家关系时所持有的一种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定的生长环境、教育环境及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后天形成的。老科学家的爱国观也不例外,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影响老科学家爱国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1.实践是老科学家爱国观产生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老科学家的爱国观作为其思想认识的一部分,同样也来源于其社会实践及科研活动,并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深化。

在实践中,老科学家逐渐确立了为国民经济和科学事业做出实际贡献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以民族利益、国家安危为重的“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情怀。如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的魏老(魏寿昆)在回忆他的实践经历时感叹说:在亲历的件件令他痛苦的事情中,他逐渐意识到欲使国家富强,不受外族欺凌,必须振兴工业,科学救国,发展教育,培养人才〔25〕。之后,魏老不管是留学国外还是回国工作,从来都没有忘记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宏图大志。可见,实践经历在魏老爱国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机材料奠基人严东生在参与编写《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时年仅38岁,在编写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与国家的科技、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价值取向,这种崇高的爱国观伴随了严老长达70年的科学研究生涯〔24〕。

可见,老科学家的的爱国观是在实践经历及科研活动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实践是他们爱国观产生的源泉,而爱国观也对他们的科研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2.时代因素是老科学家爱国观形成的动力

老一辈科学家出生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自小就目睹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残暴行为,目睹了山河破碎的悲惨场景,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渴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从而不断的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振兴祖国而不懈努力。这种案例俯拾即是。如热能动力学家陈学俊叙述道:“我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国难当头,中华民族遭受苦难的时期,我当时的唯一志愿就是读书,走科学救国之路,‘卢沟桥事变更坚定了科学救国的思想”〔13〕。

3.家庭环境对老科学家爱国观的形成具有直接作用

家庭环境是老科学家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毫无疑问对老科学家爱国观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老科学家的父辈们都出生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深刻体会到了落后挨打的苦涩,自觉地承担起了振兴中国的历史重任。他们自小教导子女要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要为祖国的富强做出贡献,同时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爱国观,对日后老科学家爱国观的形成起着非常直接的作用。如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每次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中国需要科学”,一种为振兴中华而学习读书的责任感和爱国情便油然而生〔26〕,可见父亲对其爱国观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工程院院士徐滨士回忆称不愿做亡国奴的母亲曾私下里告诉他:“我们是中国人,老家在山东,日本帝国主义是侵略者”〔27〕,他幼小的心灵里由此种下了痛恨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洲国,要为赶走侵略者、使国家富强起来而奋斗的种子。计算机专家金怡濂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环境影响很大,父亲金奎对他的影响尤其大,他总结说:“在事业方面主要受父亲的影响,父亲一生最大的理想,是科学救国。父亲经常给我们灌输科学救国的思想”〔28〕。

4.学校教育对老科学家爱国观的形成具有引导作用

科学家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学校教育,其爱国观的形成也一样。老科学家所就读的学校都具有爱国传统,不管是学校老师对学生所进行的爱国教育,还是学校所营造的爱国主义的浓烈氛围,乃至学校的校歌校训等,无疑都对莘莘学子爱国观的形成具有引导作用。鱼类学家、淡水生态学家刘建康谈起中学到大学的老师时说:“这位老师(张梦白先生)在他的整个课程中都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对我以后出国的影响也是很深。因为我知道自己到国外去,只是去学外国人的本领,是为了救国的。”〔29〕抗战时期为我国科技人才培养做出重大贡献的西南联大“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多难殷忧国运……”的校歌,表达了学校与国家同生共死的坚定决心,学生为洗雪国耻、振兴中华而发愤读书的浩然正气。这样的学校及老师势必对科学家爱国观的形成具有引导作用。endprint

5.独特经历对老科学家爱国观形成的重要影响

在老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中,一些独特的经历往往对其成长成才产生偶然的重要影响,促使其突然醒悟,并强化内心深处的爱国思想。如空间返回技术专家林华宝回忆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詹天佑、茅以升的事迹,了解到他们在贫穷落后的中国勇于承建当时只有洋人才能做的大型建设工程,领悟到他们那种顽强克服困难的爱国主义献身精神,印象深刻,由此坚定了献身祖国土建事业的决心〔27〕。著名医学家吴孟超回忆当初法国殖民主义者大吼“黄种人签什么字!你们是东亚病夫”、强令他按手印的情形时说:“我们真是气极了,但最终还是按了手印,可我的心里却深深埋下了要替民族争气的种子”〔14〕。由上可以看出一些独特经历往往对老科学家爱国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些经历往往是偶然性的,但其影响却很深远。

6.科学家的自身特质是其爱国观形成的主观基础

科学家爱国观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客观环境及条件是其爱国观形成的外在因素,而老科学家的自身因素才是其爱国观形成的根本所在。老科学家自小就受到爱国情怀的教育和熏陶,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主动去感知国家、民族的情况及迫切的需要,进而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行自觉改造。他们始终秉承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的信念,根据时代和国家的需要,自觉地把中国社会的现状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用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积极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爱国观,并矢志不渝的坚持和不断发扬光大。如光学之父王大珩在面对博士学位和光学玻璃必须选择其一时,深刻意识到对一个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而言,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尤为重要,因此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光学玻璃,选择的是自己的祖国〔30〕。气象学家竺可桢说:“从我个人出发,我始终坚持两条:一是要爱国,二是自己要不断努力。”〔14〕虽然这两点在不同的时期会出现种种不同的状况,但如果缺少这两条,做人就没有方向,很难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老科学家爱国观的当下启示

关于爱国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做过论述,特别是在2015年12月30日主持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他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31〕。可见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所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

通过对老科学家爱国观的分析可以看出,老科学家的爱国观不仅为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去战胜各种困难,支撑他们取得科学研究的最终胜利,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老科学家的爱国观为当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诸多启示。

1.科技工作者应自觉秉承急国家之所急、无私奉献的工作理念

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经历了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动荡岁月。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他们自觉树立起振兴中华的爱国理想,走上了“科技救国”的道路,一切以国家、民族的需要为出发点,国家需要什么,他们就义无返顾的学习什么、研究什么,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急国家之所急。此外,面对祖国的号召,本可以在国外享受优越物质生活条件及科研环境的他们也未曾犹豫过,放弃小我,怀抱着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决心,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怀抱。

与老科学家所经历的民族危亡的战乱年代不同,科技工作者成长在和平与发展的环境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重大进步,科技工作者势必会面臨更多的选择,拥有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这就要求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更该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在面对种种诱惑时保持头脑清醒,自觉树立起“科技强国”的思想,急国家、民族之所急,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一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无私奉献。而作为科技发展中坚力量的科技工作者只有把个人的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事业才会如虎添翼,才能在推动国家进步和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去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为国争光。

2.充分发挥老科学家爱国观的精神引领作用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老科学家的爱国观本身就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并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相结合,注入了时代精神的新鲜血液,因此老科学家的爱国观既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延续,也是当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老科学家爱国观的精神引领作用,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和感召力意义重大。因此,要大力宣传、学习老科学家的爱国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真正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

3.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观

爱国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老科学家爱国观的形成是主客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当下社会,我们一方面要为公民爱国观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公民自觉地继承和发扬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拳拳爱国之情,满腔报国之志,坚定人生理想,形成理智合理的爱国观,能根据时代、国家的需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为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1〕

杨静东.三湘院士科学人生自述集〔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

〔2〕余玮,吴志菲.中国高端访问(叁):推动中国科技进程的20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216.

〔3〕叶永烈.钱学森〔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3.

〔4〕钱三强.重原子核三分裂与四分裂的发现〔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74-75.endprint

〔5〕韩汝玢,石新明.柯俊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7,64.

〔6〕倪维斗,王奇.倪维斗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62,118.

〔7〕刘晓.卷舒开合任天真——何泽慧传〔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9.

〔8〕张天明.我的高铁情缘——沈志云口述自传〔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40.

〔9〕柯琳娟.钱伟长传——以国家的需要为专业的科学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51.

〔10〕席学武.永恒的人生——王承书传〔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5:1.

〔11〕袁永生,沈鹤翔.民族魂,中国梦:中国近现代百位英杰人物传记(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445.

〔12〕田永秀.做一辈子的研究生——林为干传〔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59.

〔13〕卢嘉锡.院士思维(卷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869,97,720.

〔14〕孙殿义,卢盛魁.院士成才启示录(上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22,48,241.

〔15〕孙殿义,卢盛魁.院士成才启示录(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04,328.

〔16〕张杰伟,舒德骑.宋文骢传〔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4:58.

〔17〕王宝霞,王爱光,喻春明.成功者的足迹: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8.

〔18〕刘海波,李黎明.方正大师:王选〔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6.

〔19〕黎占亭.蒋锡夔〔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275.

〔20〕佚名.让“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EB/OL〕.(20170103)〔20170320〕.http://www.ec.js.edu.cn/art/2017/1/3/art_4344_204250.html.

〔21〕肖小红.四川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会在蓉举行〔N〕.四川科技报,20161223(1).

〔22〕钟轫,童晶静.张履谦院士传记〔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4:7.

〔23〕张慧燕.梁晋才院士传记〔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5:31.

〔24〕高子平,姚诗煌,段炼.宏才大略:严东生传〔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87,74.

〔25〕吴石忠,姜曦.魏寿昆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7.

〔26〕王增藩.谢希德〔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17.

〔27〕卢嘉锡.院士思维(卷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717,1610.

〔28〕赵建国.金怡濂传〔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5:17.

〔29〕覃兆刿,林天新.碧水丹心:刘建康传〔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20.

〔30〕马晓丽.王大珩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68.

〔31〕新华网.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EB/OL〕.(20151230)〔20170320〕.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2/30/c_1117631083.htm.

(責任编辑:武丽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事业民族意识爱国主义教育
民族意识与乡土认同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西省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意识”问题研究综述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事业的思想和政策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