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知识观视角下中医院校西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4-03-31张军峰等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医院校建构主义教学改革

张军峰等

[摘要] 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与现代化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中西医汇通的高等中医人才是关键。在建构主义知识观指导下开展西医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学生知识构建的合作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中医专业学生深入学习中医、掌握现代医学的兴趣和自信,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内涵建设,对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中医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医院校;建构主义;西医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1-143-04

在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过程中,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并行之有效的中医和拥有先进技术的西医并存,中医要实现创新性发展必然要不断吸收西医成果。因此,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非常重视西医课程教育。然而,在中医院校开展西医课程教学时,难免发生中医和西医理念、思路、方法和内容的碰撞、结合和创新,如果能将这种创新引入中医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将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人才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尝试用另一种思考角度-建构主义的观点,以中西医科学内涵的桥梁课程——《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为例,探讨在中医院校开展西医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意在推动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其观点已在教育理论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1]。建构主义在本质上非常适用于大学教学,其实现的硬件条件已经具备,关键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应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如何让教师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高级伙伴,如何将现有教学环境创建成学生建构知识的平台。

1 传统的西医课程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中医本科专业的中医课时与西医课时的比例约1︰1,在中医课程和西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西医诠释中医、中医概括西医的内容,希望能够做到中西医相互补充、相互验证。然而,在以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为指导,构建在实验基础上的实证医学(生物医学),与以文、史、哲学等社会科学为背景,构建在医疗实践基础上的中医学之间,目前尚没有很有效的方法将两者很好地沟通、融合[2]。加之西医课程与西医院校相比课时少、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课程衔接不强等原因,使得目前的西医课程内容与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难以达到“培养出熟读经典、勤于临证、融汇新知的中医人才”高等中医教育目标。

在西医课程教学过程中,限于传统的评课标准,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等,在教学过程中影响了教师随机应变的发挥,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构建主义教学认为教学既然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我们在前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3]。然而,由于过分强调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使学生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忽视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没有做到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思考中医经典理论,更遑论做到吸收西医成果去发展和提高中医。

2 建构主义观点下看西医课程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而且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建构主义者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

2.1 中医的科学性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医学界受到越来越广泛地关注和重视,出现了针对“中医的科学性”的质疑,导致一些中医也对“中医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甚至认为“中医是非科学的”。由于现代教育从小就开始接受科学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在学习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时,难以理解中医经典理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在对中医学生进行西医课程教学时,首先要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对于科学观的问题,西方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中叶以前,以归纳主义、实证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为主导的传统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即是真理,是绝对正确、不可置疑的客观规律,科学知识的增长靠归纳法而实现。当代科学观当代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晶,建构主义科学观是当代科学观的代表。建构主义反对把科学知识看作是绝对客观真理,认为科学知识只是一种假设和猜想,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会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即使是经典知识,它的正确性(或真理性)也有一定条件或范围。1996年美国《全国科学教育标准》指出:“所有的科学观念都不是最终真理,而且原则上要接受变更和改进。” 当代科学观认为科学方法是多样的、丰富的,既有实验的、理性的、逻辑的方法,也有非实验的、非理性的、历史的方法乃至系统思维方法[4]。因此,从构建主义科学观来看,传统中医经典理论是科学,但其中也包含一些“需要变更和改进”知识。

因此,在中医院校开展西医课程教学时,首先要求教师能够树立建构主义科学观,不能把教材上知识看作不容置疑的、绝对正确的真理或标准,也要教育学生不能把中医药理论神圣化。譬如,中医“以毒攻毒”理论指导下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是科学的,但正是从分子生物学研究获得三氧化二砷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凋亡的科研结果,才使单味中药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获得世界认可[5]。因此,在西医课程教学中,必然要求以建构主义科学观为指导,尊重中医药固有的理论体系,理解西医成果与中医药理论互通存在时代局限性,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医药现代化遇到的难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信心和愿做推动中医药飞跃发展的高等人才。

2.2 中医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医药经典理论蕴含着大量的天才思想、丰富宝贵的治疗经验,但不能把其当作中医药学的终极真理。中医要发展,知识和经验要增长,这就要求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的、微观的、具体的研究,使中医理论从原有的基本框架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更有效地为临床、科研服务[6]。中医药现代化必然要求学习和掌握西医课程相关基本知识和理论,故在西医课程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求教师努力学习相关中医药理论,用西医成果揭示中医药理论的博大精深。

我们在进行《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时,要求教师学习中医著作《温病条辩》,尽可能做到自学《温病学》,经常与温病学教研室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做到教学科研优势互补。如温病的发病原因与病原微生物存在密切关系,“春温与脑膜炎球菌”“夏温与乙脑病毒”“湿温与伤寒、副伤寒杆菌”“疫疹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烂喉痧与猩红热”“夏季感冒与肠道病毒”等。特别有意思的是,如果将本课程的微生物致病机制与温病的病因病机结合起来,可以发现具有很多相通之处,而且中医相关理论的提出比西医认识要早得多,增强了中医学生学习中医自信心。

2.3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必然存在

中西医结合研究在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40多年。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学科,同中医、西医一起组成了我国的医学科学体系。中西医结合不仅可以提高防治疾病的效果,而且可以产生新的诊疗方法、技术和新的理论或假说,对某些病证的深层认识为中医西医互参提供了条件,不仅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然而,从历史观、方法论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中西医实现真正的融合还需要近百年的时间[7]。当前是中西医结合的快速发展时期,中医院校是进行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主要场所,但依然存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不尽合理和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8]。中医药高等教育要求中西医结合人才的知识结构具备深厚性、广博性、创造性的特点,不仅要有深厚的中西医专业医学知识,还具备掌握最新科学成果和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构建主义科学观指导下,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开展西医课程教育,做到中西医课程的互通,真正培养具备扎实理论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我们西医课程教学时,注重学生中医、西医相关基本知识结构,积极与中医课程相关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避免牵强附会和随意发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迷惑和误导。

3 开展建构主义教学的必须要素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的系统研究,认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包含的六大要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搭建桥梁、组织协作、展示成果和反思过程等[9]。

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通过录像、图片、Flash短片等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的交际情境氛围中。如我们讲授消毒与灭菌时,先播放2003年SARS爆发时的戴口罩举行婚礼新娘、戴口罩喷药的防疫员、小区捕杀私养家禽等图片,激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意识到消毒与灭菌和公共卫生防疫的相关性,理解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的价值。进而,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戴口罩?喷药有什么用?捕杀家禽后怎么处理?还有什么情况下出现类似情景?启发学生理解消毒灭菌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的意义。搭建桥梁是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所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有效地安排组织协作则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组建学习小组,围绕消毒灭菌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向中医文献学和温病学老师的指导下收集中医典籍中关于防疫的原则和方法,特别是将中药熏蒸防疫的有效性与端午佩戴香囊的习俗联系起来,领略中医药的智慧之美和中医药对中华民族健康的重要意义。最后,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把他们所学的知识或把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展现出来,通过网络查阅专业文献,了解用于防疫的中药成分的现代抗菌、抗病毒作用,准备适当的PPT课件进行课堂发言,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把消毒与灭菌知识与中医药防疫进行融会贯通,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制定了可行的方案和策略。学生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整体性也因此而得到全面提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 结语

近年来,我们在中医院校针对中医专业的《微生物与免疫学》部分章节进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都很支持这种教学方法。他们认为这种模式对于提高学习积极性、扩大知识面、提高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协作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加深对中医科学性的认识,增强学习中医药的兴趣和自信,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新举措。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中西医课程的互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加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当然,我们也发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受到类似因素的限制[10]。首先要求中西医课程教师要深刻理解建构主义的内涵,实现从知识传递者向建构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同时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包括西医课程教师要深入学习中医,中医课程教师要理解西医课程,这是实施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关键;其次是学生,他们必须完成由知识被动接受者到一个主动建构者的角色转换,对于多年来习惯了坐在课堂上接受现成知识呈现的学生来说,这种角色的转换意味着更多的课后学习和自我挑战;第三是教学时间受限,在建构主义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只能对部分章节和内容采用构建主义教学模式。

在中医院校开展西医课程构建主义教学,对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中医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在西医课程教学中,与中医药结合起来进行建构主义教学,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不断解放思想、超越创新,才能为中医药复兴走向世界提供强有力人才后盾。

[参考文献]

[1] 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72-77.

[2] 傅俊英.近五十年中医院校教育状况阶段性变化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3):4-7.

[3] 张军峰,詹瑧.中医院校《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111-112.

[4] 丁邦平,胡军.建构主义理论与我国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5,7:1-6.

[5] 沈自尹.21世纪-中西医结合走向后基因组时代[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1):808-810.

[6] 汤希孟.试论实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必要性[J].江西中医药,1996,27(5):52-53.

[7] 肖延龄,马淑然,韩贵清,等.中西医结合发展前景预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2):88-92.

[8] 李青,杨梁梓,吕路艳.对中西医结合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687-789.

[9] 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33-36.

[10] 杨帆,陈萍,何群力,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133-136.

(收稿日期:2013-10-21)

猜你喜欢

中医院校建构主义教学改革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中医院校研究生外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中医院校留学生病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