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丘脑梗死60例临床分析

2014-03-31李桂云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临床观察高血压

李桂云

[摘要] 目的 研究丘脑梗死的原因。 方法 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1年4月住院的60名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年龄、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效果。 结果 46~65岁的患者比例为65.0%,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大部分患者的首发症状是偏身感觉障碍,给予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循环和营养神经的治疗之后,多数患者可以达到好转。结论 丘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患者多为丘脑梗死外侧型,疾病预后良好,经过2个月以上的治疗,基本可以达到好转或痊愈。

[关键词] 丘脑梗死;高血压;脑血管疾病;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2-201-03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呈现出增高趋势,并与心脏病和恶性肿瘤一起并列为人类三大致死病因。丘脑梗死是由多种原因致病,造成丘脑的血液供应存在障碍,对整体身体组织发生不可逆变的损害,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对整体丘脑组织造成组织性的缺氧坏死。其在较高死亡率下有部分患者存活,但大多会遗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对生活和工作产生极大影响,所以丘脑梗死不仅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积极开展预防措施防范脑血管病。对脑血管疾病进行预防,人们已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预防手段与方法,在预防时采用一级与二级预防,一级预防主要通过改良不好的生活习惯,在得病前对致病原因进行控制,进行降低发病与致病的可能性。二级预防针对已经发生病症的患者,其已出现一次患病,通过寻找患病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从而防止二次发病或者复发的可能性。医学界对丘脑梗死的重视程度在增加,疾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学界与临床方面对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人们在提出多种多样的预防措施的同时,也丰富了临床治疗方法,现将对丘脑梗死的临床资料作研究分析,对治疗及预后方面提出相关看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使用资料为2009年3月~2011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60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小者35岁,最大者85岁,平均年龄54.2岁。其中患者年龄在35~45岁的有7例,46~55岁的患者有21例,56~65岁的患者有18例,66~75岁的患者有11例,76~85岁的患者有3例。

患者诊断标准依据《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德国Peter Duus)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并在住院初期进行了头部CT检查,确诊为带有局限色彩的丘脑梗死。

1.2 临床表现

本次调查研究的60例患者中,不同的患者所处的发病状态不同,有23例患者是处于静息的状态下发病的,而处于活动中发病的患者有27例,另有患者突然起病,此类患者为29例,其余患者是在长期状态下缓慢起病。常见的偏身肢体麻木多为此类病症的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本次研究中有53例患者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其中有28例患者表现为突然出现半身麻木,22例患者表现为面部、口周或肢体末端突然出现麻木感或沉重感,3例患者表现为半身烧灼样疼痛。入院后查体,有20例患者出现偏身感觉减退,有13例患者存在主观感觉异常[2],存在主观感觉异常的患者经入院观察与调查分析,客观感觉仍较为正常,丘脑梗死后可能伴随着疼痛,但入院观察后只有1例患者出现那样的症状,简单的感觉衰退共有19例患者出现,也出现中线旁综合征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嗜睡和丘脑语言[3]。

1.3 影像学检查

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都进行了头部CT扫描,检查时间为5h到2个半个月,其中最早的是在患者发病后的5h进行脑部扫描,进行相关检测工作,而最迟的则是在患者发病后的两个半月,其中27例患者为左侧丘脑梗死,29例患者为右侧丘脑梗死,4例患者为双侧同时梗死。根据影像学资料显示,分析不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丘脑血管供血区的CT表现在不同患者处存在大小不等的状态,患者伴随着程度大小不同的低密度影。

1.4 治疗方法

当患者出现明显的意识障碍时,常采用的治疗方式是采用脱水治疗,但是在此次入院治疗的患者,并没有出现此类症状,因此,对本次参与研究的60例患者中,采用的治疗手段是改善循环、抗血小板凝集、营养神经等治疗方式。

2 结果

2.1 丘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年龄

本组患者中11.7%的年龄在35~45岁之间,35.0%的年龄在46~55岁之间,30.0%年龄在56~65岁之间,18.3%的年龄在66~75岁之间,其余的年龄在76岁以上。由此,本组46~65岁的患者所占比例共计65.0%。

2.2 丘脑梗死患者病因

不同患者致病原因不同,且不同原因的患者有着不同的病症特征,本组患病时具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的患者计32例,占全部患者的53.3%,在本组为最常见病因,其次有吸烟史的患者11例(18.3%),为仅次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的致病原因,具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有4例(6.7%),具有高脂血的患者4例(6.7%),具有冠心病的患者4例(8.3%),房颤患者2例(3.3%)。

2.3 丘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本组患者治疗出院后,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随访,不定期的对患者进行观察检测,发现患者的病情皆有所好转,无不适症状。个别患者出现了后遗症,无死亡病例。为了对患者致病原因及康复状况做好良好的调查与访问工作。

半年后痊愈的患者共有21例,占全部患者的35.0%,半年后好转的患者有29例(48.3%),6例患者发生躯体化障碍,占全部患者的1.0%,其余7例患者最终没有完成跟踪随房,占全部患者的1.1%。

3 讨论

3.1 丘脑梗死的发病年龄及部位

本组46~55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35.0%,其次为56~65岁,占到30.0%,而45岁以下的人群仅占了8.8%,46~65岁的患者所占比例合计65.0%,这与其他研究及临床的资料数据相符,本组患者的发病年龄集中于46~65岁,近年其他的研究及临床资料同时也表明,该病的发病年龄在中年段呈集中趋势,中年患者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与我国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无关系[4-5]。相关研究表明,丘脑综合征有两个年龄段,女性的发病率比男性要高,即30岁之前和80岁之后,但是因为本次研究中组织了60例病例,病例比较少,没有发现该项特征。单灶丘脑梗死是很少出现的,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很多危险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多病灶的出现,也与高年龄相关[6],高年龄伴随着多种危险因素,高年龄同样有着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7]。

3.2 丘脑梗死的病因分析

高血压动脉硬化症是丘脑梗死的最常见病因,其他常见危险因素还有高血脂、冠心病、烟酒史等。由于高血压在中老年人群中极为常见,因此,要加大对高血压疾病的防治,防治因高血压导致动脉血管的硬化,高血压这一病因常常与其他致病因素共同发挥作用,造成丘脑梗死,其亦可单独致病,就算是轻度高血压,也要进行积极治疗,中老年人群要定期做好高血压疾病的诊断工作,对血压及时进行测定,观察自身血压的变化情况。在中年患病人群中,吸烟是致病的最主要因素,香烟中含有尼古丁成分,这些成分可能致使神经兴奋、促使肾上激素的增加,更有甚者,烟中含有的一些成分在动脉壁上发生作用,促使脂肪发生变性,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最终造成血管的损害、血细胞的破坏,血液浓稠度发生变化,这些改变最终造成动脉血栓的形成,吸烟的人群比不吸烟的人群患病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可知,吸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伴随着其他的致病因素,吸烟与其共同发挥作用,使吸烟人群患病的可能性大大加大,尤其要特别警惕发生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在其他的致病危险因素中,还有偏头痛、血管炎和外周血管病等。同时,不良生活习惯也是不容忽视的,如生活不规律和劳累,因此,要警惕不良的生活习惯,注重生活的规律性,在未患病前,注重对致病因子的控制,在患病后,积极防御,采用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此病发生的可能性,在治疗中,配合医生,采用良好的生活方式,参与治疗。

3.3 丘脑梗死的临床症状

丘脑不仅是最大的皮质下接收站,还是一个中继站,丘脑梗死,可能伴随着脑组织内部水肿的出现,水肿的出现可能会对脑组织内囊以及脑组织周围的临近组织产生压迫作用,从而出现相应区功能缺损症状[8]。综上所述,丘脑梗死的临床症状是比较复杂的。主要以偏身感觉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但也存在其他首发症状,如痴呆、嗜睡、手-足-口综合征和失语等[9],可以说丘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呈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可以出现丘脑受损症状,还会有下丘脑受损的一些表现。不同类型的丘脑梗死具有不同的临床类型,外侧核型的丘脑梗死,病灶主要分布在较大的腹侧与较小的腹侧两部分,具体在临床上,表现为运动障碍、伴随着不自主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出现语音障碍,伴随着声音低沉、发音缓慢等症状,在参与诊疗的患者中,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患者表现为肢体麻木、出现烧灼感等。前核型的丘脑梗死,并不会出现典型的丘脑综合征,而是会出现一些纯粹的运动迟缓症状,包括构音障碍、运动失语等症,几个部位的不同损害均可能导致失语症状的出现。由于前核型与下丘脑通过联络的纤维,因此可能出现嗜睡的情况,与其他感觉系统联系不大时,损伤也不会造成其他感觉出现障碍。位于内髓板的内侧核型的丘脑梗死,患者在患病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这种意识障碍多表现在患者智能障碍,在患者发病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障碍,患者较嗜睡。内侧型与外侧型的丘脑梗死可能会出现丘脑痛,这种症状的出现多与纤维结构关系不协调、关系失衡有关[10]。后核型丘脑梗死多出现在丘脑枕部,体积较大的丘脑内侧与外侧多为无功能区,可能会出现无症状型的丘脑梗死。典型的丘脑梗死综合征还有象限盲以及体象障碍,但是在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中未出现过此类症状。可能是由于研究的时间较短,且患者的人数不多,研究的内容不丰富等原因造成的[11]。

3.4 治疗及预后分析

对本次参与研究的60例患者中,采用的治疗手段是改善循环、抗血小板凝集、营养神经等治疗方式,多数患者是可以达到好转水平的,经治疗两个月痊愈和好转比例较高,无直接死于丘脑梗死病例。针对此次参与调查研究的患者与致病情况,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分析,本次研究中有部分患者出现了嗜睡、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入院后进行CT检查,为中线旁丘脑梗死综合征,所以有此症状的患者治疗时间较短,且患者很快便能恢复出院。在所有参与治疗的患者中,还存在着因运动导致语言障碍的患者,此类患者的身体恢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但仍有5例患者痊愈。偏身障碍感觉的患者可能需要较长的恢复期,因为就算患者治疗转好,症状明显减轻,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肢体不灵的现象慢慢消失的,但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患者仍伴随着肢体不灵活的现象,肢体麻木的现象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且不容易恢复。

[参考文献]

[1] 胡浩.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195.

[2] 高素荣.丘脑性失语[J].实用内科杂志,2011,8(5):350-352.

[3] 汪凯,孟玉,苏启庚.皮层下脑血管疾病的言语障碍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5(4):44-46.

[4] 刘汉伟,麦卫华.丘脑梗死所致单纯丘脑手的临床特点(附8例分析) [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10):630-631.

[5] 王振华,钟池.双侧丘脑梗塞三例报道[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10,4(5):39-40.

[6] 方岩.丘脑下部梗死致发作性睡病1例报导[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4(21):124.

[7] 肖军,廖振德.丘脑卒中的神经心理研究[J].现代康复,2000,4(5):674.

[8] 李涌秋,张昱,马建国.丘脑梗死的临床与CT对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15(3):163.

[9] 张建业.以尿崩症为首发症状的丘脑梗死1例[J].新医学,2011,18(6):307.

[10] 直玉秋,庞亚东.手-口-足综合征2例报告[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3):38.

[11] 金龙学,刘书利,尹琪华,等.丘脑梗死后视空间忽视2例报告[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19(1):72-74.

(收稿日期:2013-07-09)

猜你喜欢

脑血管疾病临床观察高血压
Hold住,你的血压!
高血压界定范围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脑血管疾病多层CTA与DSA影像诊断的对照分析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脑血管病患者精神障碍特点及治疗分析
MR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分析
高血压病人应具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