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剑河苗族“水鼓舞”探微苗族的水文化意识

2014-03-31

关键词:老祖苗族仪式

张 磊

(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剑河大稿午苗族《水鼓舞》,是一种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的水、鼓、舞相结合的民族民间舞蹈。2009年在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中获铜鼓奖,同年10月在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文组决赛中获得金奖,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中国民族原始舞蹈‘活化石’之美誉”。《水鼓舞》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赞誉,与其所包含的深邃文化内涵及其文化生态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苗族社会对“水”的理解与认识以及运用,都是独具特色的,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苗族水鼓舞溯源

水鼓舞是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因水鼓舞节日期间在水上踩鼓而得名。据考证,水鼓舞之辞源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因在水中踩鼓而得名;二是因祈求上天降雨以保丰收而得名。据口碑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考证,该节日至少已有五六百年以上的历史。水鼓舞苗语称“zuk niel eb”,zuk niel意为踩鼓,eb有水流、雨水等意。

关于节日的起源有两个不同的传说,较为盛行的一种说法是:某年久旱不雨,村里有位叫告翌仲的老祖公在大稿午村前的小河边起鼓的地方挖井找水,经过不懈努力,水源终于被找到了,却突然发生了意外,告翌仲老祖公不幸被倒塌的泥土掩埋。当天夜里,家人四处寻找告翌仲老祖公,发现了垮塌的水井,料想告翌仲老祖公遭遇了不测而悲痛欲绝,决定第二天天一亮就将告翌仲老祖公的尸体挖出来另找他处掩埋。当天晚上告翌仲老祖公托梦给子女说:“埋我的这个地方很好,就让我长眠在此处吧,如果以后再碰到干旱的天气,你们可以拿上香纸来这里踩鼓祭我,我替你们求老天下雨给大家。”遵照老祖公的遗愿,第二天,子女们便带上香纸前去“坟”上祭奠,随后上苍普降甘露,后来逐渐演变为习俗,成为大稿午村独有的水鼓舞节。

另一种说法是:某年大旱,连河水都断流干枯了,只有寨脚起鼓的地方有一个水潭不干,孩子们就都到那里拊水嬉戏,突然看见潭中两龙相斗,顿时狂风暴雨,解了燃眉之急,此后就变成节日,从而相沿成习[1](P85)。

二、苗族水鼓舞节活动简况

贵州剑河苗族水鼓舞节主要分“起鼓”、“踩鼓”两个部分,每年阴历六月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起鼓”仪式,即如开幕式,是水鼓舞节的核心,仪式过去只允许男性参加。这一天男人身着女人衣裙,头戴斗笠,倒披蓑衣,脚踩草靴,敲打着木鼓并抬着箩筐,装成乞丐的模样,挨门逐户上门“走寨”,各家各户则将事先准备好的祭品和香纸放进箩筐。之后,众男子将收集到的祭品和香纸抬到溪边举行“起鼓”仪式。庄重而神圣的“起鼓”仪式由寨中一位德高望重、人丁兴旺的寨老(祭师)主持。寨老右手持刀,左手提一只白鸭,边吟诵祭词边宰杀鸭子,并将鸭血洒向四周,以祭天公、先人,并大呼“老天下雨来!下雨来,雷公!”这时众人则在一旁焚香烧纸,酌酒敬供,祭祀先人,顿时整个田野人声鼎沸,烟雾缭绕,香纸全部烧完,将杀死的鸭子在溪边煮熟,分给众人吃。吃完鸭子后,由两名男子抬着木鼓置于河中用石头垒起的石坛上,一人敲着木鼓点子,众人围着踩鼓,在河中一边踩鼓,一边拊水嬉戏,还不时从附近的田里抓来稀泥打泥仗,女子们在河边高唱飞歌助兴。喝酒吃肉——踩鼓——打泥仗交叉往复,直到酒酣人累、日落西山才散去。

12天后(即第二个丑日),全村的男女老少自发的来到寨边坝子里踩鼓,一般会连续三天,以第二天最为热闹。革东社区及其相邻的台江、镇远、施秉、剑河等地数十个村寨的上万苗胞前来踩鼓。踩鼓时,木鼓置于踩鼓坪中央,由鼓手敲击,人们围而舞之。内圈多为姑娘和新媳妇,少则三五圈,多则七八圈,人人盛装,光彩照人;其次为穿着长衫、戴着墨镜的中老年人;外圈则为身着土布衣裳的青年后生[2](P11)。

三、苗族“水鼓舞”的水文化解读

(一)水鼓舞是以“水文化”为中心、多种文化元素的聚合

剑河水鼓舞实际上包含了苗族的水文化、鼓文化、舞文化三个文化元素,其中以“水文化”为中心,将鼓文化、舞文化吸纳进来,以水鼓舞的形式将三个文化元素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这三种文化元素的聚合并非偶然和随机的过程,实则是缘于必然和有意识的文化整合。

苗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据苗族创世史诗《苗族史诗》记述和学者考证,在苗族传统哲学中,水是世界的本源。苗族原居地多分布在临近江河湖海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深厚的水崇拜。

鼓是苗族的“重器”,不仅是一种制响的乐器,更是一种通灵的礼器、法器,被认为是祖先灵魂的安居之地,它具有祭祀祖宗、娱乐、驱邪等功能。大稿午的鼓文化与领近社区其他苗寨颇有不同。在其他苗寨春耕之后和秋收之前,一般有不敲木鼓、不吹芦笙的禁忌习俗,而大稿午苗族却恰在此时举行踩鼓活动,其原因在于当地举办的是“白鼓藏”。在苗族传统社会中,鼓社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祭祖仪式,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白鼓藏”与“黑鼓藏”。它们的区别在于“黑鼓藏”有严格的禁忌,非鼓社祭之年不允许随便敲鼓、踩鼓、吹笙等活动,因为鼓声可以唤醒祖先,醒来的祖先就会以为祭祀的时间到了,“起身”后如果发现没有祭祀活动就会招致村寨不安。而“白鼓藏”却没有什么清规戒律,也无固定期限,其主旨也不仅仅为了祭祀祖先,有时也是为了满足交际和娱乐的需要。人们从击鼓祭祖以娱神发展到自娱,使踩鼓活动具备了很强的娱乐性,大家在活动中处于一种愉悦放松的状态。另外由于心理层面认同得到了祖先的护佑,增强了人们战胜灾害和疾病的信念。剑河苗族的踩鼓活动无疑表现了大稿午苗族独特的鼓观念、鼓文化。

水与鼓是苗族居民传达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心理的主要载体,但如何让这两种载体表达苗族的崇拜心理需要相应的手段或肢体语言。鼓点的敲击声也需要人们的肢体语言作出回应,这一切都需要苗族舞蹈的介入。苗族的舞蹈起源甚早,从它原始、古朴的风貌即可看出,许多舞蹈都与丧葬祭祀、恋爱婚姻和生产、生活有关。

水、鼓、舞三个文化元素有机的整合构成了水鼓舞的基本形态,在长期水乡农耕文明的背景下,剑河苗族使水鼓舞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形态。

(二)农业生产中的水文化

在剑河苗族水鼓舞中,体现了苗族农业生产中的水文化。水崇拜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苗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苗族的经济活动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而水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对水稻为主的民族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苗族生存的这些地区水系众多,又由于以传统稻作农业种植为主,所以需要经常与水打交道,由此通过观察水汽的变化规律来预测四季寒暑易节,这直接影响到农牧渔猎业的生产,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生命的存亡。水鼓舞节举办的时间正值农历六月,是水稻抽穗灌浆的关键时节,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水稻的收成,当地苗民试图通过祭祀并在水里欢娱的方式取悦水中的龙神与天上的雷神,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地苗族属于传统的稻作农耕经济。水鼓舞的仪式过程也体现了水乡农耕文明的历史痕迹:仪式举行的地点选择在水田、小河中进行。而且仪式中“倒披蓑衣”充分反映了当地苗族居民的祈雨心理,对水充满了崇拜。踩鼓舞的动作中有类似插秧、泼水、种茄等动作,这些动作都是稻作农耕的主要动作,是苗族水崇拜文化传统与人类在自然生存中离不开水的体现。从活动场所、表演道具、动作结构这些方面充分表明了水鼓舞是大稿午村落居民传承水乡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水鼓舞因此而披上了水乡农耕文明的外衣。

(三)宗教祭祀、节日庆典中的水文化

水鼓舞作为剑河县大稿午村苗族一种原生态民族舞蹈,是以祭祀活动为开端的。

在祭祀活动中,村民往往辅以踩、跺、跳跃、跨步、扭胯、转体、摆手、追逐打闹等肢体语言逐渐往下进行起鼓、踩鼓、狂欢活动。水鼓舞尽管是以宗教祭祀为目的的社会文化现象,但是可以看出其与苗民日常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例如水鼓舞有些动作会俯身弯腰,就如同人们在田间插秧;有些动作会大步向前或后退几步,腿高高的跃起,犹如人们在耕田时腿不停地抬放;双手、躯干左右的晃动,犹如人们在插秧前的抛秧和挑东西时手的摆动;泼水的动作类似于干旱季节人们利用最原始的手泼水给稻田灌溉;种茄舞就是栽种茄子系列动作的完美再现。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当地苗族居民逐渐对这些原始的动作进行反复的模仿与改造,逐渐形成了今天水鼓舞的原始雏形[3](P131)。

水鼓舞主要是由“起鼓”仪式和“踩鼓”庆祝活动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形式及其文化内涵都有所不同。

第一阶段的“起鼓仪式”是大稿午村特有的祭祀先祖的仪式活动,定于每年的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卯日之后的丑日举行。从日期时间上来看,之所以选择在丑(牛)日进行水鼓舞活动,是因为苗族认为祖先姜央与水牛有血缘关系,苗族社会也一直将牛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认为只有牛才有到达祖先那里的资格。在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卯日之后的丑(牛)日进行水鼓舞的活动,是苗族先民希望通过对牛的图腾崇拜来表达祖先崇拜的一种方式。从起鼓仪式的装束上来看,一大早,村民都要头戴斗笠,身背蓑衣,脚踩草鞋,以避雨的实用之物暗示对于天降甘雨的祈愿,抬着“重器”木鼓挨门逐户上门“走寨”,讨要祭品和香纸。这种方式无疑将全体村民都纳入到起鼓仪式的活动之中,参与性很强。从起鼓仪式上选择的祭品来看,除了香纸、酒以外,还必须选择一只体态雄壮的活鸭子用于在起鼓的水田中祭祀之前宰杀,并以喷洒鸭血的方式启动仪式。鸭子做祭品的原因,根据世代流传下来的解释,是因为鸭子通悉水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和雨水感应相通,以喷洒鸭血的方式启动仪式,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雨水感应。起鼓仪式的第一部分是在老祖公长眠的地方祭祀老祖公,由村民摆放酒碗,点燃香纸,由祭师边吟诵祭词边宰鸭洒血,并大呼“老天下雨来!下雨来,雷公”!酌酒敬供,祭祀先人,然后村民相互饮酒,以这种方式表达对老祖公的思念和崇敬之情。吃酒后,由两名男子抬着木鼓置于河中用石头垒起的石坛上,由熟练的鼓手敲击鼓面和鼓边以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其他村民则踏着鼓点在水中起舞,拊水嬉戏,还不时从附近的田里抓来稀泥打泥仗,女子们在河边高唱飞歌助兴,起鼓仪式的氛围也在这样原生态的互动模式中达到高潮。水鼓舞的起鼓仪式基本上局限于大稿午村的村民参加,这也正体现了大稿午村独有的祭祀老祖公以祈求风调雨顺的蕴意。当然通过起鼓的仪式活动也向外界传达了一个讯息,即宣告“大稿午村起鼓了,请你们十二天后的丑日来大稿午村踩鼓起舞共同欢聚庆祝”。

第二阶段是踩鼓。踩鼓活动的时间定于农历六月第一个卯日后的第二个丑(牛)日举行,由于与起鼓仪式的间隔时间较长,所以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将消息传播到周边的苗寨甚至其他民族的村寨。这样一来,待到踩鼓之日,领近村寨的村民往往会蜂拥而至,甚至周边乡镇的村民也会慕名来参加这个具有独特意味的舞蹈集会,现场往往是人山人海,热闹异常。这天的踩鼓活动也并不局限于本村民参与,外村寨的村民只要情愿,就可以参与到踩鼓的阵营中一起狂欢。与起鼓仪式相比较,踩鼓活动的人数更多,场面也更为盛大壮观,可以说是一次苗族民众精神风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活态展演。借助水鼓舞这个载体,将苗族的热情奔放、淳朴幽默的民族品性充分展示出来。踩鼓现场的大稿午村民都会穿着民族盛装出现,男性村民服装简便朴素,这与传统农耕社会苗族男性由于需要从事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有关;而相对于苗族男性而言,苗族女性的穿着可以用盛装来形容了,几乎个个身着带有很多银饰品的服装,服装的精致程度以及银饰的数量隐喻着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3](P86)。特别是一些尚未定亲的苗族年轻女性,也会借着踩鼓狂欢的这个时机,身着盛装来尽量展示自身的魅力以吸引其他村寨的男青年的注意。小伙子如果遇见了心仪的姑娘,也会借踩鼓之际,进行交流沟通,双方都有意的话便可以继续交往。而此时年长的婆婆们也会在一旁帮着物色合适的儿媳,她们常常会以姑娘身上苗族盛装的精美程度作为评价标准,如果遇见满意的姑娘,便会托人到姑娘家中提亲说媒[3](P132)。

祈求人丁兴旺是水鼓舞宗教祭祀的目的之一,但人类社会的繁衍始终离不开男女的结合。按照苗族当地习俗,同姓同族的男女青年不能成婚,找寻合适的婚姻对象,往往就成为各种祭祀节日庆典活动的目的所在。水鼓舞也由原始宗教祭祀活动衍生成为说媒提亲的平台,通过苗族水鼓舞节青年男女有了接触的机会,为他们的结合创造了条件。

四、结 语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水,促进人水和谐发展应该是人类努力的方向。剑河县大稿午村苗族水鼓舞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中对水的认识、理解与运用,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观念。少数民族文化中有关“水”的智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无疑具有特别的借鉴意义。

[1]李景繁,向其英.黔东南剑河县大稿午村苗族原生态水鼓舞探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6).

[2]吴一文.追寻农耕文明的“舞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3).

[3]屈植斌,于海浩.黔东南剑河苗族水鼓舞考查[J].体育学刊,2012(5).

猜你喜欢

老祖苗族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我的家
老街口
游老祖寺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温馨的家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