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ET反拨效应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2013年12月CET题型改革研究

2014-03-31王晓丽

关键词:移情跨文化学习者

王晓丽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大学英语四六级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语言测试,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语言测试的范围、内容、形式等会对教师、考生乃至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之为反拨效应。反拨效应是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通过语言测试,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方法与策略,使语言教学和学习朝着以测试为导向的改革方向发展。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型改革对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反拨效应是不言而喻的,必会推动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本文拟对2013年12月CET改革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反拨效应进行研究并深入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历史、科技发展等人文知识,构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新模式。

一 反拨效应理论

反拨效应是指语言测试对教学产生的影响。任何一种考试都会对教学产生两种不同的反拨效应。一种是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积极的反拨效应,另一种是对教学产生消极的甚至有害的反拨效应。(Hughes,1989)语言测试的正反拨效应对课程的设置、教材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实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负反拨效应对教学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误导教学,影响语言的发展。因此,语言测试专家应该致力于研究正反拨效应逐渐提高、负反拨效应逐渐减小的语言测试。Alderson & Wall(1993)从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的反拨效应出发,提出了语言测试产生的15种反拨效应,其中包括对教师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速度和顺序、教学程度和深度、教学态度以及对学生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速度和顺序、学习程度和深度、学习态度等的影响。反拨效应假说为反拨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后来的实证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 2013年的CET改革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考试。自从1987年的第一次四级考试和1989年的第一次六级考试以来,四、六级考试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才培养目标,历经多次改革,对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输送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3年8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发布了自2013年12月四、六级改革题型调整的说明,取消了完形填空,对以前听力理解中的复合听写、快速阅读和翻译三大题型进行调整和改革,将原来单词和句子的复合听写调整为单词和词组的短文听写,取代快速阅读的是需要考生按照所给句子信息进行段落匹配的长篇阅读,翻译也从原来的句子补充翻译调整为段落翻译,分值比例由原来的5%调整到15%。同时对翻译内容和字数也进行了说明,要求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字,六级长度为180-200字。四、六级翻译比重的加强和内容的调整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提到了历史的高度,对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三 CET翻译改革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反拨效应

全国大学英语考试是全国性的、参加人数最多的考试,在学校、社会和学生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全国大学生四、六级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反拨作用,推动英语教学的改进和发展。尤其是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题型的调整和改革促使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历史和科技发展知识走入了我们的视线,凸显了中国文化输入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当人们的观念一直还停留在母语文化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时,CET的改革风向向我们传来了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不容忽视的新理念,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不可小觑的作用。

束定芳,庄智象(1996)说过,“本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作为与外族文化进行对比的工具,更深刻地揭示外族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从而也加深对民族文化本质的更深入的了解;二是通过对学生本民族文化心理的调节,培养学生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外语和外族文化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深刻理解中西文化的共性与差异下,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近年来在英语学习的浪潮中,很多人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无法恰当地用英文表述中国文化,造成中国文化的地位逐渐趋弱。因此,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输入关系着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战略部署。

语言学习不仅被作为一种工具,而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特殊工具,可以是显性的声音工具,也可以是隐性的思维工具。大学英语同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肩负传承和谐文化的使命,架起了一座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在四、六级改革的反拨效应下,英语教材和教学中将会引入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习和积累中国文化、社会习俗、历史发展等知识,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深层理解。只有在不同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学习者才能找一个参照系,然后根据它来化解母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维方式,构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

四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大学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分支,语言教学自然离不开文化教学,其中既包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包括西方文化。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既要传承中华文化的古老文化,也要加强学习者对西方文化的尊重、宽容和理解,促使两者能彼此渗透,共同促使学习者跨文化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高。

1.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

在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的渗透可以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等方面进行。教材的内容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的有着直接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往往注重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和渗透,却很少涉及中国文化或中西文化差异的介绍。很多英语学习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清楚,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严重。因此,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要改变西方文化教学的单一性,增加有关中国文化、艺术、历史、习俗、社会发展等内容,将文化知识的传承与英语工具性能结合起来,为跨文化中对本土文化的发展做好铺垫。

在四、六级改革的反拨效应下,大学英语教师必定会加强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大学英语教师不仅担负提高学习者英语水平的任务,同时肩负着传承本土优秀文化的使命。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将中国文化渗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语言表述。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既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髓,也要深刻领会自己本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2.培养对西方文化的适度移情。

文化移情就是为确保不同文化顺利沟通,有意识地超越本族文化的定势,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的心理体验。在文化移情过程中,交际者自觉转换立场,有意识地超越自我文化的框架,将自己置于目的语文化模式中,去感受、理解与接受异文化。(单敏 2013)外语教育中的文化移情是一种立足本民族文化又超越本族文化之上进行的跨文化思考,可以让学习者感受到不同文化模式的融合,架起了文化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桥梁。每一种文化关于行为标准、价值尺度和社会制度,在其文化体系中的范围内都有某种存在的合理性,尽管各种文化的行为标准、价值尺度和社会制度千差万别,乃至相互对立,但它们都有一定的维护人们社会存在的功能,都是在一定的群体中形成,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Wolfson 1989)透过各具特色的不同文化,可以发现其对世界认知的统一性。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人类文化的共性使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成为可能。通过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学习者可以摆脱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束缚,自觉地避免因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寻求双向沟通。

适度原则是文化移情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移情不足和移情过度都会给对跨文化的交流产生障碍。英语教学中要把握移情的适度原则,要向学习者强调文化相对性的规律,引导学习者克服唯母语文化为中心的偏见。同时在对待外来文化时,不能放弃自己本族文化的立场,盲目的崇洋媚外。否则,在文化相互渗透的今天后逐渐模糊或丧失自己的母语文化身份。文化的适度移情可以帮助学习学习者真实体验外来文化的底蕴,体验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的文化背景,领略异域文化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开拓学习者的跨文化视野,在跨文化交际中将本族文化的价值观渗透其中,达到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3.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尊重和宽容。我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差别,承认“不同”乃事物发展之根本,追求不同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融、和谐发展。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根本,吸取不同文化的精髓,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观,并将此应用到语言学习中,既不舍弃母语文化,也不拒绝外来文化,在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差异的同时借鉴和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借鉴也不是盲目模仿和完全照搬,不能以牺牲母语文化为代价,而应该以母语文化为主,为母语文化所用。一方面要加强学习者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要鼓励学习者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有意识地超越母语文化定势的束缚,如实地的感受、领悟另一种文化的内涵。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外来文化,大胆学习和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精华,加快我国和谐文化的建设,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扎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还能汲取世界文化的精髓。

综上所述,四、六级翻译题型的改革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反拨效应。在国际化日益深化的当今社会,英语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文化素质作为目标,既要加强学习者对自己本土文化的理解,也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寻求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动态平衡和相互交融。英语教学要将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中,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实现语言与文化价值的融合。

[1]Alderson & Wall. Does Washback Exit?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3(14): 115-129.

[2]Hughes 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Wolfson, N. Perspectives: Sociolinguistics and TESOL [M]. New York:Newbury house Publisher, 1989.

[4]单敏. 交际者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移情[J].江西社会科学, 2013 (3): 230-232.

[5]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猜你喜欢

移情跨文化学习者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