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制机制角度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实施
2014-03-31闫亚平
闫亚平
(1.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文法系,河南 郑州451191;2.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200433)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前景,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确保目标实现过程中,提出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这里所说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它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个主体,需整合人才、资金、制度等多个要素,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
二、体制机制创新的含义
(一)体制及体制创新
何谓体制?《汉语大词典》第四条列为组织制度。南朝宋孝武帝《重农举才诏》中曰:“尚书,百官之本,庶绩之枢机;丞郎列曹,局司有在。而顷事无巨细,悉归令仆,非所以众材成构、群能济业者也。可更明体制,咸责厥成,纠覆勤惰,严施赏罚。”[1](P414)
我们认为,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利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体制也应适时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鉴于此,我们将体制创新的基本含义加以概括: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要求,通过总结原有体制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外或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与成熟体制,对原有体制进行改进、完善与创新的行为过程。
(二)机制及机制创新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我们认为,机制就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随之发展变化,这样传统的机制将难以保证系统中各要素功能的充分发挥,为此需要对原有机制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
因此,我们把机制创新的含义加以概括:为优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系统内构成要素之间的组合,充分发挥各构成要素的作用,提高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而在相关机制方面进行改进、完善与创新的行为过程。
(三)体制、机制及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是机制的物质载体,机制则是体制的内在属性。
首先,体制对机制运行具有主导性规定作用。如果社会系统的体制不合理,系统内的总体权利、权力、利益结构基本保持不变,即使其他方面的制度做了合理的改革和调整,也很难使机制的总体运行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因而机制的完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其次,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即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地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
总之,体制和机制两者既密不可分,又相互促进,讲体制创新不能离开机制创新,讲机制创新也不能离开体制创新。在体制创新的过程中,要考虑机制的运行,在机制创新的过程中,要审视体制的合理性。
三、体制机制创新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实施
(一)体制机制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是应对世界新形势的必然选择。但“创新”不单单是技术创新,它必然伴随着社会转型。因此,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需要整合断裂的技术创新链条,营造创新文化环境等,而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先行。因为像科技资源分配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研发机构组织制度、科技创新规划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都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轴心。所以,体制机制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
体制机制创新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废弃“计划经济体制”,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不断推动制度、体制与之相适应的过程。综观海内外,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提出和各国创新实践经验的总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利的体制机制将是创新繁荣的催化剂和驱动器,而不利的体制机制则会成为创新活跃的障碍和壁垒。”[2](P109)
(二)体制机制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通过认识和解决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往往可以带动全局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体制机制的重要作用,就是使事物的发展有序地运行。因此,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将会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更加明晰,运行更加有序。
首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可以充分发挥其协调功能,促进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形成“合力”,行为目标趋于一致,形成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动力。
其次,体制机制创新还能激发创新活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像许多央企的业绩增长就印证了考核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四、体制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既然体制机制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呢?我们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为以下几方面。
(一)创新的组织管理体制:坚持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相结合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科技、教育和经济分立的创新管理体制,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分属教育、科技和经济多个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不仅造成了我国科技资源的分散配置,而且导致了机构重叠、政出多门和各自为政,使得创新体系呈现出分散的局面。因此,我们要打造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组织管理体制。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最贴近市场、最了解市场需求,最具备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商品的能力和机制。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历程表明,正是由于企业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需要的商品,把知识、技术转变为物质财富,才形成了规模产业,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科研院所是创造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的中坚。要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支持鼓励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积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实践证明,产业创新联盟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经,必须加快推进。
(二)创新的运行机制: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中的“创新“是个系统,也就是说创新不是单个企业的行为,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而是包含产、学、研在内的系统行为,这就有个系统协调和集成问题。它意味着创新是需要协调和调节的,转向市场经济意味着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特别是市场经济赋予了个体强大的创新力。
但是,对包括产、学、研在内的整体的创新力,市场的推动作用是不足的。创新成果(知识和技术)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仅靠市场调节资源配置是远远不够的。正如迈克尔·波特所指出的那样:“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世界,国家的作用不减反增。当竞争的基础转为创造和知识积累时,国家的作用就变得日益重要,创造与保持竞争优势也变成本土化的过程。”[3](P160)总之,创新系统的集成需要市场和政府联合作用。
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和引导调控,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同时对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进行支持,推动创新体系建设高效健康发展。
(三)创新的保障体制
第一,法律保障。立法先行是为创新行为奠定法律保障的重要制度基础。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发展的历程来看,无论是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的确立,还是具体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都离不开相关法律的先导和推动作用。如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制定了《研究交流促进法》,规定民间企业如果参与联合研发,可廉价使用政府研究机构和国立大学的科研设施。同时还修改了相关制度,如允许国立大学教师在民间企业兼职等。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产学研合作项目有了较大增加。
第二,投资保障。如果把创新比作一个生命体的话,投资保障是为创新注入血液的制度基础。它包括研发投资、风险承担,以及对长期创新战略的金融性鼓励。在创新型国家发展中,各国政府除了直接积极地增加对基础性研究的投入,还设计成了一整套对创新给予金融支持的投融资制度,如引入风险投资、开设创业板等,刺激私人部门对研发活动和对创新创业进行投资。由于大企业通常在科技创新的投入方面既有实力,也易于获得资金支持,因此,各国又特别关注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特别是新设立企业的融资困难,而风险投资制度更是创新企业生存发展的孵化温床和支持动力。
第三,政策保障。创新的政策保障既来自有利于创新的科技政策,也包括科技政策与其他有利于创新的宏观政策,如产业政策、外资政策、金融财税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套协调。1995年11月,日本国会一致通过了曾被称为“幻影法案”的《科学技术基本法》,拉开了半个世纪以来再度重建日本科技体制的序幕。随后,依此法进行了科技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制定和实施第一期(1996—2000财年)和第二期(2001—2005财年)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政府在科技投入、科技政策和科研机构和体系结构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4]。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体制机制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是加速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创新体系的动力。因此,我们要沿着创新组织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保障体制的思路,改革、完善和创新相关体制机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2]金芳,黄烨菁.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障碍与出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刘宁,高登第,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龚旭.构建经济强国的科技创新体制——日本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解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