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城》英译研究的现状分析与若干思考

2014-03-31邓高峰

关键词:英译本边城译本

邓高峰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一、引言

《边城》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该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茶峒为背景,以撑渡老人的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用田园牧歌式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翠翠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心灵的澄澈。小说寄托了沈从文的美学理想,通过描绘男女之间的纯洁情爱、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邻里之间的善良互动,突出了湘西世界的山水之美、风情之美和人性之美。《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1](P1)。

《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显赫。在1999年6月香港《亚洲周刊》推出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

《边城》具有较高的文学意义与价值。刘洪涛在献给沈从文百年诞辰的力作中指出,“当《边城》的牧歌图式指向一个文化隐喻时,诗意的中国形象诞生了”。同时,刘洪涛还将鲁迅的阿Q形象与沈从文的诗意中国形象并列,说明一个劣根性和一个优根性恰好合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形象[2]。显然,一部文学作品,其文化隐喻被提升到民族、国家形象的层面上,除艺术品质的精湛外,高度的概括性和相当的容量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能获得如此评价的作品十分罕见。刘洪涛认为,鲁迅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是其中最有代表性,文化隐喻又完全相反的两部。这不但阐释了《边城》的文学意义,而且也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沈从文的文学史地位。

众所周知,正是由于《边城》所具有的特殊的文学地位与意义,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沈从文和《边城》的研究一直是轰轰烈烈、历久不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边城》的翻译研究,尤其是其英译研究并没有引起国内外学者的足够关注与重视。显然,这种现状不符合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大趋势,不符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指向。鉴于此,《边城》的英译研究在当下是非常必要的。

二、《边城》英译版本简述

《边城》作为沈从文先生最著名的小说,是其理想主义创作艺术的一个典范[3]。它曾被译成多种语言在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出版,并被美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边城》的英译本目前有三个。

第一个译本是金堤和白英(Chingti&Robert Payne)合译、合编,并于1947年由英国George Allen&Unwin公司出版的,译名为The Frontier City。该译本的译者金堤是中国人,而白英是一位英国诗人、战地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白英1941年12月来到中国,1946年8月离开中国,约五年时间。他于1943年9月初来到昆明,后来被西南联大聘为教授,教授英国文学。期间,他与金堤(西南联大学生)合作翻译了沈从文小说集,取名《中国土地》,收入了沈从文的多篇小说[4]。

第二个译本《边城及其他》是我国翻译巨匠杨宪益和戴乃迭(Gladys Yang)夫妇中西合璧的翻译,该译本于1981年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第三个译本是美国学者金介甫(Jeffrey C.Kinley)翻译的《边城》,于2009年由纽约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出版。这是沈从文作品英译文本的第一个单行本。译者金介甫是美国圣若望大学(St.Johns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博士,美国著名的史学家、汉学家,也是一位研究沈从文文学的专家。他曾七下湖南,十多次拜访沈从文先生,写出了长达三十多万字的《沈从文传记》(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5]。

三、《边城》英译研究述评

(一)《边城》英译研究概观

沈从文和《边城》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相研究的课题。但相比于国内外学者对沈从文文化、湘西文化研究的轰轰烈烈来说,《边城》英译本的研究则显得非常薄弱。至今,关于沈从文作品外译研究的文献,在中国期刊网上仅能检索到两篇:徐敏慧与华强的论文[5-6]。关于《边城》英译本研究的文献,也仅检索到10篇研究论文:李艳荣、刘小燕和付译婷等人的文章[7-10]。如果把这10篇文献按研究角度分类的话,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关注翻译的美学研究。李艳荣运用比较美学探究了《边城》文学翻译中的民族色彩问题[7],而刘小燕则从翻译美学角度探讨了《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8]。这两篇文章均涉及文学翻译的美学问题。

第二类,聚焦翻译的语言学研究。付译婷关注了《边城》汉英翻译中的衔接问题[9-10];赵爽主要是从句法、句序和句意三方面对比研究了汉语篇章中隐性连接的英译策略[11]。

第三类,侧重翻译策略的研究。向仍东从翻译目的论视角来解读《边城》戴乃迭译本与金堤和白英译本,以期找出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外译的原因以及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12];连艳比较了《边城》两种英译本的翻译策略[13];毛永冰探讨了《边城》杨氏译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14];张晶从情景语境视角分析了戴乃迭处理《边城》中人物对话所采取的翻译策略[15];张越和陆宣鸣以《边城》英译中的超额与欠额翻译为切入点,以戴乃迭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文学作品中超额欠额翻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16]。该研究的视角虽有新意,但总体还是属于翻译策略的研究。

(二)《边城》英译研究评析

纵观以上文献,已有《边城》翻译研究的视角或方法主要包括了翻译美学、翻译的语言学以及翻译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分析以上学者的研究概况,不难发现,当前《边城》英译研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研究力度非常薄弱。迄今,国内外没有一本专门研究《边城》英译的著作。同时,关于英译研究的文献数量尚不够丰富。显然,这种状况与国内外学者全方位、多视角研究中文《边城》的现状相比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大研究力度,改变现有局面。

第二,翻译研究的语料范围狭窄、视角不够开阔,缺少系统全面的比较研究。已有的《边城》英译研究成果的语料选取要么是单个译本的,要么是两个译本的,还没有学者对三家《边城》英译本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就研究视角而言,也基本上集中在文学翻译的美学问题与翻译的语言学研究视角上。其实,我们可以全面研究三个译本,丰富研究语料,还可以运用翻译的语言学、文化翻译学、译介学或翻译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去比较研究三个英译本的总体翻译问题等。也就是说,以后对其的翻译研究,语料与译本可以更全面,研究方法与视角可以更新颖一些。

第三,《边城》中“中国文化”与“湘西文化”对外传播与读者接受的研究语料缺乏。目前,还没有对《边城》三个英译本中所承载的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进行比较研究,更没有从“湘西文化对外传播”的视角去比较研究三个英译本。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也包括本土文化或地方文化的对外传播。《边城》中的湘西文化或湘西世界,就是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关于湘西文化的对外传播或翻译研究,却鲜有论文或研究涉及。显然,湘西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与国内外学者对沈从文文化、湘西文化研究的轰轰烈烈相比,是极其不对称的,不符合“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当前,我们应该加强“中国文化”与“湘西文化”对外传播视角的比较研究。比如,我们可以运用文化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翻译思想与理论,去评论或比较《边城》三个译本中同一文化现象的不同处理方式与接受效果等问题。

四、《边城》英译研究思考

《边城》英译研究的薄弱现状不符合《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价值与意义,不符合当前的中译外,尤其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大趋势。我们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思考中国文学作品外译问题。

(一)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作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党的十七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战略,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现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同志早在2006年3月9日的政协会议上就指出,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严重“入超”,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文化这个软实力本身,包括文化对外传播能力还不够强大。我国要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其中对外传播和输出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振兴文化和对外传播文化提到民族命运的高度,它关系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未来[17]。

(二)当前的中译外工作处于我国翻译实践与研究的大好时机

中译外工作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译外工作正面临百年以来最好的机遇。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机遇已经到来,要从实践上加强中籍外译工作。我们有必要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与悠久历史沉淀出来的中华文明与文化传播出去,走向世界。正如蔡武主任所说:“如果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百余年间,中国的知识精英通过译介西方文化思想和社会经济科学信息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那么,当我们在新世纪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时,作为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应更加注重向世界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西学仍在东渐,中学也应西传。中国五千年悠久而璀璨的历史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理应对新世纪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要承担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中译外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18]同时,中译外工作不仅具有翻译学上的理论和学术意义,而且具有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战略意义,我们要从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文化战略等多角度来重视它。在中译外实践工作中,我国相关部门陆续推出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大中华文库”等对外出版项目,意义深远。但同时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要及时、理性地对待各种反馈,因为通过反馈可以了解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看法等,这对我们以后的中译外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策略以归化为辅、异化为主

说到翻译处理文化的策略,不得不提异化与归化。异化和归化是文化翻译常用的翻译策略,也是一个矛盾的问题,即归化和异化的矛盾:到底是以保留源语中的文化为优先,还是以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为优先?异化是优先考虑保留源语文化,强调文化传播的翻译策略。采用异化策略的翻译要求以源语语言文化为归宿,以力求保留源语语言中的文化特色即“异国特色”为己任。例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纸老虎”被翻译成“paper tiger”时,就是异化的策略。因为“纸老虎”是中国人的说法,而根据源语直译过来的译文“paper tiger”对西方读者来说是陌生的,显然这个翻译是以保留源语文化为优先的。归化则是以考虑目的语读者是否易于接受为宗旨的。采取归化策略的翻译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尽量向目的语读者靠拢,主动帮助其消除源语中的“异国特色”或“陌生化现象”,以便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接受信息。例如,将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成“Chinese Romeo and Juliet”,就是归化。因为,源语中的“梁祝”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是陌生的,翻译时将源语文化的“异国特色”处理成为目的语读者熟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就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以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为优先的。总之,归化以译入语及其文化为归宿,异化则强调弘扬源语文化,归化和异化的取舍在翻译界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19](P94)。在追求文化多元的21世纪,尤其是我们已经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战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首选翻译策略是异化,毕竟异化强调的是弘扬源语文化。

(四)21世纪中国从翻译大国走向翻译强国

一直以来,中国是翻译大国,但还不是翻译强国。究其原因,恐怕是我们只管翻译,没有人从事翻译评论和翻译批评,于是,译文的质量就很难提高,也就很难出现精品佳译。所以,当前中国要想成为翻译强国,就必须想办法确保译文的质量,提高翻译水平。那么,如何提高翻译水平呢?到底有没有好办法?其实,关于好方法,潘文国教授已经帮我们找到了答案:进行翻译的比较研究就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好方法[18]。显然,当前我们只有进行大规模、系统、全面和细致地译品比较研究,才能搞好译品的批评研究,我们的翻译事业才会越来越强。有鉴于此,《边城》的翻译也在呼唤我们大规模、系统、全面和细致地译品比较研究。毕竟,《边城》已有多个译本,正好可以进行翻译比较;难得的是,正好各译本的译者还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最为重要的是,《边城》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文学地位与意义。显然,以上诸多因素决定了《边城》英译比较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五、结语

在加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战略背景下,将《边城》英译研究纳入翻译研究的视域,显然是为探索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方法、途径寻找到的好译本、好语料。希望以此为基础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索和思考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相关翻译问题。笔者立足沈从文先生作品《边城》的特殊文学价值,对《边城》英文本及其英译研究状况进行综述,阐发了关于翻译研究的若干思考,希望有助于推进《边城》英译及其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1]沈从文.边城:英汉对照(新课标双语文库)[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杨瑞仁.七十年来国内学者《边城》研究述评[J].中南大学学报,2006(6).

[3][美]金介甫.余凤高,译.《有缺陷的天堂——沈从文小说集》序[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1).

[4]李章斌.罗伯特·白英《中国当代诗选》的编撰与翻译[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3).

[5]徐敏慧.沈从文小说英译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

[6]华强.沈从文著作的外文翻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7]李艳荣.运用比较美学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民族色彩——对小说《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增刊),2004(6).

[8]刘小燕.从翻译美学观看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9]付译婷.汉英翻译的小句替代衔接研究——以《边城》及其英译本为例[J].科教导刊(文教版),2011(8).

[10]付译婷.汉英省略衔接手法的翻译对比研究——以《边城》及其英译本为例[J].时代教育,2011(7).

[11]赵爽.从《边城》的两英译本看隐性连接的翻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3).

[12]向仍东.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两英译本解读[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l).

[13]连艳.《边城》两种译文翻译策略的对比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

[14]毛永冰.《边城》杨氏译本翻译策略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11).

[15]张晶.从情景语境视角下分析戴乃迭对《边城》中人物对话的翻译[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

[16]张越,陆宣鸣.浅析《边城》英译中的超额与欠额翻译——以戴乃迭译本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2).

[17]孟建.国家形象的传播力瓶颈[J].国际公关,2009(2).

[18]潘文国.中籍外译,此其时也——关于中译外问题的宏观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9]文军.科学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猜你喜欢

英译本边城译本
《边城之材幽之地》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极边城暖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