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园林水景审美意象的应用研究

2014-03-31韩玉洁

关键词:水景山水意象

韩玉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水是园林的重要要素之一,可以说有水才有园林。水不仅仅在形态、色泽、声音、质地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立美,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水与其他造园要素一起,形成丰富的生态景观和审美意象,创造了灵活多变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一、中国园林中“水”的审美意象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但是,水滋润万物也能吞噬万物。在人类生活的早期,人从野蛮之中刚刚脱离,看到水的巨大力量,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感恩和敬畏之情投射到“水”中,产生了形形色色有人类情感的水神和神话故事。受隐士情结、玄对山水、君子比德等影响,“水”的审美意象广布到人类精神世界的很多层面。

(一)智者乐水

孔子对水性有独特的认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P63)因为水川流不息,随物赋形,还被赋予了人格的魅力。说水类似于智者,是因为在心向大海、奔流不止的征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地形,都能敏于应变,永远不停歇。水是天地间变化最多的元素,根据天时地利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动态美和静态美。泉水叮咚、溪水潺潺、惊涛骇浪、冰雪雨雾,自然界鬼斧神工的雕琢使“水”美得动人心弦,具有智者灵敏多变的美学蕴涵。

(二)“水”性端正

《荀子·成相》篇记载了一则孔子与子贡的精彩对话。子贡不解孔子对水的欣赏,询问孔子为何见到大河和湖泊这样的水形都会停下沉思。孔子认为水有许多值得人类学习的优良品行。如“水至平,端不倾,心术如此像圣人”[2](P291)。水满则溢,不偏不倚,品行端正。人只有做到像水一样,品行端正,才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成为普通人的表率和楷模。

《周礼》也提到:“水之以视其平沈之均也。”[3](P597)管子认为,水性端正平直,是公平的象征。如“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4](P217)。“概”也就是古代常见的计量工具,这句话是说,量“水”用不着“概”这种计量工具,因为“水”本身是一种自然标准,是“公正”、“公平”的象征。

(三)“水”是时间的象征

水又作为常见的时间“意象”,对人起警示和激励的作用。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赫拉克利图斯说:“濯足清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中西哲人不约而同用水比喻世间万物的变动不居,水每时每刻都有它的变化。人们受水的启发,深入思考动静之间的关系,深切地感受到生命向流水一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从而奋发努力。

(四)“水”是生命的本源

生命来源于水,人体中百分之七十都是水,生命的存在,就在于身体的水一直在变化之中,运动不止,生命不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行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5](P36)“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签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6](P208)庄子美学里一个著名的范畴,就是虚静之美。自然之象与生命之心互相印证,人心安静的时候就像水面静的时候,才能观照万物,才能澄明安稳,从而接近自然天道。

(五)“水”是处世的命门

水滴石穿,看似没有力量的水滴,实则力量强大。《老子》认为:“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牡,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7](P128)水能够穿石,就是因为它能够默默积蓄力量,目标明确,始终如一,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学习水的这种特性,沉静厚重,心系大海,德泽万物。

(六)“水”的清浊巧喻人心

“沧浪之歌,水清濯缨,水浊濯足”,《楚辞·渔父》中的这句名言千古传唱。这种高远旷达的言语,一是表达性情高洁的隐士自由安然的人生理想;二是向往一种进退从容的人生态度。进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兼济天下;退可以修身养性,寻找个性张扬的快意人生。无论世道是清明还是浑浊,只要人心自在,就能够得失从容。

二、中国园林水景审美意象的生成

园林水景是自然界不同水形和水性的摹写,是真水的缩影,是名人雅士独立精神世界的写照,与其他园林要素结合在一起,抒写了中国人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摹写自然、创造自然的种种审美意象。

(一)垂钓渔隐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垂钓渔隐是国人理想的人生境界之一。从巢父、许由、姜子牙到陶渊明、白居易,无论是大隐、中隐、小隐,垂钓贤士不迎合世俗黑暗的精神操守都是保持内心独立的标准。隐士们以惊世的才华、卓尔不群的品行、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得世人羡慕,因而园林中水景体现垂钓渔隐主题不胜枚举。例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均以水景为主,以归隐为题。许多园林小的景观中,也有钓鱼台、钓鱼处等。

伴随着中国进入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的新发展阶段,消费和进口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为世界各国企业进入中国大市场提供历史性机遇。

(二)山水组合

山水组合是园林水景中最常见的组合。在山水之间畅游是人们心灵深处最向往的生活方式。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结构的主要精神来源中,山水是修身养性、身心栖息的圣地。儒家、道家、佛教中的智者都是热爱山水的典范。山水之间积淀着智者的风流雅韵,并衍化为中国士大夫高雅的文化范式。园林水景设计中,大的园林选用真山真水,或作园林主景、或作为借景;小的园林水景,取真山真水之姿容,拟真山真水之形态,追求“一峰则太华千寻”的写意山水。常见的山水审美意象有以下几种。

1.澄观山水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8](P1)他认为山水自然之美存在于名山大川之中。人们畅游山水,能够认识自然之“文”,能够通晓世间百态。后来,南朝名士宗炳提出澄怀观道,卧游山水,也就是在观照山水的时候怀有一种虚淡空明的心境,进入一种超功利的审美状态,畅神飞升,寻索那表现于世间万象之中的神明境界。

2.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是中国园林秦汉以来经典的水景模式。一池即瑶池,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两者是中国西部昆仑神话体系和东部蓬莱神话体系的结合。

瑶池是昆仑神话体系中的圣地,是传说中西王母娘娘居住的地方。昆仑山在今天新疆境内,西接帕米尔高原,东面延伸到青海。关于瑶池和王母娘娘的记载,散见于《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等古籍记载中。尽管王母娘娘的形象从神兽人身到貌美心善,模糊不清,但瑶池的美丽描述却是一致的。西王母成为道家学派赐福人类的神仙首领,她居住的瑶池也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美丽的天堂。

三山是东海蓬莱神话体系中神仙居住的圣地。蓬莱、方丈、瀛洲被描述为拥有琼楼玉宇、奇异仙草、美酒甘泉的美妙世界。没有纷争、没有病痛、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是一个物质和精神都得到极大满足的梦幻世界。

一池三山模式是园林设计的理想模型,造园手法在历代名园中娴熟应用,成为亘古不变的水景模式和审美意象。

3.三味石舫

水景设计中,石舫被广泛应用,主要承载着三种审美意象。一是儒家中的君民关系。《荀子·王制》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9](P93)后世有见识的封建政治家常用水舟关系为诫,如唐魏征曾一再以此进谏唐太宗。皇家园林中的旱船,如颐和园的旱船“清晏舫”就是典型代表。二是道家中的不系舟,寓意自由的心灵境界。例如杭州西湖传说范蠡带西施泛舟而去的故事。三是佛教中的一苇渡江的故事。例如苏州狮子林中石舫。

4.“玄”对山水

魏晋时期,政治上是一个高压时期,但在文化和审美领域却是一个发展高峰。当时在园林方面主要是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和私家园林的兴盛。山水审美意识觉醒来自于“玄对山水”。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显学。受过良好教育的一批世家子弟,他们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以道家学说重新阐释经典,形成了热爱自然,以“贵无”为主要内容的玄学。竹林七贤、林下野趣,令人称羡。由于对山水的审美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品鉴山水蔚然成风,山水诗、山水画层出不穷,且艺术造诣很高。陶渊明曾自诩:“少无适时韵,性本爱丘山。”体现在园林设计中,园林水景明显增多,山水景色让人留恋忘返。

(三)曲水流觞

在园林水景审美意象的应用中,曲水流觞影响最为深远,无论是中国的古典园林还是现代景观,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水景模式的痕迹。这种水景应用模式还深深地影响了韩国园林和日本园林。曲水流觞的故事与东晋名士谢安和书法家王羲之联系在一起,两人都曾纵情山水,清谈老庄,也都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谢安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王羲之更是因为曲水流觞的雅兴写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四)桃花源梦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轮美奂、风景秀美、水流婉转、落英缤纷、民风淳朴,是一个具备了完整生态意蕴的完美世界。与一池三山相比,桃花源多了几分世俗感;与曲水流觞相比,桃花源更接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农耕文明理想体现,是田园生活的提升。园林水景中或模拟采用桃花源记中的景色,或取桃花源意境,彰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细腻把握。

(五)濠濮畅想

《庄子》行文汪洋恣肆,想象力激情张扬:庄周梦蝶、齐物论、物化与移情。理想人格的根本是保持精神超越、心志高远,强调独立人格,渴望人生的自由。园林水景设计不仅沿用了他师法自然的美学观点,而且他和惠子著名的濠梁观鱼故事也被广为演绎。水景意象中,有些水景直接用“鱼乐园”,有些桥题名“濠上观”、“知鱼栏”等。

濠梁观鱼故事反映了庄子潇洒逍遥、闲雅超脱之情,契合了人们向往自由自在生活、怡情山水的愿望。园林水景的应用在于引起大家的沉思,寻找生活的真谛。

(六)沧浪之歌

伟大诗人屈原忠而被谤,深感愤懑,失魂落魄。归隐高士沧浪渔父为了开导他,就唱了著名的《沧浪之歌》,从此,沧浪水具有了特定的内涵。沧浪之水代表外在世界,“我”如何化解沧浪之水的清浊成为一个恒久的命题。沧浪之歌的深邃意义在园林水景中也是广泛体现。最为著名的是苏州沧浪亭,沧浪之歌的审美意蕴开启了国人自省、自我追问、自我调式的一系列人生课题。

三、园林水景审美意象的生态意蕴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园林水景不仅仅是自然物的片段和局部,而且是引水相连,把大自然环境作为整体的生态美来认识。因为水景丰富的审美意蕴,创造了营造生境、构成画境、形成意境的完整生态系统。

(一)营造生境

园林水景是营造自然美、创造山水悠远意境不可或缺的物质材料。无论是自然水体,还是写意山水,在园林这一“人化自然”中,园林水营造出生境,美化着生境,也优化了生境。园林的生境是指小的生态系统。园林水与其他造园元素密不可分。山得水而灵,植物得水而活,建筑因水而多姿。园林水景营造的生境是一个可持续的互生的生境。园林水体运用自身的养分与园林植物、园林山石,园林建筑一起构成多样的生态景观,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提供人身心栖息的优美场所。另一方面,通过“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又把自然美集中地呈现出来,按照美的规律,营造出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

(二)构成画境

中国园林大多是由文人墨客、画家名士和能工巧匠共同完成,而园林“主人”,也就是计成所说的设计之人,大多是有很高艺术修养的名士。园林水景能构成画境有三个原因。一是很多诗人、画家参与园林设计,吴中名士文征明就是典型代表。画家参加规划和点评使园林明显带有国画的意境构思和美学趣味。二是在古代,除了清计成的《园冶》之外,几乎没有园林理论,可以说画论即是园林理论。谢赫的《古画品录》绘画六法中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运用在园林水景的构图设计和写景造境中。三是模拟“六远”山水技法成熟,即“平远、深远、高远、迷远、阔远、幽远意境成为一脉相承的造园方式。园林水景设计通过借景、主景、前景、隔景、障景、镜景等水景处理方法,造成的是一幅幅“迷远山水”。

(三)生成意境

意境是中国园林成为世界园林之母的原因所在,也是中国人内心世界圆融自在的体现。从王昌龄论述意境到王国维的境界说,意境是传统艺术追求的极致。水景审美意象在园林景致中的灵活运用是小小的园林成为大千世界的缩影,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栖息地。园林“主人”把自己对于天地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外化于园林之中。水景与其他园林要素结合构成一幅幅美丽画面的同时也倾注了人们浓烈的情感。正是在这种明显的意象中,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水文化的厚重凝练,从而更加热爱和保护我们的水域,建造更多的适宜人类栖息的生态水景观,进行精神世界的自由飞升。

[1]王治国.论语评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倞注,东方塑导读,王鹏整理.荀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李山.管子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吕不韦.吕氏春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6]方勇.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老聃.老子[M].合肥:黄山书社,2011.

[8]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水景山水意象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天音水景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意象、形神